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巴菲特致股东的信1988-1989年讲解

 昵称58786575 2019-11-05
在上一篇的解说当中,我曾用“蓄势待发”来评价伯克希尔前两年的表现。而这两年也可以用四个字来形容,那就是“全力出击”。
1988年伯克希尔账面价值增长20.1%,1989年账面价值增长44.4%。而标准普尔指数这两年的涨幅分别为16.6%,31.7%。
经过了前面两年的蓄势待发,到了1988年伯克希尔账上已经堆满了现金。这其中贡献最大的应该是保险业务,前两年伯克希尔的浮存金从3.9亿美元提升到12.6亿美元,到了1988年,已经到15亿左右了。一下子多了这么多钱,怎么花出去是个问题。难怪巴菲特在信里多次表达现在最头痛的问题就是怎把这么多钱花出去,就好像西虹市首富里面男主角的任务就是要花光十个亿,而巴菲特的任务是要花光大概二十亿以上,而且是美金,足见任务之艰巨啊!更艰巨的是这二十亿不但要花光,还要花的值,要花在最有价值的地方,这就难了。而从这两年的信中可以看出,巴菲特完成了这个艰巨的任务,花光了二十亿。
首先他买可口可乐花了十个亿,1988年买了近6个亿的可乐,但是他在1988年的信中对这笔投资只是一笔带过,反而对只花了7千万的房地美写的比较多。我当时看到这里就笑了,老巴这是在转移注意力啊,让大家不要过多关注可乐,因为他还没买够。果然到了1989年他继续增持可乐,增持到10亿美金。这是他在1989年之前最大手笔的投资,也是伯克希尔后面十年净值成长的主要动力之一。

