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奇迹!三千年的神秘传说,华夏民族历史文化谜团因此破解

 渐华 2019-11-05

奇迹!三千年的神秘传说,华夏民族历史文化谜团因此破解

(作者:赵辉)西周时期的徐偃王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中国古代大思想家荀子把他和尧舜禹、皋陶、周公孔子等并列一起,是华夏民族的圣人;和尧、舜、禹一样是华夏民族历史上仁义礼智信的倡导者与践行者。他的仁义思想,“修德行仁,不忍斗其民,弃土地如敝履”,弃土保民,对后世影响很大。作为徐国的代表人物,徐偃王当之无愧是徐国文明史的奠基人、开拓者和领袖人物。

但就是这样一位有着高尚品德的仁义君主,在西周进入弱肉强食时期后,却成为后世人们的一个争议人物,使得其后春秋时期的孔子在倡导仁义礼智信的儒家思想时,四处碰壁。

一般研究认为,徐国的区域最早在鲁南苏北以山东郯城为中心的区域,后迁移到徐州、泗县、泗洪,但这些徐国位置迁移的先后次序却与历史事件记载严重冲突,无法体现西周徐偃王时期的国都位置;基本属于徐偃王北迁之后的徐国变迁。

奇迹!三千年的神秘传说,华夏民族历史文化谜团因此破解

在历史研究中,到目前为止,史料虽有对徐偃王的许多记述,但对徐偃王“徐偃王好行仁义,陆地而朝者三十二国”(《淮南子·人间训》)、“徐偃王处汉东,地方五百里,行仁义,割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国”(《韩非子·五蠹》)、“偃王处潢池东,地方五百里,行仁义,陆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国”(《后汉书 东夷传》)的徐国国都位置,却无明确记载与研究结论。而后世对徐国的一些记载皆为春秋三徐:即“当成周者,北有徐蒲,韦昭谓徐蒲皆赤 狄隗姓,是则赢徐戎徐而外复有隗徐,春秋三徐亦解,经论史者所当知也。”

徐国在徐偃王时期,由于徐偃王治国有方,素以仁义闻名于世,因此徐国五谷丰登,人民安居乐业,国力不断增强,来朝贡者日益增多,统治的范围也越来越大。据史料记载,当时各地来朝者“三十有六国”、“地方五百里”,范围涉及到淮河、泗水流域的苏、鲁、豫、皖的部分地区。据《汉·地理志》记载:“故徐国也,其城周十二里。周天子的王城“方九里”,而徐城的范围却大大超过了周天子的王城。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违反常理、违反规矩的城制,而被周天子认可呢?

奇迹!三千年的神秘传说,华夏民族历史文化谜团因此破解

在《徐偃王志》中“穆王六年春,君朝於京师。是时徐戎方偪天子,分东方诸侯,使君主之,是始锡命为伯。君通沟陈蔡之间,得朱弓朱矢。”徐偃王受周穆王册封为伯,管理东方诸侯,被东南江淮地区诸侯国共推为盟主,在修挖沟渠通到陈国和蔡国之间,意外得到了一套红色弓箭。

徐国的国界西部到达了现在的豫地,豫地以东皆为徐国的势力控制范围,兴修沟渠,发展农业,水利沟渠也通到了陈国与蔡国。徐偃王“徐处汉东,地方五百里。既受命天子,乃驰戈甲之备,坠城池之险,修行仁义,被服慈惠。视物如伤,以怀诸侯,诸侯贽玉帛死生之物於我者,三十有六国,是共戴君为王。”这与《淮南子》中记载的禹的做法何其相似“昔者夏鲧作三仞之城,诸侯背之,海外有狡心。禹知天下之叛也,乃坏城平池,散财物,焚甲兵,施之以德,海外宾伏,四夷纳职,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

奇迹!三千年的神秘传说,华夏民族历史文化谜团因此破解

徐偃王的“修行仁义,被服慈惠,视物如伤”建立起的东方盛世,遭到了徐国南方的楚国暗中算计,“於是楚王孙厉,谓楚子曰:汉东诸侯三十六国胥服徐矣,不伐, 楚必事徐。楚子曰:偃王有道,好行仁义,不可伐。王孙厉曰:臣闻大之伐小,强之伐弱,犹石之投卵也,犹大鱼吞小鱼也,犹虎之啗豚也,又何焉。且夫文不达德,武不任力,乱莫大焉。楚子曰善。”

国家面临这种即将发生的生灵涂炭局势,徐偃王是如何考虑?做出如何决定的呢?“穆王三十五年,楚人伐我。君曰:“吾闻之也,君子不处危邦,贤者不顾荣禄,吾其去之”。去之彭城,民从之者数万人。居之,是为徐山。”。

