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永生说钱”之24:灭佛难道仅仅就是为了铸钱?

 李平东方明珠 2019-11-06

上一讲我们说“会昌开元”钱是唐武宗用灭佛时销毁的佛像铸造的,因此有人认为武宗灭佛就是为了铸钱。这是真的吗?

如果销毁佛像就是为了铸钱?那大规模捣毁寺院、勒令僧尼还俗又是为了什么呢?以慈悲为怀,不杀生,讲究因果报应,注重行善积德、普度众生的佛教,因何要遭此劫难呢?

实际上,武宗灭佛根本目的并不是为了铸钱,而是另有深刻的社会背景。

下面就给大家分析会昌灭佛的社会原因到底是什么?

 唐武宗像

唐武宗灭佛的背景,实际上比较复杂,有诸多原因。如:安史之乱以后,唐朝中央政府财源枯竭、府库空虚的窘迫;朝廷内部深陷宦官专权、牛李党争的内耗;以及通过佛道之争所表现出来的当时社会深层次的矛盾等等。

当然唐武宗本人对佛道之争的态度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接下来我们就逐项做一分析:

首先是经济上的原因

经济方面应该是唐武宗灭佛首先考虑的因素。

大家知道,安史之乱以后唐朝陷入藩镇割据的局面,叛乱频发、战乱不断。朝廷为了平定叛乱,对百姓自然更是横征暴敛、强取豪夺。这种社会环境之下,对现实不满的民众便只能将希望寄托于来世。因此,主张修来世的佛教从精神上对大家就有了吸引力。此外,更吸引他们的是,信教以后就能够获得既不用服兵役、劳役,也不用交纳赋税的特权。于是,在现实中既看不到希望,又无所依托的民众,便纷纷躲入寺庙而成为佛教信徒。

这样一来,遍布各地的寺庙不但吸纳了众多的人口,还广占良田,坐拥大量的地产,成为社会上最有势力的地主组织,与世俗地主之间自然就产生了激烈的矛盾。而寺院的免役、免税等特权,又使得中央政府流失了很大一部分人力资源与财政收入,这在国力兴盛的时候,还无足轻重。但是,处在积弱积贫、民生凋敝的晚唐,就显得格外重要了。因此,府库空虚、财政拮据的唐朝政府,要想增加财源,拿佛教来开刀自然是最便捷见效的办法。

其次是政治上的斗争需要

如果说经济方面是唐武宗灭佛的重要考虑,那么从朝中大臣的角度来看,灭佛也是牛李党争相互脚力的重要一环。

那牛李党争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所谓牛李党争,通常是指唐朝后期以牛僧孺为领袖的牛党与李德裕为领袖的李党之间的争斗。两党除了政治上的分歧之外,还牵扯进了个人之间的恩怨。

牛僧孺曾经因为评论时政,得罪了宰相李吉甫,而遭到贬斥。李德裕是李吉甫的儿子,因此双方结怨甚深。他们之间自宪宗元和三年(808)因科举问题结恨,直到宣宗大中三年(849)李德裕死于被流放之地崖州即海南岛,在长达四十多年的时间内,两党相互争斗,此起彼伏,以致于文宗曾经发出“去河北贼易,去朝中朋党难”的感叹,其斗争之激烈可想而知。

牛李党争,实质上是朝廷内部,面对安史之乱以后所出现的社会危机,在认识和对策方面所出现的分歧。

大体说来,李党代表的是一批具有危机意识的贵族,主张削平藩镇、抑制宦官、废弃佛教,“重修开元故事”,以期中兴唐朝,可以说代表的是进步的改革派;牛党的政治态度则是以维持现状为根本,对于藩镇的割据、宦官的专权以及佛教的扩张,都持苟安姑息的态度,一心只想保住自己的权势。因此,可以说代表的是一群平庸保守的势力。元代历史学家胡三省曾评论说:“牛僧孺患失之心重,而李德裕进取之心锐。可谓精辟之论。

