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项立宁:谈谈太极拳的“紧”

 立宁太极养生馆 2019-11-30

谈谈太极拳的“紧”

——郭玉和传太极拳体悟录之一

项立宁

  很多人只讲太极拳的松,很少谈到太极拳的紧,让大家很难真正理解太极拳,笔者跟随太极拳明师郭玉和先生习拳十余载,但开始真正认真练拳的时间很短,对太极拳重新有所认识的时间更短,目前个人的看法,我觉得太极拳是意识拳,是悟道拳,是养生拳,今天在此班门弄斧,谈谈自己的感受,与诸位拳友分享。

  这个紧不是紧张的紧,是紧凑的紧,是松出来的紧。

  笔者认为,只有理解了松和紧的关系,才能真正悟透太极拳,首先,这个紧是松出来的,不是做出来的,做出来的就是僵,没有紧就是懈,大家要问了,大家都讲松,你却讲紧,怎么紧?哪里紧?

  心儿(芯)里要紧

  “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至(附注:亦有把“无微不到”写成“无往不利”的版本,都是“气遍身躯之谓”的意思)”语出王宗岳的《十三势行功心解》,《十三势行功心解》又称《王宗岳先生行功论》或称《打手要言》。“九曲珠”的称谓是源于《祖庭事苑》,这个典故是这样说的:孔子困于陈的时候,得到一颗九曲珠,却因为珠孔非常细小,而且内部像迷宫一样曲折,孔子用手拿线无法穿过,有两位桑间女子教孔子用蜜涂在线上,利用蚂蚁搬蜜的特性,将细线穿过九曲珠。太极拳中的“九曲珠”是指什么?祝大彤先生等大师们对此有很明白的解释,我就不多讲了,紧是什么,紧就是串珠子的那根线,没有紧就会断续,就会凹凸,内劲就传导不了,打拳也不好看,推手就会输,同样就无法静中生动。

  静中生动,是在松的基础上紧出来的

  很多文章里把阴阳虚实混为一谈,其实是不懂太极拳,虚实分清一般指动作,无论是“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又杳”,还是“上虚下实”等等,虚的就是虚的,实的就是实的,可以独立存在,阴阳则不同,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阴阳是意识层面的事,虚实要分明,阴阳要相济,懂了阴阳,太极拳才算入门了,就像明白了太极拳的紧才能体会怎么样才是松。笔者认为,太极拳起势和收势最能体现太极拳的精髓,因为练拳过程中,这两个动作没有太多虚实重心变化,貌似还是“双重”姿势。想练对了就必须分阴阳,必须松透了松大了松开了才能做对,松哪儿?“收到心儿里去”,紧哪?就是紧出紧收,“紧出紧出紧着出”,“紧收紧收紧着收”,练到最后,这些都不要了,就是到脚下去了,头顶上出去了,松的层次越高,紧越明显,你一摸哪,立马就有了,你越摸你越重心不稳,这就练对了。

  棉里藏铁,也是在松的基础上紧出来的

  很多人会问,怎么练出棉里藏铁的太极功夫呢?首先,起势练对了,太极拳就对了一多半了,其次就是被动的打拳,杨禹廷先生说是驴拉磨,只有这样练才能分清阴阳,也只有这样练才能练出纯太极劲,主动练拳练出的内劲不管能不能打人绝不是绵里藏铁的太极劲,笔者觉得为什么能棉里藏铁是因为把肉皮和里边分开练了,意识领着里边要紧着走所以“铁”,动作带着肉皮要松着练所以“棉”,这个练对了,剩下的就是靠时间养了。

  笔者有几个小建议供拳友参考:

  第一,练太极拳必须要有太极手,太极拳是拳也是手,武术都一样,形意拳是形意手,太极拳练家必须首要研究手的锻炼和运用,比如手型如何用意等等,在这方面,师父曾多次讲过手型的重要性,没有一双太极手,想练出太极功夫可能要走弯路。

  第二,有人把形意拳比作枪拳,把太极拳比作刀剑拳,无论是枪还是刀剑,没有用枪尖或刀尖用力的,必须拿枪把或刀把用力才行,练太极拳,我们的脚就是就是根,就是刀把,所以无论打拳还是推手,劲全在脚上,都是脚底下反上来的,所谓“太极推手不用手”就是这个道理。

  第三,打拳要根稳身轻,勤学苦练中去体悟,像郑曼青的旱地游泳,杨禹廷的驴拉磨,还有师父讲的扫地等等,这些都是大师们的体悟,有时候因为和自己当前的阶段不同很难理解,跟自己最接近的体悟最容易听明白,所以我觉得明拳理以后会不自觉地加想法,也就是自己给自己改拳,练拳过程中有时候会突然想起老拳论,想起师父的话或回忆起师父教拳的情形,也就是跟自己的体悟对上了,练拳时造景,用拳时对景。

  最后,笔者认为,因为近期每天习练或研究太极拳的时间都在五个小时以上,在师父及时纠正和指导下,期间还得到郑群师兄的大量指点,所以才有以上小小的体悟,在此一并表示感谢,我认为太极拳要进步,必须在明白中练拳,练明白拳,在勤学苦练中跟前辈对体悟才是正路,目前讲拳的多,练拳的少,不练拳就不会有进步,不悟道就会走旁门,笔者目前的体悟是:手指胀缩,掌心吸收,打多长时间拳都不会感觉累,等以后笔者有了新的体悟,再跟诸位拳友分享,因笔者练拳时间太短水平有限,文中不免有错误之处,希望大家谅解,期待拳友批评指正,甚为感谢。(学拳路上于2019年11月6日随笔)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