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陆生作:一篇《小木船》,可以做十次写作训练,次次有重点

 左手作文法 2021-01-28

本文作者:陆生作

以四上《小木船》为例,课文撬动作文,阅读指向写作。

我先讲三大点:

第一个:深入浅出。

我们希望举重若轻。但只有深入了,才能够跟学生浅出。

比如,我们有没有考虑过,这个世界有颜色吗?这个世界有声音吗?这个世界有时间吗?其实通通都没有。这些都是我们人为设定出来的东西。

苹果本来就叫苹果吗?如果当时给它命名的人不叫它苹果,叫它橘子也合适。

也就是说,一个东西的存在,是我们人的主观。从这个角度去讲,所有的作文不过是人、事、景、物、情、理在时空里的故事。世界就是时空。

我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我口袋里有什么东西,大家能猜出来吗?大家可能猜出来,也可能猜不出来,这个不是重点。我想表达的是,你所说出来的答案,肯定是你见过的东西。你不会把你没有见过的东西讲出来。

所以当学生去写想象作文的时候,他再怎么天马行空,也逃不脱他的生活。人是有局限的。哪怕他写一个怪物,这个怪物也是他认识的东西的集合、变形。我们想到这一层,作文会变得简单一点点。

第二个:聪明作文。

我讲聪明作文法。写作文,怎么用“聪明”?我举一个例子,大家就明白了。

比如:傍晚的时候,他坐在门槛上哭。

当我讲出这句话,大家都听懂了,因为信息已经传递,但这只是知道,并不能感到。

我换一个讲法:夕阳挂在西山下,快要落下去了。几只乌鸦,哇哇地飞回老巢去。风突然刮起来,凉飕飕的。他坐在一百岁的门槛上,豆大的眼泪吧嗒吧嗒地掉下来。

这一段话所表达的意思,还是“傍晚的时候,他坐在门槛上哭”,但是前者是一个概念,后者就有画面,有感官,看到的、听到的、感到的组合起来了。

比如:我肚子很痛。

信息已经传递,别人已经听懂。换个说法:我肚子很痛,里边有一个孙悟空在大玩七十二变,有一头饿狼在撕咬。——这么一说,马上活灵活现,可视感。

写作文,有时要把一个概念转化成一个画面,从“知道”到“感到”。

在《小木船》中有一段话:陈明更生气了。他拿起我的小木船,使劲摔在地上,用脚踩了两下,一把抓起书包,头也不回地走了。

陈明更生气了”,意思已经表达完整了。发电报就该这么发,省钱。

后边作者马上做出解释了——陈明更生气了,生气的表现是什么?“他拿起我的小木船,使劲摔在地上,用脚踩了两下,一把抓起书包,头也不回地走了。

再举个例子:

我们翻语文书,说有几篇课文是以“今天”或“有一天”开头的?

可是,为什么大量学生的作文都是用“今天”或“有一天”开头的?这就反映了作文教学的大问题。

●今天,我去动物园玩。

今天什么时候?早上,中午,晚上?

●早上,我去动物园玩。——是不是聚焦多了?

用什么东西能够证明早上?太阳。

●太阳刚升起的时候,我去动物园玩。

能不能写得更好一点?能。

●当蝴蝶抖落花间的露珠,太阳刚从东方升起,我去动物园玩。

这四句话有梯度,它们之间其实是一个转化的问题。所以说,写作文就是写人的五官感受。我刚才讲了,人的信息是有局限的。

这个世界上有声音吗?你只能听到那一部分而已。

这个世界上有色彩吗?你只能看到那一部分而已。某一个动物来看,这个世界就是黑白的。色盲看红绿灯,跟我们不一样,但我们面对的对象都是同一个。

所谓“聪明”,“聪”是五官,“明”是白天黑夜,作文都在“聪明”里面。

第三点:越底层的越牢固。

我们要把底层的逻辑教给学生。我这里不展开讲,就举个例子:

在我看来,《黄山奇石》《日月潭》《妈妈睡了》这三篇课文的写法是一样的,《小蝌蚪找妈妈》《总也倒不了的老屋》《青蛙卖泥塘》这三篇课文的写法是一样的。

我们要在不同当中看到相同,要在相同当中看到不同。

接下来,我围绕例文《小木船》展开讲几小点。

第一个:睹物思人,进出结构。

《小木船》的整体结构,可以用一个词概括,叫睹物思人。

或者,我把它称为进出结构

“我”看到这艘船,我就进入回忆,进到这个故事当中去,开始讲述这个故事的过程,故事讲完,然后“我”又出来,回到当下。现在——过去——现在,这能理解吗?

就像老师脸上挂着笑,说:陆生作来我办公室。我蹦跳着进了办公室,这是进点。办公室里发生了很多事情,然后我低着头走出了办公室,这是出点。我心里想:老师批评的对,我确实不该这么做。——这样,一篇作文就在进出之间了。

我们用笔,也是笔盖拧开,写一个字,又拧回去。

晚上睡觉,做梦惊醒,也是进出结构。醒——梦——醒。

所有的幻写、联想之类,都必须有进有出,这就是一个牢固的结构。

第二个:有效原则。

课文后面有一道练习题说:“转眼几个月过去了”,这一句话的交代,你觉得课文有没有把事情写清楚?

