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560期:美学视阈下的太极拳

 文苑书店66 2016-09-30

第560期:美学视阈下的太极拳

美学太极拳

宏万家太极禅话慧馆(李芬) · 2016-04-19 13:06

第560期:美学视阈下的太极拳

点击上方蓝色小字↑↑↑↑↑↑↑↑↑↑

关注最专业的太极微信平台

作者/李芬 ⊙编辑/张宏婉


导读太极拳给我们带来的不仅仅是身体康健,还可以排遣忧虑、忘掉烦恼、抛却浮躁,还可以使人的身心升华到一种轻松自如的境界,对陶冶人的风仪、格调、内在心境是颇有裨益的。

 

在和谐社会的今天,太极拳“中和之美”作为中国太极拳美学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它的美是独特,传递着中国人的审美理想,也是中华五千年悠久历史文化温润的结果。文章从太极拳的弧形、意境、张弛、刚柔等四方面阐述了太极拳之美,为进一步挖掘和整理太极拳美学思想提供了理论基础。


美学视阈下的太极拳


太极拳在我国有着深邃悠久的历史,蕴含着浓厚的民族文化气息,带给我们无穷的美的感悟。正因如此,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要不断充实、完善,让这朵奇葩不仅仅作为一种民族文化的传播载体而存在,更是作为一种古典艺术美的表达方式来发扬,将美的事物和文化的发展联系起来学,使中华民族的传统体项目发扬光大,让美的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本文从太极拳的弧形、意境、张弛和刚柔等方面阐述了太极拳在古典美学中起到的无可替代的作用。和谐统一的社会氛围使太极拳的传播曲线,美的意境下产生美学效应,太极拳的绚丽花朵将永远在世界的美学枝头绽放。

 

1太极拳的“弧形”之隽

   

作为运动形式之一的太极拳不仅折射着中华民族的传统内倾性格,而且迥异于其它武术形式的运动特点:处处见缠丝,招招须弧形。“气如车轮,腰如车轴”,“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满活之趣”(武禹襄《打手要言》)。太极拳弧线划动,行拳如流水,沿圈走转,以巧克拙的风格而占据传统文化一隅,给人一种视觉上的感受,充分彰显出深郁传统文化之理。

   

太极拳拳理讲,腰为一身之枢纽,以脊柱为轴心,它是画圆的中心点,向外画一弧形为阳,向内画一弧形为阴,合成圆形。阴阳互根,连绵不断,始终围绕着轴心运动,一式连着一式,一环套着一环,没有凸凹之处,没有断续之时。防守时弧形走化,进攻时曲中求直,蓄而待发,在弧形运动中始终保持着自身重心的稳定。它之所以成弧形,还因为它的锻炼方法要求以心行气,以气运身,神舒体净,举动轻灵自然,不尚僵硬之力。不成弧形,处处出现棱角则气血阻滞,气机难以畅通,因而弧形、圆形不只是在形式上追求,而是拳理本身的要求自然形成我们可以想象在练拳时的体验。通过弧形把全身的气力用到一点便于发力,也就是古人所说的力发于一点。只有力发到一点上才能更加体现出以柔克刚的太极之理,在推手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双方似乎都没有用力只是在画弧线,孰不知其力之强大。中国传统的太极拳就是在讲述这个弧形路线之力无穷的道理,这里面包含了很多传统的哲学思想,值得我们在学习中研究。

   

一部名叫《太极宗师》的电视剧中的一个场景很充分的展示了太极的弧形之美,勇士站在一水缸前呈弧形云手旋转,使水形成漩涡,由大圈到小圈,由小圈再到一个很小的涡流,最后达到超越极速的一点之上,然后一个发力使力量集中到一点,一缸水瞬间全部溢出。这是一种美,一种艺术和视觉的美,似乎像一个书法家在临摹,一点一捺,无不透露着太极美轮美奂的成分。所以说太极拳的弧形无不展示着中国的美学之理和哲学之道。

   

