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全人脊:醉翁亭记优秀教案

 中小学学习技巧 2019-11-08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2、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3、积累文言词汇,背诵全文。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⑴ 理解文章内容和主题。⑵ 积累文言词汇。   

2、难点: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教学准备】   

1、准备课文的朗读录音带。   

2、将本课知识点制作成课堂使用的幻灯片。   

3、同学准备汉语词典、文言文词典等工具书。   

【设计思路】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规范》规定文言文的教学内容和要求,重点要放在熟读和背诵上,在此基础上基本理解课文的内容。基于此,本文教学从让同学熟读课文起始,通过反复诵读,使同学对课文大意有个初步感知;然后,指导同学以二人小组和全班讨论的形式,疏通全文大意。这是基本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对于基本理解课文内容这一教学目标,拟化繁为简,抓住贯穿全文的主线──“乐”字,体会作者文中蕴含着的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同学对此有所体会或了解,便能达到这一教学目标。   

本文语言骈散结合,读起来上口。因此,将朗读、背诵确定为教学的主要目标。背诵一定量的名篇,对同学是终生有益的,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内容和写法上,有很多值得研究或教读的东西,但考虑到同学的实际情况,确定读、背为本课教学的第一重点。同时,并不忽视引导同学对全文基本内容的理解,只不过处置上采用了较为简洁的思路而已──抓住一个“乐”字,体会作者所乐的内涵。应该说,同学能够理解了这个“乐”,也就基本上理解了全文内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欧阳修被贬为滁州太守后,心情郁闷,他经常去滁州西南的琅琊山饮酒抒怀,并与山寺内的住持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智仙为方便好友游访,便在半山腰修建了一座亭子,供欧阳修休息、饮酒。欧阳修用自身的别号“醉翁”为这座亭子命名。后来,便写了《醉翁亭记》。   本文是庆历六年作者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被贬为滁州太守时写的。文章极其生动地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并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二、读课文   

1、听读: (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要求:听清字音,必要时在书上注汉语拼音。   

2、正音: (幻灯出示下列字词,请同学读准字音。)     

滁(  )  壑(  )  琊(  )  潺(  )     酿(  )  

僧(  )  辄(  )  霏(  )     暝(  )  洌(  )  

蔌(  )  弈(  )     翳(  )  射(  )  觥(  )  

偻(  )     朝(  )而往   

3、同学试读课文: 朗读课文。朗读时要注意21个“也”语气不尽相同。“也”大致表达了以下几种语气:    

⑴ 陈说(用于描述景物)。如:环滁皆山也。 琅琊也。    

⑵ 肯定(用于介绍人名)。如:山之僧智仙也。 太守自谓也。    

⑶ 感叹(用于直抒胸臆)。如:在乎山水之间也。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朗读时,应通过上述语气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到“也”字后面应有较长的停顿。 朗读时还要注意25个“而”字,读时应分辨轻重。一般来说,凡表示转折或递进意味的都要重读。如: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凡作为连接词语的“而”和有调整音节作用的“而”,则可以轻读。如:朝而往,暮而归。此外,还要注意骈散结合的旬式,读时节奏要富于变化,悦耳动听。   

4、同学互读课文:方法:二人小组,一人读一人听,纠正读音错误;各读一遍。   

5、指定一位同学朗读,集体纠正读音。   

三、疏通全文大意   

1、合作学习:二人合作,参考注解,疏通全文大意。没有注解的语句,凭借学过的文言常识解决或查阅工具书解决;解决不了的,画下来,待全班集体讨论解决。说明:引导同学利用书上注解和工具书独立学习,这也是在培养同学的自学能力。设立二人小组来讨论全文大意,是为了互相启发,并利于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集体解难:各小组提出在疏通文意中遇到的问题,集体讨论,教师适时点拨或给予解答。     (幻灯展示。)     