此时,正在宗周西部游猎的周穆王,闻此消息,极为震怒。“穆王归丰镐,偃王因楚之师去之海上,荆人入徐,天子赫怒,乃命毛伯挞伐蛮荆,以徐我周之藩辅也。偃王殁,而徐戴周之心愈坚。”

徐偃王广施仁义建立起的东方稳定局面,放弃武力,怀柔地方,断然不会威胁到周穆王的统治,但却无形干扰了楚国的野心。在国家的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徐偃王首先想到的是以放弃国土来保护自己的民众和楚国及周朝的民众,其仁义之心与践行力,可昭日月。

奇迹!三千年的神秘传说,华夏民族历史文化谜团因此破解

那么,徐偃王在周穆王这三十年间建立起来的东方盛世时期的徐国国都究竟是在哪里呢?

显然不是在后世研究认为的徐州与洪泽湖上游的娄林,这两个徐国的故址都是春秋时期的徐国,而不是徐偃王时期的都城。徐偃王能兴修沟渠,直通到陈国、蔡国之间,说明徐偃王的国都靠近陈蔡,显然徐州与娄林都距离遥远不具备这样的地理位置。《后汉书 东夷传》记载中的“乃北走彭城武原县东山下,百姓随之者以万数,因名其山为徐山。”和 《汉·地理志》记载的“故徐国也,其城周十二里。”才是我们破解徐偃王国都的重要线索。

笔者的母亲周玉珍曾长期工作生活在徐州正南130公里处的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的四方湖畔古城,走遍了古城周边的每一寸土地;做为地方干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艰苦岁月中为古城人民辛勤工作,至今在当地老人中提起母亲周玉珍也是记忆犹新,无人不知。笔者在少年时期曾经询问过母亲周玉珍关于四方湖古城的来历,母亲周玉珍的只能简单回答“古城的具体来历也不清楚,只听老人们传说,古城曾经是一座繁华的城,突然一夜之间全城人都搬走了,去到了徐州”。少年时的我对此百思不得其解,而在以后对古城的考察了解中,这个一夜消失的传说,也是被古城当地老百姓反复说起,充满了神秘。

奇迹!三千年的神秘传说,华夏民族历史文化谜团因此破解

也许这样无头无尾的神秘民间传说,对历史学家来说,根本不能作为历史研究的可信可靠依据,但对笔者来说,却是原始原味,没有受到任何污染加工的可靠历史信息。

在笔者对四方湖古城遗址的研究中,基本确立了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的四方湖古城的历史来历与变迁。一为夏朝时期的唯一国都,具有孟子的“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的特性;二是西周周穆王时期青铜器记载中派驻南淮夷的“古师”所在地,也就是现在的古城;三是青铜器兮甲盘记载中的《诗经》采集者尹吉甫在西周末期的工作生活地;四是在尹吉甫影响下产生的《诗经》发源地;五是春秋时期的向国所在地,因向国的国破家亡而诞生了《诗经》。

奇迹!三千年的神秘传说,华夏民族历史文化谜团因此破解

而现在,根据这个流传久远神秘的民间传说,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四方湖古城的另一个重要身份也正式确立:四方湖古城也是周穆王三十五年之前的徐国徐偃王的国都,具有“故徐国也,其城周十二里”“去之彭城,民从之者数万人。居之,是为徐山。”的特性;在周穆王军队击败楚国军队后,成为西周武装“古师”的常驻军事基地,掌控徐偃王离去后对南淮夷地区的控制权,同时阻止了楚国对东部淮夷地区的侵犯。

奇迹!三千年的神秘传说,华夏民族历史文化谜团因此破解

笔者之所以如此确定这一历史结论,决定性的依据正是来自于母亲周玉珍所述和古城地区人民广为流传的民间神秘传说,其他史料记载只是辅助印证。这种原生态的民间传说,具有比历史文献更可靠的历史信息,是当地民众对自身历史的无意识传承。当地民众只知传说,而不知其来龙去脉,没有篡改历史显示自我身份的世俗目的;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民间传说,具有更可靠的历史价值。母亲周玉珍所述的这个关于四方湖古城消失的神秘民间传说,在文献上、在地理位置上、在历史发展情节上完全对应了《后汉书 东夷传》记载中关于徐偃王的“乃北走彭城武原县东山下,百姓随之者以万数,因名其山为徐山”的历史情节。

奇迹!三千年的神秘传说,华夏民族历史文化谜团因此破解

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四方湖古城的地理位置,在相关历史地图中,正是位于徐国境内,与陈国蔡国交界,更早一些时期陈蔡两国的东部地区为徐国国土当为正常,原则上可以把汉水以东的大部分陈蔡地区算在徐国土地或附属国土地。

