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腰及定势的练习

 雪峰读书 2014-06-08

说起练腰,拳友们可能都有这样那样的体会和感受。我在练腰过程中,受师傅李和生的启发,用腰生活。这句话听起来有些新鲜感。其实,我们练太极拳的人大多是有些年纪的,自然生活了几十年,习惯于用手脚行动和生活。
    用腰生活,有助于练腰,有益于促进腰关节放松。如何用腰生活呢?关键一点就是时时处处用腰带动四肢百骸。
    首先用腰走路。用腰走路即用学会集中精力用腰指挥和带动大腿行走。走路时,想着用腰。说白点,就想拳用左肾带动左腿,右肾带动右腿。如此想着腰来走路,人会觉的非常的轻盈,走起路来也会有一种飘然的感觉,非常的轻松。
    其次用腰动手。主要是用腰指挥带动双手生活。无论双手如何动作,都要用腰来操作。如:手的上举或下摆,要想着用腰(肾)推动或拉动双手的肘部上举或下摆;双手端捧东西时,也是想着用腰(肾)来端捧。其它动作也如此。想着用腰动手时,自己会感觉双手没有前臂似的,双手非常轻松,只有上臂在活动。
    再次用腰起卧。生活中难免经常前腑后仰、下蹲起立、左转右扭的。这些动作,太极人也是用腰来完成的。与前面所述一样,欲做这些动作时,只要多想想腰,想想是腰在前腑后仰、下蹲起立、左转右扭,身体自然就会完成这些动作。
    也许拳友们听起来有些别扭,做起来也有些不适应,甚至会认为我胡说八道、夸其谈呢。呵呵。交流嘛,无话不说,起码我是这样练过来,我也有过疑惑,也曾差点放弃,还好挺过了枯燥期,才找到太极内功的路子,看到太极内功的门。

学习太极拳多年,年少时师父力教,但悟力差,以致无所成。师父殁,己在反复习练,对太极有新认识。

听友人常言“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动地球”,再观拳谱“斯技旁門甚多,雖勢有區別,概不外,壯欺弱、慢讓快耳!有力打無力,手慢讓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關學力而有為也!察『四兩撥千斤』之句,顯非力勝;觀耄耋能御眾之形,快何能為?”。由此,太极何不理解为找到支点后,则能四两拨千斤?

吾曾漫无目的画圈,毫无追求比划,一无所得,偶觉腰胯分离,上下离分,噢,莫非支点找到乎?反观支点,手臂引对方落空是膀为支点还是腰胯支点,如言上下相随则为腰胯支点;躯干卸力同为腰胯支点,无过乎胯分左右已。

腰胯分离,即为胯关节和腰部脊柱旋转灵活;上下分离,即为上身躯干轻松落在双胯上,双腿轻灵,蹲马需找最省力结构,并能随意转换

“ 立如平準,活如車輪”言身躯正直,腰胯活如轮,需尾闾有上翻之意。如撅臀哈腰皆为不可取之形体。

刻刻留心在腰間,腹內鬆靜氣騰然。尾閭中正神頂貫,滿身輕利頂頭懸”。盖缘由在此尔。

 

