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瓶梅》的淮安故事

 ha888cz 2019-11-07

《金瓶梅》是一部伟大的世情历史小说。它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里程碑意义和价值,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文人独创的长篇世情历史小说,而不是像《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名著都是在民间故事广泛传说的基础上撮合、串联、进行艺术再加工而形成的历史小说。

《金瓶梅》为后来世情小说的发展树立了第一个却又是极其伟大的丰碑。中国世情小说发展史上公认的顶峰之作当数曹雪芹的《红楼梦》。

但是就《红楼梦》而言,一是建立在《金瓶梅》之后一百多年世情小说发展基础上的。笔者品味这两书,《红楼梦》的简架结构和《金瓶梅》如出一辙(第五章专文论述)。《红楼梦》中的正反面大小人物世情描写、园林建筑、中医药常识、封建社会上下层阶级之间的差别,特别是上层官吏的贪赃枉法等等叙事在《金瓶梅》中都可以找到类似情节,或者说都有缩影。毛泽东说《金瓶梅》是《红楼梦》的祖宗。《红楼梦》是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笔者同样认为《金瓶梅》也是明代封建社会的一部百科全书。

《金瓶梅》为研究明代淮安民俗文化、地方文史,提供了丰富细腻的真实素材,其中若干用语、文化风俗、礼仪,对于淮安人来说,读了特感亲切。

二是《金瓶梅》更接近底层社会,用今天的话说“接地气”。而《红楼梦》中的贵族官僚、公子哥儿、千金小姐在我们身边难觅踪影。

据传说《金瓶梅》作者兰陵笑笑生(习惯上的作者托名),有个邻居,是有钱有势的泼皮无赖,作恶乡里,坑蒙拐骗,积累了雄厚的家资做官后,长期欺压笑笑生。这位书生报官无门,申义无处,忍辱受欺,无力还手。于是他埋头著述,写出了一部惊世骇俗的《金瓶梅》。假借《水浒》中西门庆这名子为主角,把之安排于山东省东平府清河县,串通官府,攫取钱财,奸淫妇女。集官僚、富商、恶霸于一身的西门庆,家庭由鼎盛到败落,仅在33岁青春年华,终因纵淫过度而亡。死后,家资散尽,最终清河县这个恶棍“人死财散鬼从军”。

作者本意是让“西门庆”遗臭万年,以泄胸中这口闷气、恶气(有人说是骂严嵩、王世贞)。然而这部书反而成为研究明代淮安府及府城周边官情民情的重要世情历史、民俗文化。虽是“戒世”之作,但照样不失为当今社会的“讽世”之作。虽有北宋政坛的史事,但让我们全貌鸟瞰了明代淮安府、清河县、清江浦、马头、河下等地官场往来风俗礼仪、市井文化、民间用语,接地气地刻画了“大人”与平民的人性根本。

《金瓶梅》故事发生地点除京城外大多在明代淮安境内。

《金瓶梅》第一回交待西门庆是“大宋徽宗皇帝政和间,山东省东平府清河中”的一个风流子弟。表面看,作者是写北宋山东省清河县的事,其实是写明代淮安府、清河县、清江浦、马头、河下,淮安钞关等地人和事。书中提述的山东省清河县、东平府清河县,清江浦、马头、河下、临清、临清钞关等地名,而具体故事发生地点恰在淮安地理方位上。

作者一开始就有意混淆视听,指东说西。交代西门庆是大宋山东省东平府清河县人。山东在宋代叫路,不称省。东平府宋置,元叫路,明代改为东平州。该州下属七个县,没有清河县,北清河县古今都属于河北。入金后改称直隶大名府。明代仍称为清河县,在河北的南部。北宋时属河北恩州,在南运河西岸,和山东隔河相望。换言之东平府无权管辖清河县事务。《金瓶梅》书中人物活动时,山东的临清、河北的清河与相距千里之遥的淮安清江浦、淮上、河下、马头等地方变成近在咫尺,举步即到。何故呢?