难点提示: ⑴ 第1自然段: 环滁皆山也:环滁,环绕着滁州城。皆,都是。 林壑尤美:壑,山谷。尤,尤其,特别。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蔚然,草木茂盛的样子。深秀,幽深秀丽。 山行六七里:山行,沿山而行。峰回路转:回,曲折回环。转,盘旋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翼然,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指亭四角飞檐翘起。临,靠近。名之者谁:名之者,给亭起名的人。 太守自谓也:自谓,自称,太守用自身的别名(“醉翁”)来命名。饮少辄醉:辄,就。故自号日醉翁也:自号,给自身起了个别号。醉翁之意不在酒:意,情趣。山水之乐:欣赏山水的乐趣。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得之心,领会在心里。寓之酒,寄托在饮酒上。    ⑵ 第2自然段:若夫日出而林霏开若夫,文言里衔接上文而引出另一层意思时常用,近乎“要说那一…”“像那……”的意思。林霏,树林里的雾气。”云归而岩穴暝:云归,云雾聚拢在山中。岩穴,山谷。瞑,昏暗。晦明变化者:晦,昏暗不明。野芳发而幽香:野芳,野花。幽香,清淡的香气。佳木秀而繁阴:佳木,好的树木。秀,枝叶繁茂。繁,浓密的。 风霜高洁:即风高霜洁,形容秋高气爽,霜色洁白。⑶ 第3自然段:至于负者歌于途:至于,连词,多用于句子开头,衔接上文,表示另提一事。负者,背负着东西的人。伛偻提携:伛偻,弯腰驼背的样子,这里指老人。提携,拉着手行走,这里指被拉着手走路的小孩。泉香而酒洌:互文,即泉洌而酒香。洌,水清。山肴野蔌:山肴,野味。肴,荤菜。野蔌,野菜。蔌,菜蔬。杂然而前陈者:杂然,错杂。陈,摆放。宴酣之乐:酣,尽兴地喝酒。非丝非竹:丝、竹,指音乐。丝,弦乐器。竹,管乐器。射者中:射,投射,宴饮时以饮酒为赏罚的一种游戏。弈者胜:弈,下棋。觥筹交错:觥,用犀牛角做的酒杯。筹,酒筹,宴会上行令或游戏时饮酒计数用的签子。交错,交互错杂。苍颜青丝:苍颜,脸色衰老。颓然乎其间者:颓然,原意是精神不振的样子。这里指醉醺醺的样子。⑷ 第4自然段:已而夕阳在山:已而,过了一会儿,不久。树林阴翳:阴翳,形容枝叶茂密成阴。翳,遮盖。鸣声上下:上下,树上树下。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乐其乐,乐他所乐的事情,意思是自有他的乐趣。第一个“乐”字是动词,第二个“乐”字是名词。醒能述以文者:述,记述。以,用。文,文章。太守谓谁:谓,为,是。   

3、词语小结: (幻灯展示。) ⑴ 而:表并列泉香而酒洌  表衔接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表修饰杂然而前陈者 表转折而不知人之乐 ⑵ 也: 表陈说环滁皆山也  表肯定山之僧智仙也  表感叹在乎山水之间也 

四、再读课文  集体朗读全文。

要求:注意找出表达全文主旨的一个字,画出来。 

五、安排作业   熟读全文。

 第二课时

 一、集体朗读课文  找出表达全文主旨的一个字。 

二、主旨探究   

1、表达全文主旨的一个字是什么?  明确:乐。   

2、文中写出了谁“乐”? 明确:太守乐,众宾乐,滁人乐。   

3、太守,众宾为何而“乐”? 明确: 太守: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与民同乐。众宾客:从太守游而乐。   

4、文中怎样写出了滁州百姓之乐? 明确: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 滁人欢乐情状全是从太守眼中看出的。从滁州百姓之乐中,可以体会出什么内涵?有没有太守之乐在里边?明确:享受“山水之乐”的不只有太守和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滁人游”写得有声有色──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负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小朋友,百姓如此兴高彩烈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宁富足,而这又跟太守励精图治有关。太守为此而乐,也为能与民同乐而乐。这是他的政治理想。   

5、小结: 本文以“乐”为主线,用“醉”与“乐”的统一,写出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三、写法探究   

1、提问:本文写景依照什么顺序写的?     