  李大师经常强调练拳先练腰,要把腰练松、练活,也就是把腰子(肾)练的“动”起来,能前后、左右、上下的转动。通过近半年的刻苦练习,我慢慢地找到些感觉,腰(指命门穴附近部位)被我练疼了、练热了、练出汗了。我的腰越练越松、越练越活,也从中体会几多乐趣。
    一、为什么要练撤腰。太极拳以化为发、为进。练习太极推手的拳友都知道,接手伊始几乎都是先化,化其实就是先走腰、撤腰的意思。其目的就是让对方摸不到自己的劲端,找不到自己的劲源,这是太极内功推手的首要原则之一。再者,练习撤腰有助于防范后仰摔倒带来的不利。通常情况下,人在受到外力作用时,不是顶抗,就是后仰。若先撤腰,就会降低人体重心,使人的身躯整体前腑弓形后撤,以防重心失衡、后仰跌倒的危险。
    二、怎么练撤腰。练习撤腰可以单练,也可两人助练。单练时可前后脚分开站立,重心居中,两手向前平伸。双练即一方双手平伸,另一方双手拉住对方的双手。撤腰时,意想对方外力作用于己两手或身体,自己为避开劲源被对方摸到,驱使身体重心慢慢转移到后脚致脚掌着力踏实,但力点不能过于脚掌后跟。随着对方外力作用的推进,慢慢弓腰,意想命门即两肾所在位置向后方远撤,含胸垂肘,极度弓腰,后移身体重心。此时,前脚自然轻浮,脚跟缓慢离地浮起,随即脚尖也悬浮离地,随重心后移向后方撤步。依此反复练习,两脚交替撤换
    三、撤腰的程度。练习撤腰应练到什么程度才算灵活、放松。我的体会是,腰要练到能觉察羽毛和蚊蝇的份量,即拳论所说的“一羽不能加,蚊蝇不能落”的地步,即风吹草动,腰就会像兔子一样跑的最先、最快。练到松灵的程度,腰神经最为敏感、最为灵活,撤腰也就成了人体自身的本能反应,也可以说是一种下意识的反应。如此,对方无论如何突然袭击、使多大的气力,都将无济于事,都将如坠深渊。
    四、练习撤腰应注意的问题。练习撤腰重在练腰,不是练脚。每一步的后撤,都是腰先动。腰不动,腿不动,脚不撤。腰动到极限才开始动脚,也就是说,腰是主动的,腿脚是被动的。腰是先动的,腿脚是后动的,腿脚是由腰带动的。再者,撤腰时的含胸、弓腰,不是哈腰,不能低头。撤腰时,仍应保持立身中正,此立身中正,是意念上的立身中正,头顶的百会穴与尾闾穴要保持相对应的直立关系。只有这样,撤腰时才不会破坏自己的中心线,才能始终保持自己中心和重心的稳定。

如何将生活中的腰练成太极腰呢?太极腰又有何要求呢?我所经历过的练腰过程:
    老老实实的先练撤腰,再老老实实的练松腰功。松腰很关键的一点是要松胯。说实在的,我的感觉松胯比松腰还要难,胯松不了,腰就无从松起,腰是立于胯中间,胯不松,腰难动也。
    松胯要注意用意念去松,用意念想着胯关节松开,往两脚方向松,松到脚掌,松到涌泉入地,感觉胯与脚是一个整体,胯就好像生在脚掌上似的,腰杆子就像直接插到脚底,扎根于大地。脚的阴阳变化就能直接驱动腰的转动,腰的转动不会因胯关节而造成任何消耗。这需要一个相当的训练过程,要练、悟结合,不断揣摩。
    太极腰的松,我感觉的体表特征为:腰椎轻松、灵活,有膨胀感、热气感、涌动感,脊椎内尤如有一股无形的力大无比的源流,能随着意念的变化而上下左右的涌动,不断冲击着体表,甚至时而无限拉长,时而无限缩短,作用于四肢百胲。
    腰功训练之初,要注意步伐小些,尽量与肩同宽,架势要高些,支撑脚微曲即可,记住所有动作皆由腰带动,腰不动,手足不自动,腰带多少,手足动多少,不可过份强调高度、角度、力度,不要求姿势好看与否,有时到放松状态,姿势会像老人家一样腰弓背驼的。这一切,皆属自然,任其自然才符合拳理。
    前期练习可能毫无感觉,不可放弃。随后因人而异产生各种各样的体表感觉,有的可能有局部热感,甚至灼热感,有的可能会手掌胀麻感,有的还会出现像蚂蚁啃骨头或爬行的感觉,有的也会出现局部疼痛感,等等这些,都属正常现象。我当时请教过气功师傅,他称这是人体经络循环的自然现象,等到这些现象逐渐消失了,经络也就打通了,气脉循环也就顺畅了,至此,腰功也就开始见成效了。日久必越练越精,越练越松。