一般作家,不敢骂当朝皇帝。《金瓶梅》作者亦是如此。笑笑生是明代人,很可能就是淮安人,他怕“文字狱”,怕掉脑袋。我们想想看,书中写明代官场权钱、权色交易,从朝廷到地方各级官吏贪赃枉法(如扬州苗青案),腐败无能。作者可能是淮安人(我说的是可能),他在淮安这地方,写明代淮安的事。他只能说西门庆以及围绕西门庆发生故事是北宋山东的事。这是作家为规避文字之祸而惯用的指桑骂槐、借古讽今、声东击西的手法。

有的故事写山东清河县,而故事发生地点恰在淮安府山阳县。有些章节前面写的地名是临清,马头,同样地点紧接下段即变为河下,以98回最为明显。例如《金瓶梅》明崇祯本在刻印时,为回避皇帝朱由检名讳,书中只好将“由”“检”以“繇”“简”替代,封建时代的文字狱可见一斑。再比如:作者在70回,写西门庆通过蔡京管家翟谦送了蔡京、朱太尉等人贵重礼物后,升任了清河县正提刑官,由朱太尉在自家厅堂分别接见:“朱太尉回到厅......令左右抬公案,当厅坐下.....叫两淮、两浙.....广西、四川十三省提刑官挨次进见。”又如78回,京城要装饰新建筑,收集古器,“今东京行下文书,天下十三省,每省要几万两银子的古器。”

看面上说的是北宋朝事,但实则点的是明代官场。因为只有明代全国行政划分是两京十三省,北宋全国行政划分不称省,只称路,北宋全国初为15路,后析为23路,这“13省”三个字是暗骂明朝。《金瓶梅》第32、72回两次提到“南京沈万三,北京枯树湾(北京枯柳树),人的名儿,树的影儿”俗语。沈万三这个人是元末明初人,这个俗语只能流行于明代,怎么会提前到宋代?再说:清江浦、淮上、马头、河下等地名都是淮安明代后才有的地名,不可能在北宋时山东出现。



下面我们回到淮安历史上的地理方位看《金瓶梅》所涉及的地名。

1、东平府清河县:东平府,历史上称东平郡。南齐武萧赜在山阳和盱眙交界间割土重置两郡,一为阳平郡,一为东平郡。东平郡下设寿张、淮安两县。当时的淮安县位置约相当于现在的洪泽区和清江浦交界一带(《淮安文史网》2019.9.10李想《淮安之名的由来》文)。而清河县,明代淮安府原来就有之。“南宋咸淳九年(1273),始置清河县于大清口,属清河军。元初淮阴、新城、清河三县并置。至元二十年(1283)并淮阴、新城入山阳,清河以后立仍独存。泰定元年(1324)河决,徒治甘罗城。清河始得淮阴县故地而县境及于淮水之南(《淮安地名史话》)”。明代淮安府含九县二州,清河县是九县之一。《金瓶梅》中引用的清河县有时暗指淮安府山阳县。

2、临清县:淮安有建置。南朝梁建临清,东魏并入角城县。北齐改为文城县,北周又改回叫临清,开皇三年省入淮阳.....到明代,淮安府城西的板闸、清江浦向西一带就是古临清旧地。(见《宋书·地理志》《隋书·地理志》《嘉庆一统志表》卷三“淮安府清河县”)。《金瓶梅》多次提述临清,实际泛指清江浦清河县辐射区域内外的清河、马头、板闸、河下等地,主指河下。只是作者有意“王顾左右而言他”,掩人耳目而已。

3、临清钞关:《明史·食货志五》记载,明宣德年间运河沿线设多处钞关,征收过往船料商税,淮安钞关就是其中之一。当时设在府城西十余里的板闸镇,此处就在古临清地界,史称临清关。《 金瓶梅》中的临清钞关,实际上暗指淮安板闸钞关。为什么说《金瓶梅》中的临清钞关,不是山东省临清钞关而是淮安府的板闸钞关?山东临清钞关是明宣德四年(1429)设,而淮安钞关是明永乐二十一年(1423)设,比临清钞关早六年。这个时代正是大明漕运总兵陈瑄于永乐十三年(1415)新开挖了从清河至楚州之间的这段里运河,并设节制闸5座。板闸在这段新开里运河中段,淮安钞关1423年就设在板闸,因而此处得以逐年强化建设,包括水工建筑。《金瓶梅》93回有一段重要字句泄露天机:“那时,朝廷运河初开,临清设二闸以节水利,不拘官民,船到闸上,都来庙里,或求神福,或来祭愿,或讨卦与笤......”因为一则运河不是北宋新开的,同时大运河山东临清地段在明代没有水土工程。明总理河道潘季驯从明嘉靖44年到万历16年一生4次为大明朝修治黄运工程,都在徐州至邳州等地,从无在山东临清地段工程记载。

