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谈谈“多文本阅读”之研究

 崔无容 2019-11-05

谈谈“多文本阅读”之研究

一、多文本阅读多文本阅读教学的简称,是最近两年在我国悄然兴起的一种具有突破性的阅读教学实践。多文本阅读就是师生围绕着一个或多个议题选择一组文章,而后师生围绕议题进行阅读和集体建构,最终达成共识的过程。

多文本阅读,就是在语文课堂上围绕一个议题选择一组相关联的文章,引导学生围绕这一议题展开立体式的自主阅读,在阅读中发展自己的观点,进而提升阅读力和思考力,并进行多方面的言语实践。这是拓展阅读教学的一种新形式,它更关注学生的阅读数量和速度,更关注学生在多种多样文章阅读过程中的意义建构,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多文本阅读有什么意义

(一)增加阅读量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生课外阅读总量应达到405万字,并提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整本的书。”

然而当前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教师仍然只重视语文教材中课文阅读的教学,常常不敢越雷池半步。以小学语文12册教材、每册教材平均30篇课文、每篇课文平均500字计算,阅读总量只有15万字左右,这样的阅读量是远远不够的。没有一定阅读量,学生也就难以形成良好的语感和厚实语言的积累。厚积而后才能薄发。多文本阅读教学,学生在一节课中能阅读三篇以上的文章,有效地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面,为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二)提高阅读速度

快速阅读是一种技能,技能是需要训练的。当前我们的语文教学,一篇500字左右的精读课文要教两课时,略读课文要教一课时,教师可以慢慢教,学生可以慢慢读,这种单一的阅读教学方式严重影响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这样的教学,学生的所得肯定十分有限,也难怪乎语文教学一直被一些专家指责为“少、费、差、慢”。多文本阅读教学,一节课中要求学生阅读多篇文章,这就让学生的阅读速度得到了切实的强化训练,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激发阅读兴趣

学习不是学生简单地接受教师的讲解,而是学生自我建构的过程。纵观当前我们的语文教学,都是一两节课教一篇文章,学生很快读完,内容基本理解,教师细嚼慢咽,学生枯燥乏味,久而久之,学生主体意识缺失,阅读兴趣降低。多文本阅读教学,学生在一节课中阅读多篇文章,新的阅读内容不断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教师不得不少问少讲,学生忙着进行看书、思考、陈述、倾听等语文实践,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阅读兴趣也在大幅提升。

(四)丰富阅读方式

单篇文章阅读、多篇文章阅读、整本书阅读,是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三种阅读方式,三者不可替代。当前我们的语文教学,一节课教一篇课文,用大量时间的咬文嚼字、感情朗读,关注精读、朗读方法的指导。我们有时需要细嚼品味式的慢阅读,有时也需要整体把握式的快阅读。多文本阅读教学,学生在一节课中阅读多篇文章,不仅加大了学生的阅读量,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多篇不同作家、体裁、内容的文章阅读中进行比较归纳、分析综合、深入思考,关注略读、默读方法的指导,这样就为学生学习多样化的阅读方式、终身阅读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五)养成阅读习惯

有了阅读兴趣之后,重要在于阅读习惯的培养。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中小学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习惯。这包括学生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就学习习惯而言,阅读习惯显得尤为重要。新课程标准下,大力倡导多文本阅读的目的,就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习惯是在一定条件下经常地完成阅读行动的需要,它使阅读者遵循一定的阅读方法形成阅读习惯的培养,既有阅读本身的意义,也有教育的意义。新课标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让学生自己主动参与阅读实践,自己去积极感受思考,在积极的思考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从中汲取营养。

纵观我们现有的阅读教学严重地存在着课堂内外阅读脱节。课堂教学与孩子们课外阅读经常是两张皮,没有做到有效的衔接,学生课内所习得的阅读方法,未能在课外得到有效的运用,而且课内所阅读的课文也是零散的,缺乏整合。而多文本阅读犹如课内外阅读的桥梁,能有效地衔接学生的课内外阅读。因此,积极倡导多文本阅读教学,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方法的习得和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形成,从而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

(六)提升阅读能力

国内外的实践证明:阅读能力是语文能力中最重要的能力,也是现代人的基本素养,阅读力就是学习力。但目前的现状是我们普遍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内涵不够清晰,突出表现在阅读教学中目标不明,阅读内容远离学生生活,阅读方法不够系统,学生阅读能力普遍不高。多文本阅读,要求学生围绕一个议题进行多篇阅读,这样学生在大量的语言信息中自主学习,在自主中学会比较、学会辨析、学会梳理、学会归纳、学会表达,从而习得一定的阅读方法、建构一定的知识体系,提升阅读的能力。