太极拳的腰如何修炼,一直以来是太极拳爱好者关注的话题。我在修炼太极腰的过程中略总结点滴体会。
    一是用物理运动促进腰的运动。物理运动,我的理解是用主动的方式强调腰的运动,使被动的腰逐步放松,直到灵活。我在练习腰的过程中,通常采用李和生师傅教导的拱腰法,也就是找把老式木质靠背椅,人端座椅子,臀部和腰部尽量往靠背靠边,使腰强直性垂直,再全身放松,有意用腰力使腰部,即命门穴部位往靠背椅下方空档后拱,能拱多少就拱多少,久而久之,腰就能像弹簧似的,张弓自如
    靠椅子拱要注意的问题:拱腰时不要哈腰,不要低头。前期练习可能因人出现腰部疼痛现象,这是正常现象,随着练习时间会逐渐好转的。
    二是用拳架运动方式促进腰的运动。拳架运动,就是通过盘拳架来运动腰椎关节。但通常的盘拳架对初练者来说,或是腰未放松者来说,很难起到放松腰的作用。我在《练拳先练腰  练腰应先练撤腰》体会文章中已介绍了撤腰的具体方法,不再重复。
    三是用意念导引腰的运动。意念导引,通常难以理解,通俗的说,就是用思维的方式引导和激发腰椎神经活动。意念较为复杂,难以三言两语说清楚,意念导引最简单直接的方法----心静体松,即保持心情舒畅,全身骨骼关节放松。在身心放松的基础上,用意念思维去想腰,幻想自己的腰在转动,时而往前,时而往后,久之亦可左右转动。我要说明的是,用意念导引来促动腰椎神经,应因人而异,有的人可能一时难以找到感觉,需拳师的帮助,慢慢引导启发,逐步体验意念的作用和腰产生的各种效应。
    练腰是练松练空的前提和基础。太极拳爱好者想在太极拳方面取得些成就,腰功修炼是少不了的。

 我在练习李和生内功太极拳老六路的过程中不断揣摩和研究,发现松腰的关键在于松“意腰”。何为松“意腰”,本人的理解为用意念来松腰。练习中,要把自己的真正的腰忘却,练腰时,想着自己的腰杆子尤如一颗参天大树,把自己的腰当成树来砍代,其实松“意腰”是想着松自己的“虚腰”,却能起到倒对方的“实腰”之作用。我们在砍树伐树时总是先确定好倒树的方向,再选择砍伐树木的具体部位,把确定好的树干砍伐出缺口,然后稍微用力拉树,树就会往既定的方向倾倒。
     松腰也是如此。若意想让对方向右侧倾倒,自己就意想着将与对方的对应侧的腰掏空或砍伐空,这就是将自己腰的一侧充分放松,对方就会不由自主的向我放松的一侧倾斜倾倒;若自己意想将腰的正面(肚脐)周围掏空砍空,对方(假设两人面对面,下同)就会向正后方仰倒;若自己意想将腰的后方(命门)周围掏空砍空,对方就会向前腑倒;若自己意想将腰的右后侧掏空砍空,对方则会向其左前方侧歪;总之,自己意想将腰如何放松,对方都会不由自主的朝相对应的方向倾倒,这种倾倒是不由自主的、不可抗拒的,其力量从脚根而起,先漂浮再倾倒,且倒的很舒服很自然。