二则此处设闸,有钞关收税,过往船只要等时间过闸,所以有空闲时间上岸到附近庙里......这个庙叫晏公庙,位于河下,暗指河下湖嘴北边的大悲庵,到清康熙44年(1705)改名文思寺,《金瓶梅》98回有述。一次陈敬济在河下街上闲逛,迎面“撞见昔日晏公庙师兄金宗明,作揖,把前事诉说了一遍。金宗明道:‘不知贤弟在守备府老爷中认了亲,在大楼(河下大酒楼)开店,有失拜望,明日就使徒弟送茶来,闲中请到庙中坐一坐’证罢,宗明归去了。”此处点明临清这个节制闸紧靠河下,因为船上人上岸举步就到河下晏公庙。此闸笃指板闸,此庙笃指大悲庵(文思寺),别无他处(见《淮安地名史话》)。如果此庙在河北清河县,面对身在淮安河下的陈敬济,金宗明“明日就使徒弟送茶来,闲中请到庙中坐一坐”的话,这金宗明是孙悟空吗?

同时关键是《金瓶梅》叙述西门庆从扬州、湖州等江浙地区进货回清河县,第一个缴税钞关总是临清钞关。假如临清钞关真的是在山东省,那么从南边来的货船沿运河北上回清河县,第一关应是淮安板闸钞关。所以说书中的临清钞关就是板闸钞闸。例如58回,“胡秀递上书帐,说道:‘韩大叔在杭州置了一万两银子缎绢货物,见今直抵临清钞关,缺少税钞银两,未曾装载进城’。”

4、清江浦:曹启瑞、季祥猛两位淮史专家主编的《淮安简史》一书中说“进入南宋以后,漕不向北......明代更是如此。为保漕运畅通,永乐十三年,漕运总兵陈瑄循乔维岳沙河故道,开凿运河新道。由淮安城西,从管家湖中穿过,引湖水入运,缘湖筑堤为牵路,直向西北,越过淮城和山阳湾,通往鸭陈口。并在新河上建5座闸以节制水流。这就是清河至楚州之间的旧里运河。清江闸旁的小镇亦取名清江浦,逐渐繁荣起来,成了一大都市,这就是今天淮安市区的主城区。《金瓶梅》中清江浦被反复述及,因为在明代清江浦、清河县、马头镇是淮上“南船北马”交通枢纽,清江浦在当时已是名镇。


5、河下:《金瓶梅》一书,提述河下一地,频率最多,全书达21处。淮史老专家荀德麟先生在《古镇河下》一书中,有一篇《千年古镇的文化轨迹》中阐述:“明永乐十三年(1415),平江伯陈瑄开清江浦运河,导淮安城西管家湖(亦称西湖)水自鸭陈口入淮,运道改经淮安城西,河下居管家湖,处黄、运之间,扼漕运要冲。由于地势卑下,河下遂由此得名.....河下一名最早见明代吴腾《淮城纪事》,河下淮河五埧为民船,商船盘驳转搬之地,帆樯云集于此......此处进一步证明了《金瓶梅》93回中的“那时朝廷运河初开,临清设二闸以节水利,不拘官民,船到闸上都来庙里......”临清笃指河下。明清时候,淮安河下兴衰的重要因素是盐业......由于明中叶以后,淮北盐运分司署迁移到淮安河下,‘淮北商人环居萃处,天下盐利淮为大’,遂使河下达于极盛......还有盐商从扬州迁居于淮安河下,如程量越一支(为大盐商)。这引起侨民宿贾的聚居,使河下迅速成为闹市名区,形成‘东襟新城,西控板闸,南带运河,北倚河北,舟车杂运,夙称要冲,波流中贯,纵横衢路,东西广约五六里,南北袤约二里的格局......《淮安河下志》载,极盛时期,河下有22条街,91条巷,共有13坊,街衢陌十分繁密......商店鳞次栉比,市场繁多......”