我不讨论这个问题,我想讲的是有效原则。有用的,我多讲;没用的,一句话带过。不要说几个月,一转眼30年也可以过去。因为那段时间跟我没关系啊。

所谓有效原则,就是你牵一块磁铁,像遛狗一样在街上遛一圈,能够吸附在磁铁上,是铁质的东西,不会说一块塑料吸在上面。

有效原则就是吸附原则,就是围绕中心去写。

举一个例子:有一篇课文叫《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写得很漂亮。我就问学生:这条街上有没有人吃剩的随手扔下的包子,有没有香烟屁股,有没有狗走过拉了一泡大便还没清理掉?学生说有可能。

为什么作者没有写这些?因为写进去就不美了,这些跟课文“美”这个核心无关,就不写了,主动屏蔽了。

写作文必须要证明观点。总分就是证明。

我们写比喻句,单独看都不错。

妈妈的眉毛弯弯的,像月亮。写得好。

妈妈的眼珠黑黑的,像宝石。写得好。

妈妈的鼻孔大大的,像一个黑黝黝的大山洞。写得好。

妈妈的嘴唇红红的,像一张血盆大口。写得好。

但是,连起来读一遍,写得好吗?出问题了,不协调啊,妈妈真是个怪物了,哪来美丽?

第三个:情节梯度。

梯度,就像我们走台阶一样。

走台阶,一步一步。《小木船》这个故事当中就有台阶。

当“我”把小船掉地上,陈明的第一个反应是——急了,哭着要我赔。

紧接着升级,上一级台阶——陈明生气地说,非赔不可,还用力推了我一下。动作出现了。

再往下矛盾继续升级,再迈一级台阶——他摔我的船,还踩,又抓起书包,头也不回地走了。

至此他们的友谊到达冰点,1-2-3到达冰点。其实它是遵循三原则的。

诸葛亮草船借箭,他也是主动或被动地进入绝境的。

第四个:绝处逢生,拐弯。

到达冰点,进入绝境,这时候来一个绝处逢生。

“我”跟陈明的友谊破裂了,在这里,故事要发生拐弯,物极必反,否极泰来。我们走楼梯,不是走几步要拐弯的吗?

所以下文就出现了拐外——陈明从裤兜里掏出一只精致的小木船来,塞在“我”手里,“我”紧紧地握住了他的手。

我们又和好了,友谊回来了。

但课文继续来一个拐弯——陈明转学了。

这是情节上的拐弯,绝处逢生。

第五个:反义词思维。

刚才讲进出结构时,其实已经有反义词思维。现在——过去——现在。

讲了情节的梯度,讲了绝处逢生,这里面依然是一个反义词的思维。

一开始“我”跟陈明是好的,接着我们不好了,后来又好了。

好跟不好,是不是反义词?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国演义》写的也是这个“合分合”结构。

《小木船》也是合分合的。

拓展开去,有篇课文叫《风筝》,山上的小松鼠,山下的小熊,他们之间的友谊,合分合,是不是这样的?

《风筝》跟《小木船》有差别吗?这一点上,没差别。

第六个:事有情理,藏与露。

课文开头写:“每当我看见珍藏在抽屉里的那只精致的小木船,我就想起陈明来。”

课文结尾写:“ 我把他送给我的小木船藏在抽屉里。一看见这只精致的小木船,我就好像看见陈明站在我的面前。”

“我”这么珍藏着小木船,是有情感在里面的,但作者没有把这份情感直白地讲出来而已。为什么用“珍藏”这个词?我们会睹物思陈明?因为小木船代表着友谊,也记忆着“我”的经历。

虽然作者没有把这个点写出来,但我们从字里行间能够感受到。就像有一篇课文叫《麻雀》。其实《麻雀》最后还有一段话的,课文删去了。——“是啊,请不要见笑。我崇敬那只小小的、英勇的鸟儿,我崇敬它那爱的冲动。爱,我想,比死和死的恐惧更加强大。只有依靠它,依靠这种爱,生命才能维持下去,发展下去。”

即使删去去,我们依然能够懂得猎人为什么把猎狗给叫住了,因为他被麻雀的母爱打动了,是爱的力量让他叫回了猎狗。

这里,我们就能够感受到藏与露。我们传统写作讲“文曲星”,曲就是藏,直就是露,味道不一样的。

写小木船,有友谊在。

写麻雀,有母爱在。

事中有情理在。

《麻雀》里面也有情节的梯度。

如果不出现那只小麻雀,猎人与狗直接回家了,平安无事。

出现了一只鸟,如果狗不注意,他们也回家了,一如往常。

关键是狗注意到了鸟,露出了锋利的牙。咬死了,就咬死了,结束了,回家。

关键,大麻雀飞下来阻挡狗了。

阻挡就阻挡,不过螳臂当车,一旦狗知道鸟不过黔驴技穷,鸟必死无疑。

但就在这个时候,猎人把狗叫住了。猎人感受被一位母亲的奋不顾身的力量打动了。

这拼了命的母爱,即使后面不用写出来,我们依然能够感受到。但是,如果能把原文放上去,会更好。最后一部分,是提炼,是总结,是升华,是强调,它明确的告诉读者:“我”表达的是这个意思,不是那个意思。

第七个:换元。

借《小木船》讲换元。这是非常有效的学习写作的方法。

能不能把小木船换成一辆玩具小汽车?这个故事成立吗?