三、多文本阅读如何选文

语文教材的使用限制了老师的教学,也限制了学生的阅读。 多文本阅读的出现,赋予了我们“编者”的身份,让我们拥有了“选择”的自由和责任,我们可以在一定的范围内,以自己对语文的认识与理解,组合起一定数量的群文,实践自己心目中理想的语文课堂。这新兴的教学方式无疑克服了传统教学方式的诸多弊端,显示出巨大的优点。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学的内容丰富,知识面广,容易发展比较阅读、综合信息等语文能力,而且费时不多。这正是我们传统语文教学目标所缺少的。然而,多文本阅读教学的所有这些目标的实现,均有赖于阅读议题的选择和阅读内容的优良。议题的选择决定了选文的组合。只有确定了阅读的议题,才能根据议题选择相关的文章进行组合。

为避免多文本阅读的群龙无首、杂乱无章,多文本阅读的选文要有明确的主题,主题能体现教师明确的教学意图。教师可以从作者、体裁、文章内容、人文内涵、表达方式等多角度确定主题,围绕主题精心选择文章。

1、以“表达方式”为线索确定主题进行选文

以不同的描写方法为主题,如人教版六年级下期语文园地“有特色的人物外貌描写”一组,写作方法“文章的线索”一组、“设置悬念”一组。以不同的结尾方法为主题,如“结尾出人意料的小小说”、 “各个版本的《乌鸦喝水》”。以不同的结构为主题,如“反复结构的童话故事”、“文中反复出现的语句”等。让学生在阅读中触摸各种表达方式,模仿并达到灵活运用,则写作的难题也可迎刃而解。

2、以“体裁”为线索确定主题进行选文

如蒋军晶的多文本阅读课《创世神话》,将蒙古神话《诸神创世》、冰岛神话《巨人伊密尔》等7篇神话故事放在一起,结合教材中学过的中国神话《盘古开天地》进行教学,让孩子们在疑惑、好奇、不解、轻松而又充满挑战的氛围里,发现了神话的许多“秘密”,发现了一些神话的“母题”。还可以将民间神话、童话、诗歌、小说等进行多文本阅读

3、以“观点”为线索确定主题进行选文

例如,把一组报道大个儿草莓的新闻放大在一起,你就会发现这几则新闻观点不同甚至意见相左:有的说大个儿草莓可以吃,草莓个儿大的原因一是品种好,二是科学种植;有的说大个儿草莓不可以吃,因为大个儿草莓是用膨大剂催的,对健康不利。我们不由得会问:“大个儿的草莓究竟能不能吃?”我们这样实行多文本阅读后,在很多信息中辨别信息的真假,做出自己的判断。

4、以“文章内容”为线索确定主题进行选文

以“文章内容”为线索确定主题可以有很多种方法。如《故事中的狐狸》一课,将《蝉与狐狸》、《狐狸偷鱼》、《会做贸易的狐狸》、《狐狸“疤脸”》四篇与狐狸有关的文章放在一起,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同一事物。这是以文章中的人物为主题的。其它还可以时间为主题,如以地点为主题;以事物为主题;以事件为主题等进行多文本阅读

5、以“人文主题”为线索确定主题进行选文

“人文主题”的范围广泛,又可以细分为不同的主题。以阅读为主题的“我爱阅读”以文学名著为主题的“名著之旅”;以诚信教育为主题,如“以诚待人”;以环境教育为主题,如“人与动物”;以爱的教育为主题的,如“母爱”、“父爱”、“人间真情”等。

6、以“作者”为线索确定主题进行选文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从四年级到六年级共选择了5 篇老舍的散文:《猫》、《母鸡》、《草原》、《北京的春节》、《养花》,在此学习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把《济南的冬天》、《大明湖之春》、《趵突泉的欣赏》这一组文章放在一起,这一组也都是作家老舍的文章,三篇文章所描写的都是济南的景色,且描写角度各有不同。可以让学生对老舍的文风有更深刻的体验。我们以作者为线索确定主题时,尽量选择语文教材中已经出现过的作者,在教材学习的基础上对作家作品进行补充,能够使学生对该名作家有更多的了解。

四、多文本阅读如何施教

根据中心议题确定选文后,又该如何具体实施多文本阅读,这又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难题。(一)、有效引入直奔主题

(二)、呈现文章有序化

多文本阅读教学中,不能一篇一篇孤立地呈现文章,也不能把多篇文章无序地全部呈现,最好有一定的梯度,才能获得多文本阅读教学的整体效应。我们可以根据文章主题和特点,选择举一反三式的多文本阅读教学策略,有效地呈现文章。