河洛之根寓含着太极由无极而生,可视为一个圆。这就与圆、弧结下了不解之缘。故此论及较多的太极拳形圆学说,如山右王宗岳太极拳论中谈到的“随曲就伸”,“人刚我柔”,“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立如秤准,活似车轮”等等,《打手要言》中所说的“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形如搏兔之鹄”都是通过运动中的弧形,圆润之法,从这“运动如抽丝”“蓄劲如张弓”的运动变化中显示出流体感和灵活、优柔的古典之美。只有在太极拳的圆形运动中使人表现得更加平衡,更加庄重、沉稳,无论是在审美还是在力学原理上都充分吸收和借鉴了这些思想,并且博采众家之长为己所用。

   

在《行功心解》中所说的:“先术开展,后术紧凑。”练习太极拳先要扩大起大圆,然后随功夫的精深而缩小为小圈。每一个动作在行功走架时五功八法各呈自己的弧线运动,螺旋缠丝力求圆顺;定势时躯干与肢体呈现曲中求直,身体膨胀、圆鼓、收缩紧凑,形成未开展而达到方圆相合的劲力。因此可以说太极拳是以圆形运动而构成自己独特运动的一种和谐之美,充分体现了太极拳技术技法的实用方面的动静价值和内在的整体协调。形成了“有圆则显示其柔,有方则显示其刚,刚柔相济与圆动方定之美相得益彰,从而显示出在武术的美学思想上刚与柔和圆与方在外在联系的作用和审美价值。”[1]

 

2太极拳的“意境”之美

   

意境,是中国人追求的最高的审美层面,是表现的生活图景与表达的思想情感融合一致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它是整体性的、可感知的,犹如身法之妙可意会但不可言传,以及还能引发人们产生联想、回味,深远幽长。如果把对意境的理解概括为:情景交融,以实生虚,引起联想,耐人寻味。山水画可以以实生虚(大写意得画,以实生虚。简单一个小鸟,意味什么?稽康画牧童驴,却不见绳子;京剧以虚代实),诗歌可以情景交融,以实代虚。[2]“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从有形联想到无形,从有界联想到无疆,带给人们的是诗情绵绵,韵味幽远。有人说意境能使观赏者身入其境,在思想情绪上受到感染,这个说法比较容易使人联想到太极套路,精彩的单练和对练的确可以令人激荡,融入境中,从而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蔡龙云先生说“要把自己置身于一个充满战斗的场合里,才能完美地表现套路运动。”[3]

   

众所周知,练习者在行拳时对意的感悟是最深刻的“体松心静”,“呼吸与意念相配合”。经常有一些老翁在树林里习拳,一招一式如同行云流水,如诗如画和大自然融为一体,像在练拳似乎又不像,像是有形似乎又不像,若无形又神明,这种意美、神意、韵美的“天人合一”的神情简直是人间绝景。看着那些老翁如此陶醉其中的样子,意的美学思想和价值体现得淋漓尽致。陈鑫先生说的好:“心无妙趣打拳,则打不出好景致。”神韵、气脉、意境,看似虚,却实存;如何运用到演练中,则需要演练者扩充理论知识面,加以艺术修养,提高审美能力,善于联想,充分利用人的发散思维—迁想妙得,善于借鉴,勇于创新,意境无疆。

   

从宏观的太极论中,它更为强调其拳理与“天道”的一致性。太极拳先哲陈鑫说:“打拳皆随天机动,太极原象皆自吾身流露”,“阖辟刚柔柔顺自然,一扬一抑理循环”。太极拳中的虚实,闭合、刚柔等变化,处处包含了阴阳对转,故“习太极拳需悟阴阳要以”(《武式太极拳的走架打手》),使人与天有浑然相通之妙,也就是“天人合一”之境界。

   

其实,中国人并不仅仅把“天人合一”视为一种与自然关系的学说,也是关于人生理想、人生觉悟的学说,将本体论、认识论与道三合为一,“天道”与人性(道德原则)一致起来。认为“因为私欲作怪,人往往以小我为我,私欲才会带来烦忧、困惑”,主张以“天人合一”为“诚明”,提高道德修养。当西方科技日益发达的时候,个人的焦虑、苦恼、孤独感导致那种脱离世界“神人合一”观念的加强,相对来说,引导人如何与自然、社会相处的“天人合一”的观念,成为一种入世之学,必然引起人们的向往。以顺乎自然、天人相通观念来行拳的太极拳,使人在精神上处于一种空明的“无人之境”的心态,与大自然静静地进行心灵交流,这种和谐不仅可以遣忧虑、忘掉烦恼、抛却浮躁,还可以使人的身心升华到一种轻松自如的境界,对陶冶人的风仪、格调、内在心境是颇有裨益的。[4]