练功苦难挨,曾经想自杀
  
   那时候练拳练的很苦。传统的太极拳有一种形式的练法叫定式。比如揽雀尾分六个动作,按每个动作去练定式。定着不动要定多少时间呢,定六个呼吸,然後再换势。揽雀尾要用三十六个呼吸,差不多两分钟才能定完。正常人每分钟营十八个呼吸,以此类推,全套拳有二百六十八个动作,你看要定多长时间?所以那时定的我筋疲力尽,汗流浃背。到冬天天气严寒,练完拳穿的鞋像淌过水一样,一脱掉可以倒出汗水。可是这么一定,把肝炎、肺结核、癫痫全定没啦,身体逐渐强壮起来。也不一着急就死过去了。我的两条腿因为抽疯,左腿比右腿短二寸,後来练拳要练碘筋,结果也碘好了。提起碘筋好厉害,找一棵树,叫我背靠着树,我的两只手向後反抱着树,身体扳直,老师在前边用脚把我的底腿勾住,树上钉一滑车,有一皮兜兜住我一条腿的脚後跟,往上拉,把脚趾拉到脑门,再把拉绳拴住,定住不动。这样还好些,住後碘筋要把脚心拉贴在後脑勺上,这个罪真够受的。那时我做梦都害怕它。如此类推,什么撼腰、踢腿、铁板桥……等等,先折腾出来弄好了才开始练拳。过去练拳不是像现在这样,一开始就去摸鱼。要把上面说的功夫练出来,其实人人练都能成,就看你练不练,如真练就能成功。那时像我这么个病孩子,一折腾实在是受不了。我曾经想跳井自杀。有时老师看见我怕苦,责备我说:又想病好父怕吃苦,没出息。後来我想一个人为什么叫人说没出息呢。我是蒙族人,我的祖先在元朝时曾经打到日耳曼。我怎么变成没出息的,—定要有出息的。
 

陈沛菊:我们怎么才能做到立身中正?躯干部位是由腰在连接的。怎么理解腰的概念?外面很多人练腰都是练的腰以上,一说腰的转动,都是上边转动,这个概念是错误的。太极拳指腰的运动是讲腰以下运动,腰胯是讲后腰,而不是在前腹,这个一定要注意。老师说“以腰为轴”,是说后边两个腰眼儿、胯这个三角体的运动

向下是两个髋关节的运动,因为髋关节向下直接连着我们两条腿的两个支撑力力量的变化。我们不管做任何运动,力量只在两腿之间,没有第三个地方。两脚是负责我们力量的变化和转换的,

    所以腰的运动首先得讲腰以下。那么就得出结论,所有我们练拳的顺序是从下往上的,而不是从上往下的,这是很多人练反拳的问题所在,一说到以腰为轴,都动上身。很多练陈氏大架太极拳的好晃身子,都是从上边开始晃的。上面不动,下边托着上边走,就像整体楼得移动或是桌上放着一摞书,拿上边的书,下边的不会懂,可是推下边书的时候,虽然它是一层层摞的,一层层摆的,不连接,但整体都动了。切记,下面要是不推动,上面整体就不动。

 所以在移动重心和做腰部变化的时候,腰以下,“下在上先”。是以腰为界线,腰以下先动,腰下面在“上”之前。这样才能保持立身中正。

    我们如果做桩功或定势的时候,做的很端正,一个动作很到位,一松合对着了,但是一移动就开始偏,就是这个问题,就是上面动了,下面没动。有很多人在这个问题上犯毛病。只要移动,腰胯动,肩相随。上下相随是指两肩对着两胯。

    这是我们的第一步,做到立身中正。四个关节非常重要,只有在四个关节、两个大关节对应的前提下,才有可能做到肘、膝、手脚的对应,因为它直接影响到我们四肢的协调运动。

所以练拳时,第一是意念,不同阶段有不同阶段的方法,初级阶段有初级阶段的方法;第二就是腰,就是四个关节的协调运动。我们的运动顺序这就找到依据了。在上下协调的时候,下在上先,下面托着上面走,或者反过来上面随着下面走,做到上下相随,协调运动。

第二层我们要讲的道理是,在我们协调运动的过程中,我们要知道充分利用好人体结构的特征,要对人体结构有个准确的认识。这四个关节都是圆球形关节,都是球面关节,可以做绕环运动的,是运动幅度最大的,两肩和两胯这个部位必须保持最松活。分开来说,两胯的松活变化直接影响到步伐的灵活性和稳定性的,是非常重要的。根基不稳定、不灵活的时候,不利于变化,不利于稳定性,这个一讲大家就都明白了。两肩的转换如果不灵的话,不能够使得下面的力量通过腰的变化而达到手。肩关节的松非常重要,所以在太极拳中讲“沉肩坠肘”就是这道理,是必须做到的。这样做到肩、胯对应,肘、膝对应,手、脚对应。“对应”是讲大家一起走,大家一起找,力往一处使,劲往一处用,就是我们平常老百姓经常说的话,人人都知道的,你把它用到身体协调运动当中去就对了。所以在练习过程当中,这些都是我们的要诀,必须遵从的,这就叫合理运动、协调。

