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非遗与人文图典:老物件

 沪学 2019-11-05

记得还是在上海举办世博会那年,曾经举办了展示60年间社会巨变的大型成就展,其中就有各种“老物件”的展览,各式各样的老物件勾起了许多人的回忆,那一年《环球时报》的记者采访我,我说我家里也有一些老物件,例如有一个有一百多年的玻璃镇纸,看上去就像一个方方的玻璃疙瘩,既不起眼,不算值钱的材质,款式也平淡无奇,但这是我的祖父传给父亲,父亲再传给我至今,玻璃上的花纹早已黯淡无光,但每每于手中揣摩,细细端详时,却有温润之感。这是我爷爷曾经用过,并常伴我的父亲左右,而成为我的无价之宝。

从事民俗学研究,很多精力便是放在这些让人既熟悉又陌生,既贴近又遥远的老物件身上,不要说生活中我们用过的煤油灯、剃头刀、电视机、收音机,就是爷爷奶奶用过的脚盆、水桶、梳妆台……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家里放不下,大抵一扔了之,也有的送到旧货市场,成为所谓的 “旧货”,北方话叫“破烂儿”,但是对于有心人来说,“旧货”、“破烂”与自己心仪的“文物”之间,其实没有万水千山,也许就是人心的一念之间。这就是“老文件”的人文价值。

民众日常生活中的澡盆与脚盆

民众日常生活中的澡桶与木桶

幼童的童车与面盆架

那个年代常用的三五牌座钟

寒冷冬天用的汤婆子

单位食堂常用的搪瓷碗

上海老品牌华生电扇

2012年初春,我在英国爱丁堡市的王子大街上看到许多人称“跳蚤市场”的摊点,与那些紧跟时代的用品相比,那些当地人用过的物品,诸如外婆年代的开襟衫、女儿的芭比娃娃、结婚时朋友赠予的玻璃烛台反而更受关注。

上海这座伟大的城市,有数不尽的能工巧匠。上海人做活的精致与认真,曾经造就了无数品牌,引领过中国轻纺工业的时尚,无论是服装、鞋帽、家用纺织品,还是钟表、家电、自行车,以及化妆品、洗涤用品、儿童用品,但如今,恍如隔世,由于各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因素,这些老物件也随风而流逝,真正能实现“华丽转身”的仍属凤毛麟角。也许这就是社会转型所付出的成本。

今天重提这个话题,是因为这些老物件承载着上海几代人的集体记忆,更凝聚着上海科研人员和产业师傅的智慧和心血。据说,上海要成为全球“科创中心”,当然值得欢欣鼓舞,不过,数字化总要推进制造业发达,促进更多生活“物件”的问世,总得让市民感受到获得感和生活品质的提高。

2016年65于沪上五角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