牛李两党分歧的焦点,虽然主要集中在通过什么途径,来选拔官僚以及如何对待藩镇上。但是,对于佛教所宣传的消极出世思想的态度,也是两党的分歧之一。因此,也可以说灭佛是两党争斗的结果。被武宗视为股肱之臣的李德裕,就是灭佛的主要参与者。他一向排佛,早在他出任浙西观察使的时候,就对佛教的发展进行过限制。因此,当武宗任命他为宰相,执掌朝政大权之后,便积极配合武宗采取了灭佛的政策。

最后是佛道之争

以上两点主要是从大的政策背景上分析了武宗灭佛的原因。其实最直接的灭佛动因,还是唐朝后期日益尖锐的佛道之争,这还需要从唐朝建立之初讲起。

受魏晋以来形成的门第观念的影响,李渊建立唐朝,虽然贵为皇帝,但是因为出身不是名门世家而有自卑感。李渊为了抬高自己的身世,就直接认同姓的道教始祖李耳,即老子为祖先。这样一来,道教在唐代经过皇室的宣传,便有了相当崇高的地位,几乎成为国教,但是佛道之争却一直没有间断。等到武则天掌权以后,为了削弱李唐皇室的影响,曾将佛教作为政治工具,一度将佛教抬到道教之上,命令各地修建“大云寺”。但是安史之乱爆发以后,佛教获得了一个异乎寻常的发展机会。这是因为代宗的时候,为了解决“军兴用度不足”,建议卖官鬻爵的同时,通过出卖僧道度牒来换取钱财。朝廷有此生财之道,代宗之后的德宗、宪宗都沿用不变。于是,带来了灾难性后果。

所谓“度牒”,是指朝廷发给公度僧尼以证明其身份合法的凭证,僧尼持有度牒,就有了明确的身份,可以免除地税徭役。因此,广大民众为了逃避战争,免交赋税,便纷纷购买度牒加入佛教。于是,僧侣的数量获得了爆炸性地增长。

代宗大历年间,有人曾说:“今天下僧道,不耕而食、不织而衣,广作危言险语,以惑愚者。一僧衣食,岁计约三万有余,五丁所出,不能致此”。即一个和尚要有五个以上的壮丁供养。不仅如此,入教者多是基于利益的考虑,并不是真正的信仰,鱼龙混杂,良莠不齐,更加败坏了佛教在社会上的名声。

在道教与佛教的冲突中,佛教在教义、教理上明显占有优势,道教难以匹敌。于是道教就利用政治上的优势来排斥佛教。这其中,道士赵归真对武宗灭佛起了重要的煽风点火的推动作用,他主要是通过两个途径来煽动、蛊惑武宗的:

一是利用道教长生不死的骗术对武宗进行诱惑。唐朝的皇帝可能是因为崇信道教的原因,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特别希望能够长生不老。不过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唐朝居然先后有六位皇帝——太宗、宪宗、穆宗、敬宗、武宗和宣宗,为求长生而服丹药,结果“暴崩”。本来是祈求长生,结果反而是促其早死,以身殉仙。清代历史学家赵翼对此总结说“实由贪生之心太甚”。武宗就是因为贪生的愿望十分迫切,从而使他相信道教,排斥佛教。在道士赵归真的诱惑之下,一步步拉开了灭佛的帷幕。

二是编造谶语,制造舆论。宣称“李氏十八子昌运未尽,便有黑衣人登位理国”,并解释说“十八子”就是李唐皇室,“黑衣”则是指僧人,意思是将来会有黑衣天子取代武宗,暗示僧人威胁到了武宗的地位,从而使武宗更坚定了灭佛的决心。还散布说武宗所期待的望仙台,之所以看不到成仙的道士,就是因为佛教的黑气阻碍了成仙之路。据说为了维护道教,武宗曾下令天下不准使用独轮车,这是因为独脚车能碾破道(路)的中心,会引起道士心不安。为了防止黑气上升,以防止“黑衣天子”出世,武宗还禁止民间豢养黑色的猪、狗、驴、马等。这些说法未必都可信,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武宗决定灭佛时的心理状态。

因此,我们说武宗灭佛虽然用销毁的佛像铸造了大量的铜钱,但是却不能因此而认为灭佛就是为了铸钱。实际上还有更深的社会背景。

那武宗这次大规模的灭佛,到底产生了怎样的后果呢?

这留待我们下次讲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