讨论并归纳:⑴ 写亭的环境:从远到近。⑵ 写山间之朝暮:从早到晚。⑶ 写山间之四时:从春到冬。⑷ 写宴饮局面:从外到内。   

2、提问:本文写景上有什么特色? 讨论并归纳:写景与抒情相结合。⑴ 写亭的环境:用“林壑尤美”“蔚然而深秀”表示亭赏心悦目的外景;又用“水声潺潺”“峰回路转”表示亭幽清的环境;接着写亭的近景,用鸟翼作比,有凌空欲飞之意;然后借解释亭名直抒胸臆,道知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奠定全文写景抒情的基调⑵ 写亭四周的朝暮、四时之景,以“乐亦无穷”表示作者纵情山水之意。⑶ 写滁州官民同乐的图景,极力写出滁州人民在和平生活中怡然自乐和众宾尽欢的情态,并特意塑造了太守醉酒的形象,用这幅生动的风俗人情画从侧面显示出政治清明的景象,也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由此可见,本文在由景生情、情景交融手法的运用上是相当出色的。 

四、

1.赏析第一段,说说本文是如何引出醉翁亭的位置的,作者在此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

明确:首先以环滁皆山也五字领起,将滁州的地理环境一笔勾出,点出醉翁亭坐落在群山之中,并纵观滁州全貌,鸟瞰群山环抱之景。接着作者将“镜头”全景移向局部,先写“西南诸峰,林壑尤美”,醉翁亭坐落在有最美的林壑的西南诸峰之中,视野集中到最佳处。再写琅琊山“蔚然而深秀”,点山“秀”,照应上文的“美”。又写酿泉,其名字透出了泉与酒的关系,好泉酿好酒,好酒叫人醉。“醉翁亭”的名字便暗中透出,然后引出“醉翁亭”来。作者利用空间变幻的手法,移步换景,由远及近,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山水特写。

2.第二段主要写了什么?它和第一段有什么联系?

明确:第二段利用时间推移,抓住朝暮及四季特点,描绘了对比鲜明的晦明变化图及四季风光图,写出了其中的“乐亦无穷”。第二段是第一段“山水之乐”的具体化。

3.第三段同样是写,但却是写的游人之乐,作者是如何写游人之乐的?

明确:滁人游,前呼后应,扶老携幼,自由自在,热闹非凡;太守宴,溪深鱼肥,泉香酒洌,美味佳肴,应有尽有;众宾欢,投壶下棋,觥筹交错,说说笑笑,无拘无束。如此勾画了游人之乐。

4.作者为什么要在第三段写游人之乐?

明确:写滁人之游,描绘出一幅太平祥和的百姓游乐图。游乐场景映在太守的眼里,便多了一层政治清明的意味。太守在游人之乐中酒酣而醉,此醉是为山水之乐而醉,更是为能与百姓同乐而醉。体现太守与百姓关系融洽,政通人和才能有这样的乐。

5.第四段主要写了什么?

明确:写宴会散、众人归的情景。

目标导学五:深入解读,把握作者思想感情

思考探究:作者以一个字贯穿全篇,却有两个句子别出深意,不单单是在写乐,而是另有所指,表达出另外一种情绪,请你找出这两个句子,说说这种情绪是什么。

明确: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这种情绪是作者遭贬谪后的抑郁,作者并未在文中袒露胸怀,只含蓄地说: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此句与醉翁亭的名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前后呼应,并与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连成一条抒情的线索,曲折地表达了作者内心复杂的思想感情。

目标导学六:赏析文本,感受文本艺术特色

1.在把握作者复杂感情的基础上朗读文本。

2.反复朗读,请同学说说本文读来有哪些特点,为什么会有这些特点。

(1)句法上大量运用骈偶句,并夹有散句,既整齐又富有变化,使文章越发显得音调铿锵,形成一种骈散结合的独特风格。如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2)文章多用判断句,层次极其分明,抒情淋漓尽致,”“的反复运用,形成回环往复的韵律,使读者在诵读中获得美的享受。

(3)文章写景优美,又多韵律,使人读来不仅能感受到绘画美,也能感受到韵律美。

目标导学七:探索文本虚词,把握文言现象

虚词的用法

用法

文本举例

表并列

1.蔚然而深秀者;2.溪深而鱼肥;3.泉香而酒洌;4.起坐而喧哗者

表递进

1.而年又最高;2.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表承接

1.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2.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3.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4.水落而石出者;5.临溪而渔;6.太守归而宾客从也;7.人知从太守游而乐