四方湖古城的地理位置位于现在的徐州正南,也是四方湖古城北部的现今最大城市,地理位置极其重要。徐偃王时期的徐国国都位于四方湖古城,正符合徐偃王“乃北走彭城武原县东山下”的历史记载,四方湖古城当地的神秘传说也印证了历史文献记载的真实性。从四方湖古城北走徐州,也是远离南方楚国进攻的最佳途径与方向。在徐偃王逃离徐国国都的两个方向和两个版本史料中,四方湖古城都具有历史的必然。百姓北逃徐州,是百姓难离故土,拥护徐偃王的选择;徐偃王南逃浙江,北淝河与淮水是顺流而下向东,也为远离楚国的方向,使用舟船可以承载更多的物资,便于大规模运输。

奇迹!三千年的神秘传说,华夏民族历史文化谜团因此破解

徐偃王的徐国国都四方湖古城至陈国蔡国皆为地势低平的平原地区,河流纵横,徐偃王修筑沟渠沟通陈蔡二两国,完全符合徐偃王以沟渠通陈蔡二国的利国利民的措施。

《诗经·大雅·常武》篇说“率彼淮浦,省此徐土”,周天子率领王师雄赳赳地开拔到淮河沿岸,视察这曾经徐国繁华广大的土地,而今徐国只能偏安一方称为徐方。这从另一方面说明了徐偃王时的徐国国都更靠近淮河、更靠近西部与楚国临近,才有向北退却避开楚国战争的纵深。

奇迹!三千年的神秘传说,华夏民族历史文化谜团因此破解

可以为民放弃土地,“尊从本心,何忍斗其百姓;敛避锋芒,亦免伤及楚周”的徐偃王,放弃武力发展,又怎会劳民伤财修筑“故徐国也,其城周十二里”超越周天子的巨城?徐国城周十二里显然是继承了孟子所述的“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的夏朝国都城池。“三里之城”的周长即为十二里,这是巧合吗?是附会吗?《左传》中“楚人伐徐,徐即诸夏故也”,不正明确说明了徐国人就是诸夏的正宗后裔,徐国的土地就是华夏的故土?

同样规模的城、同样仁义的思想,徐偃王正是淮河流域尧舜禹华夏文明的正统继承者、传承者。徐偃王有圣德行仁义,而能纳服东方三十六国,建立比肩夏禹时期的万国来朝华夏文明盛世。怎奈世事变迁、人心不“古”,礼崩华夏,人们纷纷为追求霸主、追求首富、追求地位、追求名利而不择手段、贪得无厌,弃道义不顾,强取豪夺。楚国国君心中虽有道义二字,但在卑鄙者的花言巧语下、巨大利益的驱使下,还是放弃了道义而选择利益,并形成了冠冕堂皇的逻辑。徐偃王虽有尧舜禹的圣德仁义而无尧舜禹的时运。即便如此,卑鄙者有卑鄙者的道理,高尚者有高尚者的原则,徐偃王也不愿意以自己百姓的生命和楚周百姓的生命来换取自己拥有的土地,实现个人对物质的独有。徐偃王能被荀子和尧舜禹并列,也是实至名归。

奇迹!三千年的神秘传说,华夏民族历史文化谜团因此破解

徐偃王作为西周中期著名的华夏文明思想的代表人物,是华夏尧舜禹精神的倡导者与传承者。“楚人伐徐,徐诸夏故也”(《左传》)正是明确显示了徐国是夏朝文化思想的传承者与继承者,徐偃王的仁义思想与实践正是对尧舜禹思想的传承。徐偃王不仅在夏朝故都建立了繁荣昌盛的徐国,而且在思想文化上也传承了正统的华夏文明。徐偃王的退出历史舞台,也为西周政权大批上层权贵进入华夏文明的腹地,提供了机遇,将华夏文明带入了周王朝的核心地区,在四方湖古城地区产生的《诗经》也正式走向全国,成为中华文明发展的原动力。

徐偃王弃土保民,也就保护了在四方湖古城、华夏故地形成的先进华夏文化,使得周王朝的王者之师进驻“古师”,在潜移默化之中,先进的华夏文化进入周王朝正统,最终形成中华民族的核心文化,成为华夏民族长盛不衰的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成为全体中华人民的共同理想家园。

谨以此文献给:

即将告别世界,走入人生终点,却被邪恶势力禁锢,失去自由的母亲周玉珍!

默默无闻,历经磨难仍能将华夏历史、华夏文化口口相传至今的四方湖古城人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