    我们在这上面主要讲的是腰以下运动。凡是处于初级阶段学习的,一定要在大脑里反向思维。你最多看到的是老师手的运动,很多练太极拳的人都犯这个毛病,都看老师手的运动,学了很多手的变化,以为学了好多动作,恰恰相反,一定要从腰以下开始学起,这不是太极拳的要领,是整个武术的要领,叫底盘功。底盘不稳,上肢不稳,你不会发力,不会掌握力的变化,上边都是空白的,都是飘的。这个方法非常有道理,任何武术都非常讲究的。腰以下做好了,坚实稳定了,手随着脚走,初级阶段必须应该注意的。相反的,外面练的大部分人是学手上动作,运用手上动作,……使得我们下面也歪了,手一动上面就跟着晃,下面也跟着晃,这个过程特别多,除了陈氏很特殊之外,在二十四式健身的,也很明显,二十四式第一个野马分鬃,脑子就想着手,手去开野马分鬃,上边跟着就扭,一移重心,这个手一偏,就站不稳了。你不练太极拳站的非常稳,人人都能站稳,你为什么不站稳了,你自己把自己带歪了,你上边飘了,跑了,(演示)所以你不能形成稳定。腰部往后边一坐踩住,腰胯到位,你看,我不用手,我没有用手,人已经很稳定,很中正,所以很多动作都被上肢的动作所误导了。

一个老师在教的时候,没有注意给学生提示到方法问题,这些易犯的错误动作,是在教学当中老师必须讲的,这个动作的要领是什么,易犯错误是什么,必须要提醒到的。因为我们大部分人教拳,还没有规范的教学理念,不会解释,而学生呢,大部分人就是眼先看手,脚就一个方向,脚去哪了,往左去了还是往右去了,进步还是退步,只想这儿,没想到下盘的稳定性。它的决定性因素对我们整体运动力的变化非常重要,起决定性作用。所以很多人练拳是歪的、晃的,左右横摆的,一说左右转换,向左就全体向左,向右又全体向右,没有形成右转左合和左转右合,这些他们都没有。

所以跟大家讲合理运动、有序运动这些道理,肩关节的绕环运动过程当中,和髋关节旋转的能力就形成了我们初级阶段的螺旋缠丝运动,是在肩关节这儿形成的。因为我们肩关节可以做正反两个方向的绕环运动,所以在初级阶段的训练过程当中很注重肩关节的转动,不要从手开始。我们很多人练四十二式的是翻手,云手练成翻手,而不是整个胳膊的旋转,肩关节的球面的转动没有运用到,髋关节的松合以及旋转没有运用到,没有把螺旋缠丝运动从最基础给建立起好的运动概念。所以我们知道关节的特性,能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从哪开始练这些动作,是从四大关节开始这些运动的。我们再往下说,两肘和两膝都属于平面关节,只能做屈伸运动,肩关节固定了以后,前手臂就只能做局部的旋转…….

 

来自:陈沛菊太极拳网 http://www./

要中正

在习拳过程中,经常发现习拳者身体不中正,东倒西歪,前俯后仰,周身别扭,初习拳者尤甚。
首先要做好"四平",即顶平头正,肩平身正,眼平意正,心平气正。其次,为了使身体中正安舒,支撑八面,必须做好外三合,即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以搂膝拗步为例,左脚在前成川字步,右肩与左胯合住,右肘与左膝合住,右手与左足合住,右脚在前相反之。外三合就好象木工在竖门窗时,为了不变形,首先打个"X"来固定框架一样。当然,我们习拳者的外三合,主要是靠意念来实现了。太极拳的中正,并不是绝对保持身体中心与地面垂直,而是保持身体平衡。以"金鸡独立"为例,一定要身体略有倾斜,才能保证身体沉稳,即"斜中寓正"。在行拳过程中,保持身体动态平衡。

