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将忙碌转变成生产力——深度工作

 凌千夏 2019-11-06
将忙碌转变成生产力——深度工作
 

这是投石问路凌千夏的第28篇文章

高质量的产出 = 时间 X 专注度
1
前言:深度工作

上周我们谈到“得到一样东西的最佳方式,就是让自己配得上。”(参见:《得到一样东西的最佳方式》)。那么如何提升自己的能力,让自己能配得上呢?

不如我们从最基础,也最直白的方面下手吧:如何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

这个问题真不好回答,因为学校里没有教,也没有科学的方法来反复实验求真求实。学校里教的是知识,将知识融会贯通是为体系,调动知识用于实践是为技能。工作能力中提升自我实力的那部分是技能。

这样我们知道我们真正要问的问题了:如何最高效的提升工作技能?

深度工作。

深度工作(Deep Work):在无干扰的状态下专注进行职业活动,使个人的认知能力达到极限。这种努力能够创造新价值,提升技能,而且难以复制。

这是卡尔纽波特在《深度工作》这本书中给出的定义。

才能并非一种商品,你不可以通过大量购买,试图累积起来达到一定的水准,只有成为最优秀的才会有额外的奖励。

那么怎样成为最优秀的呢?

小黄毛,(还记得我们“千夏宇宙”中的这位神枪手吗?),的射击命中率是100%,在练习的时候,他是完全与外隔绝的。在训练场,他从来不允许自己去喝水玩手机,甚至连上厕所都刻意避免。在完成特定阶段的练习时,完全与世隔绝十分重要。

游泳也是一样,无论教练如何教你蹬腿,夹紧,划水,你总得自己跳下水才能有所得。而这段时间,最多的体悟来自于专注。如果这个时候你还在回味刚看过的《白蛇 缘起》,呛几口水是必然的结局。

高质量的产出 = 时间 X 专注度

图片来源:《白蛇 缘起》

2
准则一:工作要深入

在工作中自然是要深度专注,进入心流模式自是更好。每个人都懂的道理,往往实践起来也最难。没有人能全天深度工作,所以难点在于,如何进入深度工作状态?

事实上,我们在从一个状态进入另一个状态的转换过程往往是最为艰难的地方。我把这称为“维持固有状态的惯性”:人的注意力会自然的留存在上一个状态中,而进入下一个状态就必须克服这种惯性。

每天晚上无法按计划入睡的原因是:你上一个状态是醒着的。

每天早上无法按闹钟起床的原因是:你上一个状态是睡着的。

当刚坐下读会儿书却走神的原因是:你上一个状态没有读书。

……

克服物理惯性需要强力,克服心理惯性一样需要强力——强大的心智力量。

我们可以通过一些辅助方法放大自己的心智力量,比如说换到一个专门的深度工作环境,再比如说每天下午安排特定的时间进入深度工作状态等,这样就能放大自己的心智力量,启动深度工作并保持下去。(惯例的力量在《从今天起,做一个“富足”的人 稀缺(四)》《如何在2019年读完100本书? 稀缺(五)》中有细致的阐述,读者朋友可以点击查阅。)

然后,恭喜你,“维持固有状态的惯性”将会从你的对抗方变成你的支持方,帮助你深度工作下去。

直到你的专注力耗尽。

专注的时长因人而异,一般来说,常人也就一个小时左右,对于专家而言,四个小时也基本上是极限了,很难再延长了。

然后,你需要休息一下,以让专注力恢复。如果强迫自己,比如说晚上挤时间工作,想必大家都有经验,这会降低第二天的工作效率,以致于最后完成的工作总产出比晚上屏蔽工作的状态下更少。也就是说,熬夜工作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资源,最后损害了产出。

也许是因为年轻人精力好,可以快速恢复专注力,并可以超时工作,所以华为劝退35岁以上非管理层,腾讯计划将10%的管理层换成年轻人……

强调一下:高质量的产出 = 时间 X 专注度

图片来源:凌千夏摄于杭州西湖

3
准则二:拥抱无聊

既然晚上挤时间工作,可能会对总工作产出有损害。那么在专注力不足的时候应该怎么办呢?

让自己无聊些吧。

没错,就是字面上的意思:无聊些。比如散个步,听首歌,泡杯茶,小睡会儿……

远离网络和游戏,因为这两样,对精力的消耗也很惊人。等五分钟再处理上网和打游戏的冲动,按计划使用网络——即便你有大量电子邮件要回复的时候,你也会发现这个策略也适用。

德鲁克在《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中建议“持续不断的做时间记录,定期对这些记录进行分析。还必须根据自己可以支配时间的多少,给一些重要的活动定下必须完成的期限。”通过这样的方法来实现卓有成效。

统计自己的时间,然后在专注工作之外,无聊些。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二二三四五六七八,三二三四……

图片来源:凌千夏摄于杭州花圃

4
准则三:远离社交媒体

社交是人类社会的必需,但社交媒体不是。

我一直觉得这里有个小花招,跟飞机的优先登机一样是个小花招。飞机优先登机看起来是“高人一等”的福利,其实呢,不过是把你从一个十倍空间的地方转移到一个腿都伸不直的飞机座位上去,而且,你呆在小座位的时间比没有优先登机的人大幅度加长了。社交媒体的花招是:你“点赞”我,我也“点赞”你,这给我们带来了一种不需要努力也能获得重要性的假象。其实呢,谁记得几天“点赞”了哪几百个人呢?人们只会记得跟朋友三个月没有一起吃饭了……

为什么把社交媒体从网络独立出来呢?因为这个的影响力可能比其他网络的影响力加起来都多,或者至少是网络中“吃时间的第一大杀器”。

我统计了我昨天,周六全天,的手机使用时间(记得德鲁克的“时间记录”建议吗?只不过他可能不知道我们这个时代可以用“屏幕时间助手”这样的APP工具来高效完成这一点。):

启动APP总次数:89次,其中微信62次,占比70%。

玩手机的总时长:5小时50分钟,其中微信4小时16分钟,占比73%。

数据有点惊人,但是作为工程师,我还是一丝不苟的用数据说话。如果能减少一些社交媒体,尤其是微信的使用,必然能带给我不少时间上的“富足”。

怎么减少呢?

在晚上或者周末到来之前就定好计划。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因为每周末要读书写公众号,所以周日的时间会有固定的支出部分——3个小时的写作时间,另外加上一些读书复习的时间。即便是这样粗的计划,今天截至晚上七点钟的时间统计结果如下:

玩手机的总时长:1小时50分钟,其中微信55分钟,占比51%。

即便只是一个粗计划,也会使得自己对时间的使用变得富足不少。

主动的利用自己工作之外的时间和精力,给大脑找一些高质量的替代活动,不仅可以提高我们的专注能力,也可能实现更为宏伟的目标:体验到何为生活,而不仅仅是生存。

图片来源:凌千夏摄于杭州西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