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袁枚《随园食单》看古人饮食戒规

 古稀老人赵 2019-11-06

若论古人对吃食的研究,大家可能第一时间会想到宋代的苏轼、明末的李渔以及清代的袁枚。无论是苏轼‘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它自美’的东坡肉,还是李渔的花香饭,令人自文自字,都似乎嗅得到那饭食间的芬芳,而袁枚的《随园食单》就更是美食达人的厚爱了!

作为清代一部系统地论述烹饪技术和南北菜点的重要著作,袁枚的《随园食单》,不仅记录了我国从14世纪至18世纪中期流行的 326种南北菜肴饭点,还详细介绍了当时的一些美酒名茶,甚至对于佳肴禁忌,袁枚在书中做了详细的注解!

从袁枚《随园食单》看古人饮食戒规

袁枚为何要在《随园食单》中专门分一章节叙述食物规戒一事呢?因为在袁枚看来:

一物有一物之味,若能除去食材弊端,便是参悟饮食之道。厨者烹饪菜品,不可浪费食材,不可违背食物本性,不可制作将就凑合;食者品用菜肴,不可一味追求菜品的名声,不可贪图用餐丰盛奢华,不可囫囵吞枣而忽视食物本味。为政者兴一利,不如除一弊,能除饮食之弊,则思过半矣!

那么,清人袁枚积四十年之功所著的《随园食单》中都列举了那些饮食戒事呢?我们今天就一起来了解一下!

食者之戒:戒耳餐目食

袁枚于《随园食单》之《戒单》一章,分别叙述了饮食方面的十多条戒规,但是总结出来也无非是从食者、厨者及礼仪这三个大方面对美食禁忌做了一些详细具体的规约叙述,于现今生活也似有实用之处!

首先,对于美食,袁牧在《随园食单》之《戒单》一章对食者做了相关的规戒指导,简单总结为:戒耳餐目食!

从袁枚《随园食单》看古人饮食戒规

那么,什么是耳餐?什么又是目食呢?袁牧的认知是:耳餐者,务名之谓也。贪贵物之名,夸敬客之意,是以耳餐,非口餐也。是指人们吃饭的时候盲目追求菜品或是酒店、甚至是制作者的名声,或是一味贪图菜品的珍惜名贵,从而夸大个人的敬客之意,在袁牧看来,这样的饭菜,是适合给耳朵吃的,而不是给嘴巴吃的!

当然,一事一物能出名流行,自有其胜人之处,并不是说流行的出名的就不好,但是落到饮食方面,真正的好,却并不见得要一味地追求饭菜名气,如袁牧举例,曾经去某人家中作客,对方用大碗蒸煮四两燕窝待客,袁牧却戏谑道:我辈来吃燕窝,非来贩燕窝也!

名物虽好,但不合口味,对于食者来讲,也是毫无意义可言的!如在袁牧看来,鸡、猪、鱼、鸭才为菜中豪杰,而海参、燕窝则像庸陋之人!因此,食者随心,才是上选,而不要一味地贪图饭菜的名气和材料的珍贵与否!

从袁枚《随园食单》看古人饮食戒规

至于目食,我们在不能贪图食物名气和材料的同时,也不能贪多!如袁牧在《随园食单》所述:

目食者,贪多之谓也。今人慕“食前方丈”之名,多盘叠碗,是以目食,非口食也。不知名手写字,多则必有败笔;名人作诗,烦则必有累句。极名厨之心力,一日之中,所做好菜不过四五味耳,尚难拿准,况拉杂横陈乎?就使帮助多人,亦各有意见,全无纪律,愈多愈坏!

从这一段叙述间,我们不得不佩服袁牧为资深美食家,如今好美食者多,但对美食研究到如此细致的人则少之又少,而袁牧却能将对美食的研究细致到发毫,也实为不易!

据袁牧在书中记载,某次他应邀赴席,席间共上了四十余种菜品,可他吃过回家后还是觉得饥肠辘辘,需要再煮点清粥充饥!而这样的经历似乎我们大家也都曾有过,也由此可见,食不在多而在于精的见解是完全正确的!

从袁枚《随园食单》看古人饮食戒规

厨之戒:戒穿凿停顿

袁牧在《随园食单》中对厨之戒也同样做过数条规戒建议,但是总结起来,无外乎戒穿凿停顿,戒入油走油,戒套路苟且!

什么是穿凿停顿呢?其中穿凿是指在加工食物的时候,还是顺其自然的好,不要过度加工,有如燕窝原本就是很好的食材,但有些人却要将其捣制成团,而海参却要将之制作成酱,还有一些水果,诸如西瓜之类,大家都知道这东西切开稍放一会都会不新鲜了,但有人却非要把这些水果加工成果酱,实为多此一举!