足下有根
盘架推手时,总是头重脚轻,站立不稳,单脚难以自控,甚至双脚在地也不稳当。主要表现为虚实变换得不好。前后虚实全靠前倒后移,左右虚实也靠左右摇摆,所以这是造成足下无根的根本原因。
关键主要依靠松腰落胯,重心下移,自然站立稳当。具体做法:如弓箭步,后足实变前足实时,后足要蹬,前足要撑,松腰落胯,在松沉中实现重心转移,虚实变换。用我们的话说,在松沉中进退,在进退中松沉。这样既可防止硬腿,又可防止软腿,足下自然稳当有根。

要转换轻灵,避免双重
双重是病,其表现为:盘架时迈步迟重,起落不稳,老像重生,难以自控;推手时,攻哪守哪,顶抗有余,不明化取。虽练拳多年,仍处处受制,皆因双重所致。
首先明阴阳之理,划清自身虚实,迈步轻灵如猫行。虚实的变换主要靠两肾两胯来完成。正确地变换虚实,肾应能够自然出入,肾的出入在推手中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肾怎样才能出入呢?比如说,骑自行车时,一脚松沉下蹬,下蹬之腿一边的肾胯随之下降为实;另一脚沾粘吸提,胯肾随之上升为虚;如果双脚齐蹬则滞,犯了双重之病。那么在习拳过程中,向前迈左步时,左肾左胯升起为虚;同时,右肾右胯下降为实,左右反之。概括讲,凡是虚腿的一边肾胯升起;凡是实腿的一边肾胯下降。无论盘架子和推手都必须做到这一点,就能实现拳论所说"出肾入肾是真诀"之要求。
防止腹紧,防止憋气,腹松气腾然。
从我学拳的人中,有几位练功配气,硬要一次呼吸完成一次开合,结果有的腹痛,有的胸闷,有的血压升高,更有甚者每当想练拳但尚未练拳时腹部就痛。后来他们向我说明了情况,我让他们忘记呼吸,让它越自然越好。实践证明,太极拳的气不是配出来的,而是通过长期练功练出来的。吴图南老前辈完成每个定式要五、六个呼吸,我们练拳每式也要五、六个呼吸才能完成一次开合。然而我们在单式练发劲时,呼吸和开合自然配合起来了。杨班候老前辈发人时,哼哈二气定输赢就是有力的见证。呼吸以细、匀、深、长为宜,但都是自然的,毫不勉强,望同学者细心揣摩体会,有所受益,我以此为乐!
太极拳第一着金刚捣碓,其实最难学,这一着学会了,往下就没有大难题。学拳理也是这样,开始不点透要害,下边的事不好办。

我在纪老师家收获最大的,是对腰的理解,老师说,一切练拳毛病,皆可从腰中化解后来看陈庆洲先生的书,谈到“培根”“瑞腰”是两项入门基本功,都是经验之谈

在这年的春节,每天从早晨六点到晚上十点,除了用餐与中午休息一个半钟头外,用五天的时间真的把「老架一路」七十二式,六百多个分解动作学会了。天才大哥很高兴地说:「五天可成,本来只是理论!你是第一个真的只花五天练成的…」