把陈明换成张三,这个故事成立吗?

把摔坏小木船换个地点,换到公园里,,故事成立吗?

把它换成松鼠跟小熊的故事,成立吗?——这就从一个生活故事变成了一个童话故事了。

所以我一直觉得做童话作文教学,很好,因为它可以转换的。

我们往往纠结说,作文当中的“我”是谁?三步走,我是我自己,我是第一人称,我还是我自己。

一如“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这梯度非常清楚。

再上一级,换个角度:“我”是一个视角。

第八个:回忆型作文与正在发生型作文。

《小木船》是回忆型的作文。

我发现绝大部分学生写的作文,都是回忆型的,它很难改为正在发生型的。

《小木船》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写作方法,也提供了很好的写作材料。

如果我来写一篇正在发生的作文,我就从摔船开始。

“啪”的一声,我心一跳,浑身热起来,小木船掉地上,碎了,碎片洒了一地。这可怎么办?这是李明最心爱的船啊。我偷偷地紧张地望向李明,他正恶狠狠地盯着我,目光像利剑,刺中了我。“你赔我!”话音还没落,他已走上前来,站在我跟前……

我这样讲的时候,啪的一声,故事就展开了,像看视频直播一样。

我拿他们摔船这段,就可以写一篇精彩的作文。

就像《麻雀》:“我打猎回来,走在林阴路上。猎狗跑在我的前面。”课文就这么开始直播了。

而我们同学写作文,似乎爱给作文戴一顶帽子。帽子有时是多余的。

开门见山,单刀直入,是很好的作文开头。

还有,从“小木船”的视角去写“我”与李明之间的故事,也行的。

第九个:他山之石。

最后我想强调,我讲了很多技法,都是些底层的东西,可以用在很多地方。我们这样去看课文,会发现所有课文都有相同处。

我讲“左手作文法”,请看这只手。

我要写一朵花,拳头是一朵花,写花的颜色、形状、香味、触感、蜜蜂来采、风在吹。每个点上写一句话,连起来就是一段话。我称之为“一生多”。

课文基本都用到了这“一生多”。五年级的《白鹭》与《珍珠鸟》写法上没多少差别,都有静态的一生多,动态的一生多。

举例《美丽的公园》七种写法。这是最基本的套路操作。没多少含金量的,但是个方便法门,思维导图就在我们手上。

我讲了这么多技法,但是我不是一个技术主义者。

因为我教给你技法,你只是知道,你并不是会运用;你会运用,并不代表你能举一反三。老师的责任是举一,反三交给你自己去思考。

比如大家知道写比喻句,我举一个简单例子:桌子上有一杯水,打翻了,水洒在试卷上,四散开去。

水打翻了,要写一个比喻句,每个同学都能写,对不对?但是,很少有同学能写出“打翻的水,像一条透明的八爪鱼紧紧地抓住试卷”。

“八爪鱼”这个比喻,是懂技法就能写出来的吗?不是的。

但是作文需要有技法,一句话百样说,纯熟的技法让作文更自由,而且,老师也只能教你技法。

老师只能教技法,但更要在激发。

最后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一梦成富翁的故事》,来自《一千零一夜》。

借它说两点:

一、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把这个故事写成了一篇小说《两个做梦人的故事》。美国作家尤里·舒利瓦茨的绘本《宝藏》,也讲了这个故事。巴西作家保罗·柯艾略,写了一本书,叫《炼金术士》或者叫《牧羊少年奇幻之旅》,也是这个故事。

二、我们心里有些东西,光靠我们自己是挖掘不到的,一定需要借助外力,才能使我们看到与得到。如果富商不相信梦境,不去寻宝,不遇到这个警察,他又怎会知道自己家的花园里就有宝藏呢。

回到这篇《小木船》,如果我教自己的孩子写作文,就这一篇《小木船》,也许我会做十次作文训练课,每次都有不一样写作训练点。这是螺蛳壳里做道场,熟能生巧,以小见大。少就是多。

我就讲这些,不一定有用,但是一定有启发。

链接:

1、使计与对比:中外民间故事的两个套路,有助于我们写作文

2、陆生作:《神笔马良》是怎么写出来的,阅读于写作的一点意义

3、陆生作:课文撬动作文,《女娲补天》分析要点与拓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