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七夕原来是这样的七夕?

 泊木沐 2019-11-08

但经过一代又一代的演化与美好憧憬的掺入,如今的七夕,已俨然成为一个中国的传统文化节日。

▲ 汉代石刻壁画图

▲明后期 佚名 仇英 乞巧图卷

古时的七夕时节

似乎都有着其独特的韵味

散发着属于那个时代的气息

▲ 宋 李嵩 《汉宫乞巧图》

▲ 郎世宁《雍正十二月令圆明园行乐图-七月乞巧》(北京故宫博物馆藏)

但是

对于七夕

你真的又了解到多少呢?

晒书晒衣

古代,七夕节有晒书的习俗,据说是可以避免虫蛀。七夕前后,正是天气最炎热的时候,也就是各家各户忙晒伏的日子。晒伏,寻常百姓晒衣服,读书人家还会晒书。

▲ 晒书

提起晒书,曹操和司马懿的故事更是流传至今。据载,司马懿当年因位高权重,颇受曹操的猜忌,有鉴于当时政治的黑暗,为求自保,他边装疯病躲在家里。魏武帝仍然不放心,就派了一个亲信令暗中探查真相。时值七月七日,装疯的司马懿也在家中晒书。令史回去禀报魏武帝,魏武帝马上下令要司马懿回朝任职,否则即刻收押。司马懿便乖乖的遵命回朝。

▲ 登楼晒衣

而说到晒衣,汉代晒衣的风俗在魏晋时为豪门富室制造了夸耀财富的机会。名列“竹林七贤”的阮咸就瞧不起这种作风。七月七日,当他的邻居晒衣时,只见架上全是陵罗绸缎,光彩夺目。而阮咸不慌不忙的用竹竿挑起一件破旧的衣服,有人问他在干什么,他说:“未能免俗,聊复尔耳!”

小故事可见

古时的七夕

与现在的七夕可是大相径庭

人家可是晒书晒衣节!

供奉磨喝乐

相传“磨喝乐”其实是释迦牟尼的儿子,旧时传入中国以后,便演化成在七夕时节供奉牛郎织女的“泥偶”,是旧时人们手中把玩的小玩具,借此来实现“乞巧”和多子多福的愿望。

▲ 江苏省常州出土的“磨喝乐”童子像,常州博物馆藏

在两宋期间,无论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过七夕都少不了“磨喝乐”。

但随着历史的变迁,磨喝乐早已淡出人们的视线。

但旧时这件可爱的“磨喝乐”玩具可是大人小孩们竞相追逐的对象,时人有诗对其称赞道:

捏塑彩画一团泥,

妆点金珠配华衣。

小儿把玩得笑乐,

少妇供养盼良嗣。

▲ 江苏省常州出土“磨喝乐”童子像,常州博物馆藏

种生求子

种生求子是七夕节期间的中国传统习俗。在七夕前几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层土,播下粟米的种子,让它生出绿油油的嫩苗,再摆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样,称为“壳板”,或将绿豆、小豆、小麦等浸于磁碗中,等它长出敷寸的芽,再以红、蓝丝绳扎成一束,称为“种生”,以祈求得子。实际上是生育信仰的一种。

染指甲

四川绵阳地区《盐亭县志》:“七月七日为乞巧节。童稚以凤仙花染指甲。”这里说是童稚捣凤仙花的汁液涂抹指甲。染指甲在古时的七月初七也是十分盛行的。用花草染指甲也是大多数女子与儿童们,在节日娱乐中的一种爱好,也与生育信仰有密切的关系。

▲ 七夕染指甲

当然,关于七夕的习俗远远不至于这些

更有穿针乞巧、喜蛛应巧、吃巧果等一系列习俗

无论现在的习俗如何

我们都不该忘记传统

毕竟

曾经它也是真实的存在

随着时代的变迁,越来越多的传统习俗已经淡出了我们的视线,许多即便听到名字看到图片都已然十分陌生,如今的七夕似乎只成了“情人节”的代名词。但无论如何,我们都要勿忘传统,历史的长流方可源远流长。

“七夕今宵看碧霄

牵牛织女渡河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