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家谈——什么是太极拳

 熠熠生辉999 2019-11-07
王培生(吴式太极拳):

释义:拳名太极者,是因为以道家的太极哲理来指导练拳的缘故,把练拳和太极哲理结合在一起并以之作为练拳时的指导,是太极拳突出的特点。

太极——互相对立着的两个方面,即阴与阳,如图象之双鱼图形。

动静——世界恒动,动者动之动,静者动之静,动是绝对的运动,表现为显著的变动状态;静是相对的运动,表现为相对的静止状态。

其义理联系起来说,就是统一体(无极)分成互相对立的两个方面(太极、阴阳。亦即太极、阴阳也;阴阳,太极也。)。根据不同事物的具体情况而有不同的内容和特定的名称。如有无、虚实、刚柔、上下、前后、左右……等等。

头顶太极,怀抱八卦,脚踩五行、八法是多年来教学的体会。阴阳哲理指导太极功法。内功拳意,人体系统工程,信息反馈,通过触觉接受信息,控制、进行反馈,圆活动,在体内起到保健作用,不是杂乱无章的,是完整的人体系统工程。人是有机体。太极本无法,动即是法。动一圆圈,有一中心点,体重放处是重心,大脑指挥一切。

马礼堂:

本着太极原理,阴阳转化,盈虚消长的原理,进行动作。每个动作阴升阳降,刚柔相济,动中求静,静中生动。根据太极原理编排太极拳招式动作,要紧的是每一个动作,气血流通。太极拳气功由胸式呼吸变腹式呼吸,动作要求伸长、匀细,气伸长,肺活量加大,阴生阳动作。练精化气,练气还身,练身还虚。虚实分清,节奏分明,气的流通缓慢。交手时舍己从人,柔中有刚劲,四两拨千斤,敌不动我不动,敌微动我先动,这是我几十年的体会。

一般社会太极忘掉了气,只注意形式,不要气,是不对的。

拳种很多。在远古时代,人与兽斗争,人与人斗争,人们把胜利的经验总结起来,编拳种。太极拳有练气的功在里边,为养生。拳种有艺术化,有舞蹈。尧舞时代《尚书》有记载,大禹征苗族,不服,打了三年仗,还是不服,大舜提出“五干羽两阶”,苗族降服和好,是宾服,用文艺表演,文化调合,以武术开端。拳术注重养生为主,兼攻击防御的功能。


冯志强(陈式太极拳)

太极拳来源于无极。无极是空空洞洞的,无你,无我,无天,无地,无宇宙。分天地以前是浑浑沉沉一片大自然景象,内涵一气,气运转动,在气流到了高位,冲破。气体轻者上浮为天,气体重者下降为地,这就分开了天地,有了阴阳。天为阳,地为阴,阴阳生化万物,没阴阳什么也生活不了,有了阴阳也就有了人。

太极拳就是根据阴阳的道理编造的。现在从太极拳来讲天、地、人,称为三才。原理是根据阴阳学说编造的。从人体来讲,也分天、地、人,三才。头为天,脚为地,人肚脐为人。

太极拳不是现在才有的。《周易》上有记载:“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阴阳生化万物:刚与柔,长与短,紧与松,纵与放,伸与缩,轻与重,开与合,收与发,吐与纳,都是太极拳的特点。五行:金木水火土,是自然现象;心肝体肺肾,是从人体来讲。太极拳讲,进、退、顾、盼、定。道理是一样的。

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是古老的大国。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太极拳。唐朝有马上步下,宋太袓赵匡胤创造大红拳,宋朝太极内官。真正兴起,是在元末明初,鼎盛时期在明末清初。太极拳是名家根据打仗的经验,名家又根据自己的实战经验,编造的拳术。陈式太极,产生于明末清初。由陈家传到杨家,又由杨家传到武家,再传到孙家,改为孙式。杨家又传到吴家。是陈、杨、武、孙、吴五家。

各门拳术有各门的特点。其实只有两大家:少林和太极。

陈式太极拳,是明朝战将陈王廷编造的。明末,陈隐居在家,造出陈式太极拳。

齐白石说过:“似我者生,象我者死。”今天学的陈式太极,有所改进,只能说明相似而已。

文章来源于网络

温馨提示:盛世太极公众号所发太极拳文章,仅供丰富拳友太极知识,参考学习之用,若是拳友已有明师指导或者自有练习体系,不必依文全改,择其优点参考学习即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