   

当然了,作为一个人,他处在现实社会中就不可能置于一种“世外桃源”的梦幻之中,而对太极拳这种修行效应也不过是一个调节,它可以启迪引导人们在改造自然的同时,但也应遵循自然规律,适应自然。在学习认识太极拳的过程中,主张由自然入手而知虚实;把握阴阳和谐变化而明劲法;求虚静而懂神明,最后达到一个出神入化的最高境界。要求由熟而悟,由晤而通,渐熟渐悟,“一旦无障碍,豁然悟太空”。

 

3太极拳的“张弛”之风

   

太极拳的张弛是太极拳运动形式的节奏之美,它所带给人们的是一种艺术的节奏感。太极拳的开与合、弥与深、高与低、紧与缓都体现出太极拳的张弛有度。

   

从其拳性来说,它与紧张的社会中的工作、生活、学习压力形成鲜明的对比与反衬,太极拳追求的是心静体松、虚清寡欲、“天人合一”的修身境界和“内圣外王”的处世哲学,要求人性的超脱、虚无、渺渺、无为。而在练拳的过程中则要“心中一物无所着”,“意志凝神,专主于敬”,“先洗心涤虑,去其妄念”。要想达到太极拳的真谛,唯“身法端凝莫测,收敛精神,别无他诀,心平气和则得”才是真正的修炼方式。

   

练太极拳总是能把气势发挥的淋漓尽致,就像舞蹈中把身段称为身韵,一些基本的舞姿造型“头正身侧,身正头侧”,“身过留头,头过身留”;一伸一收,一张一弛更具活力;又如“云手”、“晃手”均生动地传达出一种“张弛”之美,这种在太极中体现的神形兼备,内外合一,起势收势,一张一弛,无处不见气韵周行的内在意念和流畅圆融的技巧结合,展现的是一种连续不断的气派韵致,以刚柔并济,以身为本,一动俱动的美感,也就是美感把中国太极拳带向了更高更远,使太极的美学风味更加浓郁芳香。

   

在太极气韵的律动中张弛、起伏、含蓄、和谐,展现了动静互补,其实也从侧面展现了太极拳的内涵以及我国古典文化的飘逸之美感,以意为神,内外合一,兼容并蓄的气韵圆融特征,把太极更加美化,更加传神。通过一张一弛的姿态与动静、虚实的对比和流畅的舞姿传情达意,注入了中国传统体育的刚劲健美和美学思想的诗情画意,又把张弛之风展现出来,这种自身文化的特质显现出民族的智慧之光,具有久远的历史渊源和深睿的思想内涵,也正是在这种美的感召下,越来越多的人紧跟其后,争相来研究美学思想与传统太极之间的关系。我们经常会听到说“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正是他的这种张弛的风度,让更多的人真正走进太极,了解太极,最后融入太极,达到想要的成功。

 

4太极拳的“刚柔”之变

   

太极拳的刚柔说既可以称之为风格的变化,又可以称之为艺术元素。刚柔相济,刚与柔是相互变换的。柔之成刚,刚之成柔,柔的顶端为刚,刚为柔的开端。亦刚亦柔,在神气上,通过隐与显表现,隐则柔,显则刚,在姿势上,通过开与合,在动作运劲过程中表现为柔,在动作运劲到达落点时,则表现为刚。由于内气运行、聚集的作用,刚与柔就会充分表现出来,运动的断点是落点,又是内气运行的转折点,是神显气聚之处。用劲要恰到好处,如果缓缓的转折,内气的折返也有明显的回收感。在打拳时,以柔为主,刚柔配合,在运动到达落点时,就要显刚,不发劲,但也要劲到劲贯,也就内气要到、要灵。拳架中每一招式都有开合,在开与合的过程中,一定有一个落点,落点时用刚劲,其余都用柔劲。开与合的落点,在开的过程中连续地开,总会到达一个合适位置,这个位置就是落点。合也一样,合紧后有一点为落点。在动作中,能表现开合落点,就能体现刚柔相济的特征,又透射着艺术。