6、淮上古今“淮上”地方泛指古运河沿线淮安地段的城镇。如“淮上人家”“淮上明珠”“淮上江南”,泛指淮安。《金瓶梅》11回,“俺姐桂卿被淮上一个客人包了半年”;79回,“出月往淮上催儹粮运也”;74回,宋御史问西门庆家中炉鼎何处的,西门庆答“也是淮上一个人送学生的”;86回“那王婆自从他儿子王潮跟淮上客人......拐了起车的一百两银子来家......”等等。

7、马头:本是清江浦淮、运交汇处运口迎溜之处的大型水口建筑,原叫“鸡嘴”。都是水工形状而定的名。明总理河道潘季驯在《河防一览》(卷三)记载:“清江浦内外河相隔仅得一线之堤,最为吃紧,况黄河自清河县出口......”潘季驯总理河道,在原有运口护岸工程基础上增建六道“鸡嘴”(马头),依据《咸丰清河县治志·图说》(卷一)所载《明万历六年河口图》等资料分析,明嘉靖以前所建的“马头”工程,就位于运口迎溜险工之处,其核心区在今官巷,御码头为中心的一片区域。

“马头”作为大型水工建筑,本是护堤、控水,但其与陆地连结部分面积巨大,地当要冲,逐渐吸引了大量的居民前来居住和经商,日久人烟腾茂,市井繁荣,遂为大镇。“马头镇”地名首见于明嘉靖年间《江苏通事稿·大事志》第33卷(见徐业龙先生《“马头”地名源流考略》《淮安历史与文化》2018年4期)。

马头在清江浦周边,所以《金瓶梅》中往往把马头与清江浦、临清等地名联起来叙事。例如92回:陈敬济和杨大郎从江南贩来了半船丝绸,“来到清江浦马头上,湾泊住了船只”;“这杨大郎到家收拾行李,跟着陈敬济从家中起身,前往临清马头寻缺货(进货)去”。99回:“分付李安将马头大酒店还归本主”等等。

明代清江浦周边是什么概况。《淮海晚报》2019年7月14日载文《南船北马的历史脉络》:“清河县治迁来清江浦后,清江浦和王家营都是清河县地盘。”现在清江大闸边尚有:“南船北马”石碑。“南船北马”是明朝时期清江浦和王家营特殊的地理位置所形成的水陆转换交通现象。朝廷要保证漕粮北上,行旅之人到清江大闸之东就要下船,上岸北行,渡过黄河(淮河)来到王家营再乘马或马车沿京东大道北上。“南船”必须在清江浦停靠,“北马”必须到王家营换乘,清口驿就是当时清河县驿站,先在清口,后移至清江浦。

所以西门庆及家奴们上京办事,都是“雇头口”驮货向北;西门庆及其清河县的地方官吏接待南边来的京官都是到船上;西门庆家做生意,如进丝绸等南货,做盐引生意都是雇船到扬州、湖州一带江浙地区。例如《金瓶梅》55回,西门庆进京送蔡太师寿诞礼。“次日,把二十杠行李先打发出门,又发了一张通行马牌,仰经过驿递起夫马迎送,各各停当......西门庆乘了凉轿,四个小厮骑了头口,望东京进发.....”

“淮安是通常所说的‘南船北马’的水陆码头,王家营有众多的骡车店,往北方‘日发千車’,向南则从清江、板闸和山阳(河下等地)雇船,那儿有大批快船,换乘特别方便,顺风顺水,一天即可到达扬州(《淮安简史》)。

厘清了《金瓶梅》书中人物活动的地理方位后,我们就彻底明白了《金瓶梅》说山东清河县的故事,只是一个幌子,围绕西门庆演绎的故事大多在淮安。

淮安文史网∣淮安 历史 文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