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虚实无定势 处处有虚实

 泉佳美 2015-11-11

近日重温《太极》杂志相关太极拳虚实转换的文章,感觉其纠结于肢体动作居多,主要表现有三:实脚转、虚脚转、虚脚转实脚转并存。也有名师亦言太极拳虚实转换在于腿脚变换之间。笔者之理解体悟则不然:太极拳就是阴阳体、虚实球,虚实无定势,处处有虚实。可谓:形体如同圆球转,虚实只在意念间。
真人张三丰《太极拳经》云:“虚实宜分清楚,一处自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可见,太极拳无处不虚实,无时不虚实。贤人王宗岳《太极拳论》亦言:“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叙述了太极拳之实质就是动静之分,阴阳之分,虚实之分,除此无二。
《太极拳经》开篇即云:“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周身”与“贯串”之要,阐明了太极拳的整体特性。练习太极拳就是把人体结构松柔化,使之空通、圆融,无滞于一体。
北京太极拳名家李和生指出:“太极拳是训练神经的功夫”,他还特别强调“内运外动”,通过“以腰带手、以气带手、以意带手”训练,逐步达到“太极无手胜有手,全身都是手”一触即发的绝妙境界。
太极拳之用,动分虚实,随遇平衡,虚中有实,实中带虚,“处处有虚实”“全身都是手”,何愁实脚虚脚之忧?
太极拳源于生活,生活处处即太极。例如驾车转弯,同是转向装置系统作用,无论装置助力与否,汽车转向灵活度乃与车的运动状态相关,运动中转向甚轻灵,停车就地转向大阻滞,熄火转向却费力万分。放风筝也如此,风筝高空遇强风阵阵,风向飘忽不定,绳系一方的你感觉实脚动还是虚脚转?又如双手压按水中球,随着压按动作变化,体会双脚感觉,实转乎?虚转乎?岂知虚实变化皆运动所为矣!
太极拳动分虚实,虚实不清者,非太极拳也。笔者跟随李和生师父练习杨式太极拳老六路,深刻体悟到太极拳之虚实转换尽在腰胯运动间,非腿脚之能也。拳经亦云:“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右”。腰为人之中,承上启下,一动俱动,对立呼应。太极拳虚实在于“动”,此“动”乃内运之动。
笔者几经交流试验,既使自然站立,双脚均匀平松着地,虚实脚亦可分明。亦曾试着弓步盘拳,让拳友将手掌置我前弓步脚掌下,仍可体验到看似支撑脚的弓步依然虚实变化分明,此乃意念内动使然,非实脚转或者虚脚转所能。实践证明,拱腰拎腰是训练太极拳内运的初步方法,也是培养腰意的有效途径(笔者已另文《如何练习拱腰》)。拎腰如球者,腰意运用自如,内外相合,虚实走化于自然也。
行拳走架亦如此。拳势动作的变化,不是手脚用力作为,而是人之神经系统意念使然,太极之“中”随旋转运动变化而变换。太极之“中”就是不同练习阶段所训练的意念点,亦可称为“能量球”。意念点直接决定太极“中”的走化功能--虚实转换。拳经拳论要求:无论上下前后左右,动静开合,活似车轮,“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
以揽雀尾动作转接单鞭动作为例,揽雀尾最后打挤势时,腰隙意念点由下而上逆时针滚动,使身躯产生向前上方的漂浮力,拳架表面看似前弓后蹬(右弓步),实际上内在能量则是前升后降,意念点向前走圆,腰隙能量球自然向左顺势而旋,拳架随之变换进入单鞭势。因此,行拳走架变换方向不在脚,而在意。神之所引,意之所动,气之所至,形之所变。杨氏太极拳传人汪永泉先生晚年座着轮椅双脚离地,还可轻易发人呢。可见,虚实转换与步伐步型无关,与身形架势无关。故练拳当慎“守中”“练中”,此乃虚实之要,不可妄为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