   

总的来看,古代的刚柔观是古人看待和处理事物的方法与原则,是古代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后来被巧妙地运用于传统文化当中,中国太极拳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吸取了我国古代“刚柔”观的精华,填充了武术理论体系中的刚柔对比、互相生克的思想内容,如以“隐”、“杳”、“虚”、“阴”为柔,以“现”、“重”、“实”、“阳”为刚。太极拳在技击上讲究以柔克刚,在运动形式上表现以缓制快的风格,正体现了这一思想所主张的反对一味强攻的贵柔思想。“刚”为出击的必要条件,“柔”为攻防转换的过渡方法,如同陈鑫所说:“化刚为柔,练柔为刚,刚柔相济,方见阴阳”。

   

从太极拳的拳理来看,太极拳的柔是一种功夫的积累,感情的流露与运用,是有韵、灵巧、线条圆匀、动作流畅、超凡脱俗、不拘一格的自然无为之象,但是这种柔不是软如棉花,而是如杨澄甫传抄《太极拳谱》中的《太极武事解》说:“外操柔软,内含坚刚,……终柔软以迎敌,即以柔软而迎坚刚。”这种刚是柔中见劲,力气丰厚,武勇威猛,意趣沉稳的气魄和霸气,给人一种含蓄而又刚健的技艺性。在太极拳的经典著作中多次提到刚柔相济的重要作用与地位,王宗岳在《太极拳论》中强调推手中柔法的运用时讲到:“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黏”,“用刚不可柔,无柔则环绕不速,用柔不可无刚,无刚催迫不捷”。[5]杨澄甫说“太极拳乃柔中寓刚,绵里藏针之艺术”。刚柔相济的哲学思想是太极拳的一大法则,太极拳的又一灵魂。

   

太极拳在演练形式上表现为以柔克刚,不丢、不顶、不抗、不匾,在演练太极拳的过程中始终是以刚柔相济法则贯穿起来的。以“以柔克刚”的哲学内涵作为太极推手的法则,即以柔为守,以柔而化力,转柔为攻,借以形圆技法,巧妙地运用弧形和缠丝劲力,这种克敌的技巧在武术技击思想上是一种有代表性的、以柔为主的运动法则。这种“柔”的另一个原则是“曲中求直”、“引进落空”、“蓄而后发”,太极推手往往是在曲蓄的运转中,将自己周身安排稳妥,把握住对方背势时的落点、方向、时机等,笔直发劲则能得心应手。正如清代沈宋赛所说:“寓刚健于婀娜之中,行遒劲于婉媚之内”(《芥舟学画》)。“刚中有柔,柔中寓刚”充分体现太极拳“刚柔相济”之意。

   

时至今日,许多太极拳练习者总喜欢在音乐的配合下完成练习,这种更是体现了太极的美学价值与多种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时快时慢,一张一弛,刚柔相济,使人陶醉在美的海洋里自由驰骋翱翔,那种飘逸的感觉只有身临其中才能真切得体会到那是美的极致。每天清晨看到操场上很多陶醉其中的练习者时觉得那是一幅和谐甜美的画卷,这幅画卷永远烙在世人心中,直到永远。

 

5结语

   

综上所述,亦从美学视角来看待太极拳的弧形、意境、张弛和刚柔等方面阐述,感受美、体现美、创造美、分享美。从人生修为的角度则为安静闲恬,虚融淡泊,要有一种虚怀若谷、恬静无欲的平和心境,而这种心境借助于一种拳术活动来实现是颇有情趣的,可以使人在激烈的工作和生活之余去感受这种美。继而进入一种无干扰、无欲念的宁静之中,会获得清新悦目的最佳情感,去感知人生的和谐美感。“人生而静,天之情也”,体会到这种空灵宁静的心境,会给人生带来新的情趣。

 

参考文献:

[1]张志勇.中国武术思想概论[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7.

[2]上海体育学院民族传统体育理论研究中心编著.武术文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

[3] [4]邱相.武术文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60- 61,64.

[5]太极拳谱[M].北京: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1:264.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