买可乐花了十亿还不过瘾,任务还只完成一半,接着巴菲特又买了三只可转换特别股,分别为吉列刀片6亿,美国航空3.58亿,冠军企业3亿,这又花了十几亿,任务总算是完成了。可转换特别股是介于股票和债券之间的一种证券,你每年可以领利息(巴菲特这三只特别股利息在8%-10%之间,如果以后公司发展的好,你还可以转换成普通股票,如果公司发展不好,股票下跌,你就可以不转换,一直拿利息。
有人可能会问,巴菲特为什么不直接买股票,而是买可转换特别股,像吉列刀片后来也是十倍的大牛股。我们站在现在的视角去看以前,当然会有这样的疑问,因为我们已经知道了最后的结果,知道了可乐和吉列最后都是十倍股。但是巴菲特当时是不知道的,他的预期也没有这么乐观。你可能觉得巴菲特花光20亿的任务很容易,其实并不容易,因为当时的股市很火热,真正低估的股票极少,吉列当时的市盈率大概23倍,巴菲特极少会以这么高的估值去大手笔买股票,所以他买了特别股。
不说吉列,即使是可乐,巴菲特的预期也并不高,可乐买的时候估值大概15倍左右,算是合理偏低,但并不是特别低估。伯克希尔初期的成长主要靠盖可保险,华盛顿邮报,喜诗糖果,国民保险等这些公司,这些公司购买的时候几乎都在10倍左右甚至几倍的估值,这些公司后来让伯克希尔保持了十五年的高速成长。因为在70年代初期,股市一片萧条,低估的股票特别多,当时巴菲特的处境是钱太少机会太多。而现在的股市行情一直高涨,巴菲特的处境是钱太多却找不到机会。但是手里这么多钱总要花出去,于是巴菲特买了当时质地非常优秀价格却合理的可乐和吉列。
但他多次强调,未来再要保持之前的成长率是不可能的了,他对自己的预期是比较保守的,比如1989年可乐从10亿涨到18亿了,巴菲特说可乐的价值现在已经反应出来了,未来只能赚公司的钱不能赚市场的钱了,但是没想到2年后可乐竟然涨到40多亿了。从我个人多年的经验我也感受到了这一点,往往降低预期,踏踏实实做好分内之事的人,最后他的收益会高于预期。而预期很高的人最后都会失望,甚至亏损。
再来看看伯克希尔的实业部分,之前伯克希尔的实业有7个主要公司,号称7圣徒,这两年又买了一家波仙珠宝,现在有8圣徒了。看巴菲特的信,我最喜欢的就是这8圣徒了,在博客希尔的前期,这些公司重要性很强,为伯克希尔贡献了大量的现金流,但这些公司的规模都不大,到了伯克希尔的后期,这些公司的重要性大大下降,不是说这8圣徒不行了,只是后期伯克希尔的规模太大了,这8个公司对公司的影响已经很小了。巴菲特在后期的股东信中已经不谈这8圣徒了,只是一笔带过,帐列盈余的表示也看不到这些公司的盈利数据了,只是合并到一项里面去了,所以看后期的信,我非常怀念曾经的8圣徒。
我为什么对8圣徒特别喜欢,因为在8圣徒身上,我感觉到了经营企业的快乐,感觉到了与优秀的人为伍的那种快乐。这8圣徒从事的都是很普通的产业,但是他们的业绩一次次的超出我的预期,让我感受到了优秀企业和优秀管理层的魅力。比如水牛城晚报,水牛城的大本营是一个规模很小的工业城市,人口从1970年的111万下降到1988年的96.9万,水牛城是一家追求极致的公司,各项指标都已经接近完美了,当水牛城年利润1500万的时候,我觉得这个公司已经到极限了,而现在水牛城年利润已经2700万了,我已经不知道他的极限到底在哪里了。
其他公司也是一样,比如内布拉斯加家具店,喜诗糖果等等,他们已经做到尽善尽美了,在奥马哈这样的一个中部小城市,内部拉斯家具店的规模已经做到全美国第一了,这些公司都到极限了。但是优秀的人总是这样,做的再好他们都不会满足,会继续调整极限,而平庸的公司哪怕离极限还有十万八千里,他们却总是趴着不动甚至倒退。
这其中就离不开优秀的管理层,优秀的管理层能把公司的极限一次次提高,让你目瞪口呆。我曾多次感觉8圣徒没有增长潜力了,但他们每年增长的数据让我一次次打脸。事在人为,在8圣徒身上,你感觉到了优秀的管理层所产生的巨大力量。这些公司都具有非凡的管理层,他们在把公司卖给巴菲特的时候,大多就已经经营公司几十年了,卖了之后并没有改变他们的工作态度,依然把公司当成自家企业一样的用心经营,不断刷新纪录,突破极限。
巴菲特在信中不厌其烦的赞誉这些管理层,描写自己和这些优秀人才的友谊,让我为之动容。在收购的时候,巴菲特就对他们保持人格上的极度信任,比如收购内布拉斯家具店和波仙珠宝,没有会计,没有律师,没有盘点,只是双方谈一个价格,巴菲特就直接签支票了,双方建立在绝对的信任之上,就好像去商店买一支冰激凌一样的简单。收购后巴菲特对这些管理层是极度的放权,从来不干涉他们的经营,他只是默默的欣赏他们殿堂级的表演,然后时不时的鼓一下掌。有些距离伯克希尔比较远的公司,巴菲特甚至从来没去公司看过,让人觉得不可思议。

但是这些公司和管理层却从来没有让巴菲特失望,而且是每年都有惊喜,大大的超越巴菲特的预期。作为一个领导,我认为用人是最重要的能力之一。可能很多人感觉不到巴菲特用人的厉害,但是从这8圣徒的故事,我一次次的被巴菲特艺术般的用人智慧所震撼,他在投资上是大师,在用人上更是大师。
巴菲特致股东的信,不只是适合做股票,做投资的人看。实际上它适合从事任何商业活动的人看,因为它里面包含了商业,投资,经营,管理,用人的很多思维哲学,而且是最朴质最本质的哲学,巴菲特总是能把复杂的事情做到最简单。比如用人在别人那里要明争暗斗,尔虞我诈,而巴菲特只是坐在看看鼓鼓掌。比如股票,别人天天在追涨杀跌,他十多年才出手一两次。比如管理,他管理一个庞大的金融帝国,而总部就那么二十多个人。什么事情在他这里都能做到最简单,因为巴菲特直接回归到事物最朴实最简单的本质,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他直接回到了“一”这个
事物最原本的本质。我看巴菲特的信,学到的不仅仅是投资的智慧,我现在做事情也只做最核心和本质的事情,把事情做复杂容易,做简单难啊!
本集完,下期见!
2019.11.4 梁孝永康写于广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