以敬来克己、治怒

    其实,就像程颢所说的,人的喜、怒、哀、惧、爱、恶、欲这七情之中,易发而难治者,惟怒为甚!如何治怒?程夫子曾说:「克己可以治怒,明理可以治惧」。

她的智慧了解到:只有太极拳才能根治我浮躁、易怒的大毛病。事实上,习练太极拳六个月以后,我就有新的口头禅,凡事都会说「不要急,慢慢来」。到最近这一两年,自己觉得浮躁的习性,几乎已经彻底根除了,连发脾气的频率跟习练太极拳之前相比,都已去掉八、九成了
所谓定势。是把每个式子分解成几个小动作,每个动作不但要求姿势正确,中规中矩,而且动作到位后,姿势不变,停顿一至六个呼吸,如同站桩,名之曰“耗”。这样一个动作一个动作练下去,直至整趟架子练完。经云:“先求开展,后求紧凑。”吴老认为,所谓“开展”,起初指的是动作的开展,从外形上看要舒伸到极限,不能像病患者比划太极拳疲疲软软、松松垮垮的样子。因此开始习练吴老传授的太极拳定式,看上去一式一式方方正正,有楞有角,身手动作似乎都紧绷绷的。但久而久之,“重阳必阴”,竟能“紧而不僵”,会感到肌肉、筋骨十分轻松。吴老讲“若身,手舒伸到极限都能放松,还有什么状态下不能放松的呢”?这就是从开展中求松柔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全套架子共三百多个动作,然其相同的姿势在不同的阶段,由里到外又要有不同的注意要点。很多人开始不明白其中的奥妙,总觉得这样练进展太慢,太费劲了。不如一上来就划道道,那样学起来痛快。殊不知定势乃太极拳传统的练法之一,是吴家练习太极拳基本功的功架。吴老曾笑谈“宁愿把人练跑了,也要按传统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去教”。随着习练者对定势一板一眼的练习,日复一日,体气逐渐增强,素质、悟性日益显露,吴老方酌情进一步授以“太极势的守一术”和静态中的“蓄外意”,以及从轻松到蓬松等内功心法。其目的是使练习者在加强体气修炼的同时为逐步掌握太极内功打下基础。
 连势是将定势各式中每个动作连接起来,势势送到家,处处不走样,要求抹掉棱角,连绵不断,如同行云流水。它不单单是外表上的连贯和动作上的有开有合,更主要的是要求习练者在连绵不断的动态中始终保持着自身的太极状态,从而做到动中有静,体悟到各式着法内意气的进退抽添和动作变化中的往复折叠(详参吴老嫡传徒孙李琏著《太极拳练架真诠》)。 
精髓一、老拳师告诫笔者,七尺布做裤衩,宽打窄用。意为下苦功夫,流大汗,吃大苦攻练太极拳。一要有百折不回之毅力;二要有脱胎换骨之精神。不要看轻缓慢、轻灵、松柔的太极拳。重视练拳,从定式到联动式,牢牢打下扎实的基本功,往最高境界修炼。
  精髓二、太极拳从定式起步,定势是将一个拳式分若干动作,按动作一动一动教学,每一动定住呼吸1-6口气。定势,可记牢每个拳势的一招一式先后次序,明确每动的方向、方位,一势定6口气也是桩功,牢固底盘功夫。
  初学太极拳者往往有贪多求快,一两个月学会一套拳之心态。必须让学者明白,学拳容易改拳难。草草快快学一套拳,有“一年学拳三年改不完”之说。更甚者几十年改不好。一套拳定势学正确了,再联动习练,一套拳扎扎实实,功底深厚。
  精髓三、松为太极拳之灵魂,修炼到最高境界,周身空无,“无形无象”。从进入拳场第一天开始,应受太极拳之松柔、轻松、松空、虚凌的教育,认识什么是太极拳的松。吴老拳师有周身上下十八松功。可见,太极拳松之重要。现将松之要义介绍一二。
    
初练时,如果你刚刚学会“起式”,那你在平时自己练习的时候,一定要反复地练习同一个也是你唯一一个能够练习的东西。不要小看“起式”这个不起眼的动作,太极拳的每一势每一动都是可以实用的。其实在古代练习太极拳是有大讲究的,一势练成,可以应用,可以变化,之后师傅才教你第二势,不是一上来就教你一大套,然后让你天天跟着一起练着玩儿!这样是很不负责任的!当你已经把全套功架都学会之后,那你就应该进一步打好势功的基础了。怎么打基础呢?就是练习定势!在练习整套拳法时,从无极势开始,每一动,都要定住外形,保持不动,一般可以从三息一直定至十二息。什么叫息?一呼一吸谓之息!初练时,一般定三息就可以了,渐渐的加至六息、十二息,反正根据本人的经验,一般定十二息整套太极拳打下来需要三个小时的时间。非常的吃功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