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阅读 | 遇到【难读懂的书】怎么办

 长沙7喜 2019-11-08

我的新书《带上思维导图读绘本》前阵子刚面市。

其实也不“新”了。这本书我写在三年前,当时我们家小朋友刚刚上小学。因为出版社非常仔细在设计这本书,每一页都是画出来的,大家如果拿到手应该可以看到设计师的诚意,真的非常漂亮,所以等它出版时,我们家小朋友早就开始读“大部头”。

在这期间,我出过《给家长的阅读引导课》(点击可达),梳理了从入小学、一直到高中,在整个K12阶段,引导孩子学会阅读和思考的步骤主线和基本方法。刚好可以跟《带上思维导图读绘本》对接:

❶ 《带上思维导图读绘本》适合幼儿园中班,至小学1-3年级;跟《给家长的阅读引导课》在孩子的年龄段上正好对接。

没错,绘本不仅适合幼儿园阶段的孩子,对小学低年级孩子来说也很适用。篇幅相对较小,结构往往都很清晰,既能用来培养孩子的阅读、分析和思考能力(比如拆解结构、画出导图),也能用来培养“看图说话/写话”的能力(绘本就是图文搭配的)。

而思维导图作为工具,贯穿在我所有的阅读、写作课中,非常适合孩子,可以把抽象的思维转化成具象的图形,落在纸面上。我们家小朋友现在预习语文课文,我都会要求他把结构导图拆解出来。而这个工具从幼儿园中大班、小学低年级阶段就可以开始学习使用了。

❷ 上述的书和课程,都是给家长看的,是在跟家长讨论教育、引导孩子的方法。(而我的课程《思维导图读绘本》(点击可达)是直接给孩子听的,所以重点不一样,讲法也不一样。)

既然是给家长的,我就会谈到一些教育理念上的内容,然后再进入对方法论的具体讨论。

比如怎么样“平等地”和孩子交流——在我自己的课程里,你不会听到类似于“老师要考考你”这样的话,我会说“有个问题,我们一起来看看”。我会把自己放在孩子身边、结伴一起探索的位置上。

或许这是因为我自己的内心就住着一个小孩子,我跟孩子、跟学生在一起的时候,我内心的这个小孩子是非常愉快、很自在的。

在谈方法论的时候,我会尽力梳理出大家“拿起来就能用”的技术,用最清晰的方式讲明白,这是我一直以来孜孜以求的。而与此同时也希望,家长能了解在这些方法的背后,我尽力想要传达的理念。

此外,我的合作伙伴、网易有道乐读的负责人王丹丹说,读《带上思维导图读绘本》这本书,就好像看到一个孩子逐步增长阅读能力的成长过程,我真的很感动:这的确也是我想放进这本书的。

其实也是我在设计每一套课程时想要达到的效果:除了系统的方法论学习(这非常重要),除了学到具体可用的阅读、写作和思考技术,我的根本目标,是希望推动每一个学生(包括我自己)的成长

其实回过头看看,我在10年前提出的教育理念,直到今天依然如旧,而方法论已经有了很多的扩展和加深。

出版社把《带上思维导图读绘本》放到悠贝平台上推广,悠贝旗下有数千个大大小小的加盟绘本馆,用户主要是绘本馆的馆长和老师。

这本书放上去以后很受欢迎。不过,在所有的反馈中有一条,首先让我感到有些吃惊:有一位用户说,这本书读起来有难度。

首先,这是一本讨论幼儿园中班到小学低年级、阅读方法与思维方式教育的书,从内容上我觉得应该不难(如果讨论到高年级、尤其是高中甚至大学,那难度的确就会越来越大,未来再给大家详细说)。

其次,我在写的时候一直都很注意,要写得准确、清晰——这也是我在所有写作课上对学生强调的,我自己当然要身体力行,坚决不用看起来高大上、但实际上不知所云的语言来写作。

后来我想了想,这有可能是因为:

◆ 在写这本书的时候,我自己心里是有一条非常清晰的逻辑主线的,各种枝枝蔓蔓的细节都由这条主线生发出来,这就像是书的骨骼。

◆ 但是在具体落笔的时候,光给大家看个骨骼肯定不行吧?就要敷上皮肉、也就是各种具体的内容和陈述。

不过这样一来,如果在阅读时只看到一些皮肉,而没有透过它们看到骨骼、也就是内在逻辑的话,就可能会觉得,读起来有点难。

我非常感谢这位用户的反馈。其实很多学生、包括成年人学员,也经常会跟我说,某一本书读起来有点难,这个难度究竟在哪里?怎么破?沿着这位用户的反馈,我有了一部分的答案:

◆ 有些书“难读懂”,就在于它的逻辑骨架,是隐藏在内容皮肉后面的,需要我们在阅读中去梳理出来。(这类情况在国外翻译引进的许多书中更常见,给孩子们的书还在其次,给成年人的书大多如此。)


◆ 为此我们就需要培养透过内容皮肉、抓住逻辑骨架的阅读能力。怎么培养?第一,放慢阅读速度。我在念硕博阶段,读很多文论,都是挺难读懂的,绝对不能贪速度,必须一字一句读清楚。

第二,边读边拆解、梳理内容结构。这就又涉及到我一直推荐使用的思维导图。还是以我念硕博时读文论为例,难读懂的文章,每一篇我都会动手拆解,把对逻辑、结构的梳理落在纸面上

事实上直到现在,我读书仍然有随手动笔的习惯。

真正的好书,浮光掠影地读、跟扎扎实实地读,只拿眼睛扫过去、跟眼到手也到,所得的收获肯定是不一样的。这也正是我想在孩子们小的时候就开始培养起来的,很重要的阅读习惯和方法。

根据我个人读文论的经验,再难读的书,只要运用好上面所说的2点,都是可以读通的。不过,真正能坐下来动手这条门槛,可能就会卡掉很多人——而我希望我的学生,都能跨过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