而说到食戒停顿,这里先来讲一个小典故,称汉朝秣陵曾有种梨能手名唤哀仲,哀仲种的梨子又大又甜,味道非常美味,最适合生吃,但有些人却会多此一举,好不容易弄到哀仲的梨子,却要将它蒸熟再吃。

《世说新语·轻诋》有载:桓南郡每见人不快,辄嗔云:“君得哀家梨,当复不烝食不?”意思是说桓南郡桓玄每次遇见令他不快的人,都会责备对方说:“你弄到了哀家梨,不会还要蒸着吃吧?” 意指对方之大煞风景!

从袁枚《随园食单》看古人饮食戒规

而袁牧载于《随园食单》的食戒之停顿也为此意,是指对于美食,借势行之,勿作大煞风景之事,简单来说,就是无论菜蔬,当在其滋味最美的状态下去享受它,菜要趁热,果要趁鲜,如果将食物果蔬烹饪制作至过时过期,会令者食食之无味不说,更像是绫罗绸缎沾了霉味,令制作之人也会心塞难堪!

另外,至于厨者戒规的入油走油就更好理解一些了,入油也即我们现在所说的淋明油,好多餐厅厨师,或是家庭主妇,为了让饭菜上桌前品相更佳一些,常会往菜品上淋些明油,这样不仅会影响菜品口味,对健康也是非常不利的!而走油则是指对食物加工时,尤其是制作一些汤品之类的菜肴时,尽量避免将油全部熬制出来,这样也是有损原材口味的!

最后我们再来聊聊厨之戒的套路的苟且,说起套路,就不得不提一些地方菜的名称,例如现在我们所说的什么‘八大碗,十三花’之类,听起来很是有些来历,但其实这些菜品无论是从制作还是到组合来讲,已经全然公式化,套路化了,失去了创新,也就失去了口感的升级!

至于厨之苟且,就更不难理解了,如袁牧所云:凡事不宜苟且,而于饮食尤甚!

其实不仅仅是厨师,我们各行各业,要想取得成就,也都不该苟且,厨师尤甚!原因是作为厨师,一日苟且,若不能被提醒建议甚至责罚,下次必须再行苟且之事,而食者不究,厨者不精,也都是饮食方面的大忌讳!

从袁枚《随园食单》看古人饮食戒规

礼仪之戒:戒纵酒强让

事之是非,惟醒人能知之;味之美恶,亦惟醒人能知之。伊尹曰:“味之精微,口不能言也。”口且不能言,岂有呼呶酗酒之人,能知味者乎?往往见拇战之徒,啖佳菜如啖木屑,心不存焉。所谓惟酒是务,焉知其余,而治味之道扫地矣。万不得已,先于正席尝菜之味,后于撤席逞酒之能,庶乎其两可也。

以上为袁牧《随园食单》中的《戒单》之一,戒纵酒,我们都知道,国人无酒不成席这不成文的老规矩,尤其是现在大家生活水平提高之后,别说是正式场合,就是家人小聚,也缺不了饮酒之举。

但是,酒乱人心却是千年不改的道理,而又有多少人在酒后做了令其后悔一生的事情,更是数不胜数,所以说,酒可饮,但要适量,而仅仅单纯落于美食的层面来讲,酒桌喧哗会让人觉得无礼不说,饮酒犯浑,就更别想品出饭菜的美味!这对食者厨者,甚至都于满桌佳肴都是不敬之事,所以,还是如袁牧建议,先吃好,再换地方喝,这样的安排会更好一些!

从袁枚《随园食单》看古人饮食戒规

而除饮酒之外,袁牧也不建议酒席之上强让于人:治具宴客,礼也。然一肴既上,理直凭客举箸,精肥整碎,各有所好,听从客便,方是道理,何必强让之?

其实就是现在生活中我们也不难看到这样的场景,待客之主盛情宴请,张罗着往客人盘碗里夹放菜肴之兴,但是作为客人来说,有些人可能精枝大叶一些,但有些人会计较这样实不卫生,而心生厌烦,相反是不会领情于主人,还会心存忌讳,所以席间强让也不可取,此为袁牧食戒之一!

从袁枚《随园食单》看古人饮食戒规

作为清代著名文学家,袁枚同时又是一位有着丰富经验的烹饪学家,这一点,从其所著《随园食单》一书便可窥得究竟,了解袁牧,对其有过深度了解的朋友可能都知道,袁牧一生才华出众、洒脱随性,甚至因恃才傲物辞别官场,而游历钻研四十载才成《随园食单》一书,其中经典之论述,亦当为今人之持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