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体内有病,汗先知,身体6处出汗,尽早检查一下,可能是疾病来了

 小赵养生库 2019-11-08

出汗是人体的一种适应现象。

中医上有“动汗”和“静汗”之分。

出汗是平衡身体的电解质和酸碱,同时也是排毒的一种方式。

身体某些部位,异常出汗,需警惕是“病态”。

1、半身汗——脑梗

身体一边出汗一边不出汗,俗称“半身汗”。

半身汗见于左侧或右侧,上半身或下半身。

半身汗,大都因“气血不充,内挟寒饮所致”,多见风湿或偏瘫者。

若老人出现半身汗,则可能为中风先兆,切莫忽视。

2、手心出汗——脾胃

手足心多汗,一般是脾胃、肠道不适的表现。

《伤寒明理论》指出,“多由脾胃湿蒸,旁达四肢手足所致。”

手足心多汗,且伴有手脚心发热、口咽干燥等,多属阴虚有热。

若伴随腹部胀满、疼痛,大便不通,多属于肠燥便秘所致的实热证。

3、腋下汗臭——肝脏

虽然汗一般都不好闻,但也不会特别臭,如果臭味明显,要注意肝病的可能。

有肝病的人,排出来的汗带有臭味。

同时,他们所穿着的衣服,会有黄色的汗斑、小便也会赤黄。

4、鼻子出汗——肺脏

如果平时鼻子爱出汗,说明你肺气不足。

肺气不足多由寒温不适、久咳伤气、劳逸不当所致。临床表现为:少气乏力,稍有劳作则气喘吁吁,呼吸气促。

5、盗汗——肾脏

睡着后出汗在中医中叫“盗汗”,盗汗是肾虚常会出现的症状。

夜间盗汗多见于肾阴虚的男性,一般是出现在半夜,汗液布满胸部、背部、大腿,汗量大,醒来汗止。

6、颈部出汗多——内分泌

颈部出汗,内分泌失调。

颈部汗腺分布稀少,所以很少有人颈部会出汗。

如果你的脖子常常出汗,可能与你全身内分泌失调有关。

健康有道,养生有方,做好以下几件事,健康与你相伴!

一、勤梳头

日梳三遍头,百病全消除。

《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认为:“诸阳之神气皆上会于头,诸髓之精气皆上聚于脑,头为精明之府。”

人体之重要十二经脉,以及几十个穴位都汇聚在头部,经常梳头可促进全身的血液的循环,调节人体的神经细胞,延缓细胞的衰老,有利于提升记忆力,消除疲劳,调节失眠,治疗头痛眼晕等。

尤其是中老年人,常梳头可促进睡眠,延缓衰老,预防白发,耳鸣,可防止老年痴呆等疾病的发生。

二、常常吃点粗

现代人饮食可以说是越来越精细,但是饮食太过细致,容易导致便秘,不利于肠道健康。

粗粮中,含有的粗纤维,吸收膨胀后,可润滑肠道,以粪便的形式,裹着肠道毒素排出体外,不给身体留下热量。

研究发现,每天摄入35g以上的粗纤维,可使结肠癌的发生率降低40%,并且 粗粮中的膳食纤维还可以预防血脂过高。

三、喝点保肝茶

茶水保肝,是一种较为直接,有效的办法。

喝茶是我国传统的一种养生方式,并且针对不同的需求,要用不同的茶饮来解决。

除了传统茶,还有一些草药茶,可以作为代茶饮,中医认为,养肝等于养命。

平时可以常饮婆婆丁苦苣茶泡水,养生的效果更佳。

婆婆丁是一种药食同源的植物,归肝经,擅于清肝毒、降肝火。现代研究发现,婆婆丁可拮抗内毒素所致的肝细胞损伤,解除内毒素的毒性作用,增强肝脏再生能力,保护肝脏。

此外,婆婆丁可预防急慢性酒精性肝损伤,具有降低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的作用。

苦苣,原产自欧洲,也是药食两用植物,归肝经,其保护肝脏作用很强,可加速肝细胞的修复速度,起到保肝作用。

将二者相互进行搭配,日常可以保肝护肝,修复肝脏细胞的损伤,并且二者搭配还会起到降尿酸的作用。

四、多运动

对于养生、健康来说,运动是最重要的一点!

长期久坐不运动,会引发消化不良,容易引发痔疮,便秘等问题,还会使脂肪下移,转到肚子以及臀部。

而多运动,会使体内新陈代谢加快、增加免疫力,预防肥胖,也有效的预防“三高”、脂肪肝、以及心脑血管等疾病!

日常生活中,饭后散步、跑步、游泳、骑车、登山、打球、跳舞等各种运动,都非常适合大众,且运动也常常会给人带来快乐,是一种非常健康的行为。

五、习惯泡脚

古人讲:“富人吃补药,穷人泡泡脚”。

脚也被称为是“人体的第二颗心脏”,脚上有众多的穴位,经络,经常泡脚,可刺激全身的血液的循环代谢,提升身体的阳气,提升免疫力。

泡脚可缓解四肢疼痛,手脚冰凉,风湿等,有助于睡眠,放松心情,延缓人体的衰老。

六、勤晒太阳

晒太阳,是一个非常好的习惯,可以促进身体中维生素D的产生,而维生素D又可以促进身体对钙的吸收,这样就可以预防骨质疏松症。

并且,常晒太阳有助于人体杀灭细菌,增强人体的抵抗能力。

晒太阳选择阳光不强烈的时段,以防晒伤。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