表修饰

1.朝而往,暮而归;2.杂然而前陈者

表转折

1.而不知人之乐;2.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虚词的用法

用法

文本举例

表助

1.泻出于两峰之间者;2.醉翁之意不在酒;3.山水之乐;4.山间之朝暮也;5.宴酣之乐

位于主谓之间,

取消句子独立性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表代词

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2.名之者谁(指醉翁亭)3.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指山水之乐)

【教学提示】

更多文言现象请参见《我的积累本》。

三、板书设计

路线:环滁——琅琊山——酿泉——醉翁亭

风景:朝暮之景——四时之景    山水之乐(醉景)

风俗: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

 ——太守醉         宴游之乐(醉人)

心情:禽鸟乐——人之乐——乐其乐 与民同乐(醉情)

可取之处

  重视朗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并通过节奏划分引导学生理解文意,突破了仅按注释疏通文义的桎梏,有利于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不单纯关注直译原则,同时培养学生的“意译”能力,引导学生关注文言文的美感,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不足之处

  文章难度相对较高,基础能力低的学生难以适应该教学。

五、小结全文   

1、贯穿全文的主线是“乐”字。“醉”与“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正是为了写“乐”。作者的“山行”和“闻水声”,都暗寓着一个“乐”字。在破题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后再补一笔,便借“山水之乐”明白地道出了全文的主线。下文又承“山水之乐”稍稍展开,写山中朝暮和四时之景并点出“乐亦无穷”,使读者渐人佳境。但这种“乐”趣,是人人都能体会到的,还不算奇。待到“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时,“乐”的内涵就加深了。因为享受“山水之乐”的不只有太守和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表示了“与民同乐”的境界。文中用“太守醉”结束这一欢乐局面,也是有深意的,说明“醉翁之意”何止“在乎山水之间”,同时也在于一州之人。到全文结尾处,更用“醉能同其乐”一句将“醉”和“乐”统一起来,画龙点睛般地勾出全文的主旨。   

2、文章写景抒情自然结合,由景生情,情景交融。   

3、本文语言有很大的特色。骈散相间,多为散句,但也间有骈句,特别是使用21个“也”字作句尾,韵味浓郁;巧妙地用了25个“而”字使文章流畅优美,从容婉转。本文还有一些千古传诵的名句,如“环滁皆山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等等。这些名句要熟记、牢记,并理解其内涵。 

4、

1、我们跟作者游赏了这一番,假如要你把今天观赏的内容写出来,你准备怎么写?

2、作者是怎么写的呢?现在,我们来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

学生小结,教师适时补充板书:

路线:环滁──琅琊山──酿泉──醉翁亭

风景:朝暮之景──四时之景                      

风俗: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心情:禽鸟乐——人之乐——乐其乐               

教师小结:本文采取叙事说明的笔调,层次清晰,脉络分明。全文用了21个“也”字,每一个“也”字不仅帮助煞尾,还成了文意转折的标志。这样文随意转,层层道出,织成一篇锦绣文章。再如,除第一段,每段一开头都有领起词语,引出下文。从“若夫”到“至于”到“已而”,展开了从景物到游乐到归来的一幅幅画卷。

3、如果用一个字概括这篇文章思想感情的话,你会选哪个字?(醉、乐)

4、从文中勾画出写“醉”“乐”的句子,说说作者是因何而“醉”?又在“乐”些什么?

这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以思想感情——一个“乐”字贯穿全文,层层展开记叙:山水乐——四时乐——宴酣乐——禽鸟乐——游人乐——太守乐。但本文表述主题的方式是含蓄深沉的。醉翁把“与民同乐”的济民之情隐含在描写叙述之中,没有一语道破,而是在醉中写乐,在乐中写醉,因而才留下了“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千古名句。全文结尾处,更用“醉能同其乐”一句将“醉”和“乐”统一起来,画龙点睛般地道出全文的主旨。

5、欧阳修被贬,尚能与民同乐,对你有什么教育意义?

无论在何种人生境地,都不应该沉溺于个人得失,应采取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尤其是当代青年,在竞争的大潮中更易受到挫折,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必须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胸怀与气度。

结束语:今天,我们随着欧阳修游览了滁州,观赏了琅琊山优美的风光,探寻了古人足迹,开拓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希望同学们今后既读万卷书,也行万里路,成为知识渊博,阅历丰富的人。

五、作业布置  

1、能背诵全文、理通文意。

2、落实字词的用法,逐字逐句理解。

3、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外作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