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徒步进入墨脱的“三奇”

 马兴鹏 2019-11-06

作者:罗洪忠

穿鞋大一号,双脚需擦盐,衣服要扎紧。为什么呢?只要你走过墨脱路以后,就知道是怎么一回事了。

每当有人调到墨脱工作,或第一次进墨脱,大家就会告诉他,走路穿的鞋一定要比平时穿的大一至两个号,要不会把脚指甲走掉。有的人听了会一笑了之,并不在意。平时走路穿的鞋舒适合脚,穿大一号的鞋滑来滑去好受吗?原来走墨脱路时,脚长时间浸泡在水里肿胀变大,若不穿大一号的鞋,弄不好脚指甲就会被磨掉。

当行人走上墨脱路时,才体会到确实如此。出发时,行人在袜子外边又套上了布袜子,再打上绑腿,既便于走路,又可防蚂蟥。打好绑腿,并在脚上腿上擦些盐,把衣服有缝隙的地方扎紧,这些都是为了防止蚂蟥从地面和空中的侵扰。开始脚还在鞋里晃荡,可走了不到一个小时,泥水、雪水把双脚一泡,鞋就把脚包得紧紧的了。

上路不久,行人便同川藏公路分道扬镳,钻入一条狭窄的山沟,沿着只能放下两只脚的羊肠小道穿林而行。这条路多数路段是石头路,因走的人很少,石头上长满了绿色的苔藓,比浇了油还滑,行人只能猫着腰缓缓向上而行。有些路段尽是稀泥,鞋和绑腿很快便湿透了。此时,原始森林里腐烂的树叶杂草发出难闻的臭味,寂静的林海中不时有野兽的嗥叫声,让人毛骨悚然。

凡走过这条路的行人会发现,在尚未进入墨脱之前,赤脚裸腿上有一些软乎乎的东西在蠕动。让行人意想不到的是,尚未进入墨脱便步入了“蚂蟥王国”。也许这样的体验,是墨脱“前门”、“中门”两条山路翻山前所没有的。

据辞书介绍,蚂蟥是环节动物门蛭纲动物的俗称,学名叫蛭。多数生活于水中,叫水蛭;也有一些生活在陆地上,叫陆蛭,即我们常说的旱蚂蟥和山蚂蟥。它以吸食脊椎动物或无脊椎动物的体液为生,具有运动速度快,聚集迅速,反应灵敏,穿行能以强等特点。

这里的蚂蟥属于旱蚂蟥,在没有人走过时,它潜伏于草丛根部或落叶中。一旦有人走进,它迅速从草丛根部爬到落叶或灌木树枝上,伺机爬上人的脚和小腿。旱蚂蟥每分钟可爬1-2米,在湿度大或绵雨季节旱蚂蟥可爬至较高的树枝上,从高处落到人的头部、颈部。你会看见树枝上、草丛林有一些软乎乎的蚂蟥弹来弹去,好似在打秋千,它轻轻地贴在人的身上,不声不响地把头扎进人的皮肤里,人连一点感觉也没有。

蚂蟥的穿透力也较强,它的身体在没有吸血时,伸直后可变得非常细长,从人的衣袜与皮肤之间的空隙中穿过吸血。在腿上抹的盐,保持一段时间出汗后,就不起作用了。行人即使走得大汗淋漓,谁也不敢将衣扣解开,敞胸露怀,凉快一下,稍不注意,蚂蟥就会乘虚而入。

在墨脱路上,不知有多少人被蚂蝗叮咬过,不知有多少人留下了难忘的疤痕。想起在墨脱路上被蚂蝗叮咬的“惨状”,我至今仍然心有余悸。不过,这里的蚂蟥对行人来说,只不过是小试牛刀,真正让人谈虎色变的是,走这条路必须经过墨脱有名的“蚂蟥山”,它所释放的能量那才叫人终身难忘。

墨脱立体型的植被,连给过路行人的空间也没有。路上随处可见竹林、野生香蕉和蕨类植物。蚂蟥、瘴气、蚊虫、野蜂,还有暴烈的大雨,掩盖了此地属于精神性的那一面。最让人永生难忘的,莫过于穿越这段路必须经过墨脱人闻之色变的“蚂蟥山”。

这里的蚂蟥像变色龙一样,随着植物的色彩不同,变换着自身的色彩,驻扎在这里的官兵们称其为迷彩蚂蟥。这些身着“迷彩服”保护色的蚂蟥,象集团军一样几乎布满沿途灌木上的枝叶,行人最难对付。有的官兵称,这种蚂蝗会“飞”,它那像针尖一样细小的双眼,一旦发现“猎物”,就会把头和脚并拢,来个“立定跳远”,真可谓防不胜防。

有关“蚂蟥山”的传闻,更是令人心惊肉跳:一匹白马从蚂蟥山走出来,就变成了浑身是血的红马;一条狗走出来,很快就因流血过多倒地死去;一个过路人晕倒后,被蚂蟥活活吸尽血液而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