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乱中有律:近50年瓯江温州市区河段演变(上)

 孤舟独钓88 2019-11-07

导语:瓯江是浙江第二大河,受两岸山体约束,河床较为稳定;自梅岙至河口段,瓯江进入海积平原,潮流与径流相互作用强烈,流态复杂,沙洲发育,河床变化较大。自梅岙至三江段,在山体控制下,形成直角河湾,折向东流,即瓯北至温州市区间瓯江河道。受河流自身径流及人类活动影响,致江心屿南、北汊道多次发生摆动。

瓯江

1.岸线变化

楠溪江西侧的瓯江北岸岸线较为平缓,岸线由北转向正东,岸外无明显的滩涂发育。岸线大致由今天的龟山南山麓楠溪江东侧三江南面平行分布着两片滩涂,即江头塗和联中塗,两塗形态均东西长,南北短。《温州古旧地图集》中有一张根据美军40年代的航拍照片制作的地图,地图中北面的滩涂已经发育成型,南面滩涂尚未形成。

60年代琐眼图像

瓯江南岸在翠微新村一带凹岸有两片滩涂发育,北面的为中央塗,南面的为卧其塗,两片滩涂形态均呈月牙形,将凹岸完整填充,仅有两条岔流从中通过。此外在该滩涂北面的瓯江河道中心位置上也有一块滩涂发育,该滩涂在相片里颜色较淡,植被覆盖率较小,应当刚形成不久。

江心屿位于温州市区北面的瓯江北面河道上,江心屿原为两个分离得基岩岛,南宋绍兴七年(1137),和尚清了奉诏来江心屿设坛传经,率众填塞中川,两屿遂连接为一。在60年代的航拍照片中,江心屿东部和西部的岸线均为基岩岸,周边无明显的泥沙淤积。可以判断江心屿自清了和尚填筑之后,面积形态无显著变化,已经处于平衡状态。

70年代影像

到70年代,随着一系列河道整治工程的完工,瓯江河道发生了急剧的变化。楠溪江西侧瓯江北岸线在西南部迅速向外延展,岸外出现了大量新的滩涂。滩涂沿着新筑的上村坝淤积,从北到南分别为上村一塗、上村二塗、上村三涂和上村四塗,瓯江在这里出现多条汊道。楠溪江东侧的瓯江北岸,江头塗和联中塗已经并岸,岸外无新的滩涂发育。

瓯江南岸的中央涂和卧其塗与60年代相比,北面沿江部分无明显发展,但其与温州市区间的河流汊道大幅收窄,部分地方已经出现淤积,逐渐向南岸靠拢。由于瓯江主流南流,位于中央塗北面的滩涂受到冲刷,已经消失。

江心屿在西北面受筑坝影响,出现泥沙淤积,岸线向外延展。同时在西北面和西面,有两片新滩涂形成,即老塗和新塗。受滩涂发育的影响,瓯江宽度较前期有所变窄。

2000年左右影像

到20世纪初,上村一塗已经与瓯北并岸,上村二塗与三塗联为一体,上村四塗的面积也大幅增加。原先楠溪江西侧和东侧的瓯江北岸线大致相当,到这一时期,西侧岸线整体向前推进,东侧岸线与70年代相比,变化不大,岸外也无新滩涂形成。但在楠溪江与瓯江汇合处有一块小滩涂形成。

瓯江南岸线,中央塗和卧其塗完全靠岸,汊道消失。其余岸线无明显变化。

江心屿在这一时期与西面和北面的滩涂联为一体,面积大幅增加。原先的河流汊道,演变成为岛上的共青湖,湖中亦有小岛,形成“江中有湖,岛中有岛,园中有园”的格局。

2015年影像

目前,上村一塗与二塗、三塗、四塗已经完全并岸,岸线继续向外推进,与60年代相比,瓯江河道在此处的宽度不足原先的二分之一,在龟山东南侧有新滩涂发育。楠溪江东侧瓯江岸线由于促淤围垦工程,岸线南推,河道宽度大不如前。原先北河道远远宽于南河道,现在南北河道已大致相当,在部分地方河段甚至窄于南汊道。

瓯江南岸在70年代大规模整治后,主流南移,理应处于冲刷状态,但受堤坝的约束,瓯江南岸线较70年代无显著变化。

江心屿北面现在有两片滩涂发育。涨潮时,滩涂淹没,落潮时,滩涂露出水面。该两片滩涂正在持续发展中。

2.演变动因

瓯江温州市区段河床演变的主要原因是从70年代开始的瓯江河道整治工程,工程目的是为了改善瓯江口内港区的航运条件,主要措施是通过筑坝、挖槽等手段将瓯江主流由北汊道改向南汊道,冲刷河道,改变原来北刷南淤的局面,工程总共分四期。

第一期:1970年1月,采用筑坝和疏浚相结合的措施“塞干强支”的方法,在瓯江北岸上村附近,混筑一条3525米的石块顺坝,另筑一条350米长的北江潜坝,迫使瓯江主流向南江。1971年,抛石35.3万立方米,筑长1300米的西滩顺坝,同时进行南江和码头前沿挖泥119万立方米,使温州港西门和朔门港区航道逐渐加深。

第二期:1972年4月开始,在瓯江,在瓯江北岸楠溪江口龟山脚下,修筑东丁坝长600米,西丁坝长400米,两坝间距850米,平均坝高2.5米至3米,上游中央涂护坝700米,抛石15.6万立方米,航道及港区挖泥161.4立方米。新筑丁坝将一期整治工程的北江水流汇向南岸,同时继续在振华码头至港区各码头前沿挖开深槽一条,长3525米,宽120米。

第三期:1977年8月至12月,在杨府山对岸的老虎岩附近,抛石筑一条长1300米的东丁坝,把瓯江北侧梅园一带深槽落潮水流引向七都。同时在七都涂咀岸边,抛石10.78万立方米,筑成护坡。1979年5月、6月间,又在灰桥挖一条长720米的深槽,挖泥13万立方米。

第四期:1982年2月至10月,在楠溪江口东侧的三六家水域,抛石6.03万立方米,筑一条长1600米,八瓯江北侧和楠溪江落潮的水流,引向南岸灰桥一带。同时挖槽长730米,底宽120米,平均深1.5米,共挖槽12.3万立方米。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为了增加城市的绿化面积,有关部门决定对江心屿北面的滩涂进行围垦。第一期围垦工程从1974年6月到1978年,利用西北首沉积沙洲进行围垦。1980年、1981年、1982年,从江心屿的最东端到东西园交接处的北面,进行了二期围垦。由于北面滩涂的围垦,使江心屿西面的泥沙被大量截,沉积加快,加上原来的航道整治筑成的倒流坝的拦阻,使得江心屿的西面也形成了一个滩涂。(未完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