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极拳中的“天人合一”

 觅书时代 2019-11-06

我国的“天人合一”思想可大致分为下列两种类型:一种是儒家有道德意义的“天”与人合一的思想。第二种是道家无道德意义的“道”与人合一思想。

中国哲学史上孟子最早提出“天人合一”思想。他主张天与人相通,人性乃“天之所与”,天道有道德意义,而人察受天道,因此人性乃是有道德意义的。人之性善有天为根据,庄子也主张天人合一,他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根,人便以道为本。庄子明显通过“坐忘”、“心斋”即一种忘我的经验、意识取消一切区别,以达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一”的“天人合一”境界”。

天人合一是最高审美原则。天人合一其实就是忘我的境界,也可以讲是物我两忘的境界,是审美主体与周围的事物融合为一体的感受。在“天人合一”的思想影响下,我国传统文化将人与自然看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注重追求人与自然的交融合一,并且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这种思想逐渐形成稳定的思维方式,贯穿于中国文化的各个领域,也渗透到太极拳的拳法和拳术理论中发展并逐步得到完善的。

“天人合一”思想是以“人”为中心的天人整体观,天人统一的基础是人对天道的追求,不是向外的探索,仅仅是对内在的超越,从而形成了重视审美主体自身意义的意向性思维方式,以至于人们忽视了对动作本身认知的事实真相,而偏向于主体对动作的心理感受的真实,形成了对动作的情感审美体验。对攻防格斗的超越是审美意识的核心,超越一切事物的有限性,物我一体,使太极拳练习者忘记自我在演练,欣赏者的忘我境界就是完全把自我融入到太极拳运动之中,从而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

..............................................................................

...............................................................................

..............................................................................

...............................................................................

还有一方面是在“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下,太极拳拳术借用自然界的宏观景象对动作内在精神与气势作象征性的比喻,其目的是体现动作的精神、节奏、气势和风格,例如太极拳的白鹤亮翅就表现出了动作舒展大气的风格和气势。这种与动作原形为主体的情感导向,以外界事物为内容的联想与类推,不仅激活了客体,使它增添了动作概念以外的某种内在的气势和风韵,同时也是对太极拳中“内外兼修”淋漓尽致的具体表现。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视频、图片均来源于网络,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太极文化”公众号立场无关。部分文章与图片推送时因种种原因未能与原作者联系上,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立即处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