分享

腹泻验案(黄芩汤合痛泻要方)

 踏遍青山的中医 2019-11-05

  韩XX,女,84岁,


主诉:腹泻2

2周前无明显诱出现腹泻,每日5-6次,不成形,色黄,小腹痛,腹痛即泻,夜尿2次,便粘,口干、口苦,眠差,脉沉弦滑,舌淡暗,苔微黄腻。急诊查血、尿、便常规未见异常。辨证为少阳郁热,下迫阳明,肝旺脾虚,疏泄失司,治以清热治利,平肝敛阴,和中止痛。拟方黄芩汤和痛泻药方:


黄芩15g赤芍10g大枣10g炙甘草8g


陈皮15g防风10g苍术10g马齿苋30g


白蒺藜15g
                           7


服上方3日后痛泻均止,大便无黏液,成形,眠佳、纳可,精神大为好转。


泄泻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病症以伴随排便
频次增多、粪便稀溏或者完谷不化,甚至排泄物出现清水状为主要表现。古有将大便溏薄而势缓者称为泄,大便清稀如水而势急者称为泻,一般统称为泄泻。泄泻可以是单独为病,也可存在于其他疾病的伴随症状中。


黄芩汤见于《伤寒论》172
条:“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
太阳与少阳合病,重在少阳,少阳为病多是枢机不利,少火内郁,病性属热。其实少阳火热冲迫之证不为少见,上冲可为咳、为呕吐、为呃逆、为寐不安等,下迫为利、为腹痛等。


本案少阳火热冲迫之证可见:“口干、口苦,眠差,脉沉弦滑,苔微黄腻。”故选黄芩汤,方中
黄芩苦寒,能清三焦之火以止利。芍药苦平可泄热而敛阴,甘草、大枣健脾固津而和中。成无己“自下利为在半表半里,非汗下所宜,故与黄芩汤以和解半表半里之邪”。(《注解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病治法第七》)


痛泻要方最早载于 《丹溪心法·泄泻卷》,书中虽无方名,但所列药味与
痛泻要方完全一致,并标明治“痛泻”字样。又有一说法,痛泻要方,原名白术芍药散,出自《景岳全书》引刘草窗方,因张景岳称之为“治痛泻要方”,故有今名。痛泻之证由土虚木乘,肝脾不和,脾运失常所致。
《医方考》说:“泻责之脾,痛责之肝;肝责之实,脾责之虚,脾虚肝实,故令痛泻。”


因患者腹泻前脐周疼痛明显,
泻后疼痛有所缓解。为肝气郁滞日久,肝疏泄功能失常,肝木横逆,克犯脾土,脾失健运而致泄泻。《医方考》说:“脾虚肝实,故令痛泻。”因此合用痛泄要方,方中白术健脾燥湿,芍药柔肝缓急,陈皮理气健脾,防风引药人脾经,助白术祛湿止泻,合芍药调肝。


两方合用药性平和,调和肝脾,
再加白蒺藜疏肝解郁,马齿苋清热利湿、止痢消炎。共奏清热治利,平肝敛阴,和中止痛之功。

 

     
     
     
     
     
     
     
     
     
     
     
     
     
     
     
     
    
(顾焕整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