举一反三式的多文本阅读教学策略,即先读一篇文章,再读一组文章。在学生明白什么是线索后,老师和学生共同学习第一篇文章《火车上的茶杯》,老师采取范读的形式,听读完后指导学生找出文章的线索,并说说寻找线索的方法,思考作者围绕线索写了哪些内容。接下来引导学生自学,学生自由选择阅读《枣核》《萧山杨梅》、《小桔灯》一组文章,发现这些文章中 “以物为线索”的表达方式。这种教学结构,以一篇带多篇,教师容易教,学生容易学,可操作性强,能很好地提高教学目标的达成度

(三)设计问题多元化

(四)问题是学生思维的起点,是教师教学的手段。多文本阅读教学需要单篇文章阅读作基础,但重点是指导学生在多篇文章阅读中提取信息,整合信息。多文本阅读教学时,我们要把多篇文章看成一个阅读整体,设计比较性、迁移性等问题,将多篇文章横向联合起来,培养学生重整、评鉴、创意等高层次的阅读能力。

立足多文本阅读的比较性问题设计。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是多文本阅读教学的重要方法。常见的比较有横向比较、纵向比较、内容比较、形式比较、相同点比较、不同点比较等。在学生读完《火车上的茶杯》《枣核》《萧山杨梅》《小桔灯》等四篇以物为线索的文章后,引导学生比较思考:这四篇文章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学生很快就能在比较阅读中发现都是以物为线索的文章,都是借物抒情,可在表达上也有其不同之处,《枣核》这篇文章运用了设置悬念的写作手法。如此一来比单篇阅读教学更有优势。

立足多文本阅读的迁移性问题设计。在一篇带多篇的多文本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设计一些迁移性问题,引导学生把一篇文章的阅读所得运用到其他文章的阅读之中。在读完这一组以物为线索的文章后在引导学生回忆,教材中还有哪些文章也运用了这样的写作方法?让学生在迁移中巩固知识、形成能力。

(四)阅读策略巧渗透

多文本阅读”除了读得快些,多一些以外,还需要多种阅读能力,如提取信和筛选信息、记忆、推论、比较、整合、分析、判断、创造等。其中,最需要掌握的阅读技巧习得方法比获得知识更重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阅读策略是:

1、求同。“求同”就是找出几篇文章的共同点。例如,一组写父母之爱的文章,爱的方式各不相同,有慈祥,有严厉,但透过这些表现,我们可以找出它们的共同之处。

2、比异。“比异”就是找出几篇文章之间的差异。例如,同样是过年,老舍笔下的《北京的春节》是热闹、欢乐的,而梁实秋的《过年》则是无聊、累人的。

3、整合。例如,有的文章说鲁迅是伟人,有的文章说鲁迅知识普通人,有的文章说鲁迅尖酸刻薄,有的文章说鲁迅亲切随和。你读不同人写的回忆鲁迅的文章,可以“整合”出比较完整的鲁迅形象。当你书读多了,会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很多文章所讲的事情或讨论的问题是相同的,但材料的角度不同,或者呈现的是“碎片”,这就需要你自己去拼图那样“拼装”。

4、判断。例如,有的文章说传统的纸质书籍终有一天会彻底消失;有的文章说纸质书籍不可能消失?尽管电子书籍携带方便,存储量大,在音乐、图片和地图等方面占有优势,但是很多人似乎更喜欢放在书架上的“真正的图书”的那种厚重、耐久和令人愉悦的感觉。看了这些文章,你就要做出自己的判断——纸质书会不会消失?我们现在所处的社会是一个“多元共生、众声喧哗”的社会,一些文章在事实、观念、情感、表达方法等方面各不相同,读者不能简单盲从,不能“唯书”“唯上”,而要对不同文本的真伪、是非、优劣做出自己的判断。

知道在什么时候运用什么阅读方法或手段,更具有规律性、普适性。多文本阅读教学,不仅要让学生从多篇文章阅读中获取丰富的信息,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自主中学会质疑讨论的阅读的策略。

多文本阅读教学,不同体裁、不同表达形式、不同语言风格、不同作者的文章,给学生带来了丰富的信息量和巨大的思考空间,也给学生带来了许多疑惑,这些疑惑学生难以全面理解,需要在交流讨论中辨析厘清。多文本阅读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地渗透质疑讨论的阅读策略,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表述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的问题、和同学进行讨论。

(五)、阅读写作相结合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听说读写的能力。”“读写结合”是语文教学的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内化的吸收;写作则是运用,是外化的表达。教学中,教师要理顺读写的关系,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读写的训练,将训练真正落实到实处,提高学生读写能力。多文本阅读也可以让学生进行读写方面的训练。

作为一个行走在多文本阅读教学路上的探索者,我深知多文本阅读它丰富了语文教学的体系,创新了语文课堂的教学形势,提高了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益。我相信只要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深入地去研究和大力地推广它,那么多文本阅读这朵奇葩,就会在语文教学的天地里越开越艳、越开越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