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0高考一轮复习:含有“拜访”意义的文言实词

 惊涛拍岸849 2019-11-08

2019-10-25 11:40

一、访

①、访+事 访:询问。例如:穆公访诸蹇叔。(《殽之战》)——秦穆公拿这件事去询问蹇叔。②、访+物访:探寻。例如: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石钟山记》)——到唐朝李渤开始探寻石钟山的旧址。③、访+人 访:拜访。例如:径造庐访成。(《聊斋志异·促织》)——径直到家去拜访成名。④、访+刑法访:查访、侦察。例如:九门提督所访缉纠诘,皆归刑部。(《狱中杂记》)——掌管京城九门守卫工作的步兵统领访查、缉捕、检举、盘查出来的犯人,一律归刑部监狱关押。

二、含有“拜访”意义的文言实词。

(1)过:来访;前往拜访;探望。如“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战国策·齐策四》)——于是冯援乘着车,佩着剑,出门去拜访自己的朋友。” 又如“自迎嬴于众人广坐之中,不谊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史记·魏公子列传》)——亲自到人多广座之中迎接我,(我本来)不该再去访问别人,(可是)今天您却特意地(陪我)去拜访朱亥。”

(2)拜:拜见;拜谒。如“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论语·阳货》)——孔子探听他不在家时,去拜谢他。”

(3)顾:拜访。如“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三国志·诸葛亮传》)——这个人只能到他那里去拜访,不能委屈他,召他上门来,您应当屈身去拜访他。”

(4)访:拜访。如“径造庐访成。(《聊斋志异·促织》)——少年直接到家中去拜访成名。”

(5)看:访问,拜望。如“荀巨伯远看友人疾。(《世说新语·德行》)——荀巨伯去探望一个生病的朋友。”

(6)探:访问,拜望。如“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唐· 李商隐《无题》)——对方的住处就在不远的蓬莱山,却无路可通,可望而不可即。希望有青鸟一样的使者殷勤地为我去拜望情人,来往传递消息。”

(7)见:拜访;进见。如“曹刿(guì)请见(鲁庄公)。(《曹刿论战》)——曹刿请求进见鲁庄公。”

(8)请:拜访;进见。如“公子往,数请之,朱亥故不复谢。(《史记·魏公子列传》)——公子几次去拜访他,朱亥故意不回拜。公子觉得他很奇怪。”

(9)存:拜访;进见。如“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所以不报谢者,以为小礼无所用。(《史记·魏公子列传》)——我不过是市井中一个宰杀牲畜的人,公子却屡次亲自拜访我。所以不报谢您,是因为小的礼节没有什么大用。”

(10)谒:拜访;进见。如“乡人子谒余。(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他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拜见我。”

(11)造:拜访;进见。如“庾公造周伯仁。(《世说新语·言语》》)——庾亮去拜访周伯仁。”

(12)诣:拜访;进见。古代到朝廷或上级、尊长处去之称“诣”。如“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桃花源记》)——到了郡城,拜见太守,报告了这些情况。”

(13)候:拜访。如“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曰”(《苏武传》)——“虞常在汉的时候,一向与副使张胜有交往,私下拜访张胜,说”

(14)求:拜访。如“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苏武传》)——“苏武出使匈奴的第二年,李陵投降了,不敢访寻苏武。”

(15)朝:拜见。如“临邛令缪为恭敬,日往朝相如。”(《司马相如列传》)——“临邛县县令(王吉)装出一副毕恭毕敬的样子,每天都去拜见(司马)相如。”

三、分析句子成分,同时也要分析成分的特征。这样,才能更为准确的解释词义。“语义配搭是配搭中的实质问题”,“无论是直接组合,还是关联组合,实质问题是语义搭配,也就是说,组合除了要符合语言习惯之外,必须合乎事理,合乎逻辑。”(张志公主编《现代汉语》中册第70页)如“访+人” 时,“访”就解释为“拜访”。如果再从“拜访”意义强调有目的的谈话看望,那么,就会更加关注语境的其他因素,从而,更加准确、更加快速解释好词语意义。高考中文言实词设误,往往有这种情形:偷换一个貌似比较适合语境的解释,但这个解释不符合词语本身的含义,也不符合语境中的的含义。简“似是而非”。 像这样的考题,我们就应格外留心。像这样的考题,有一年四川考题考得很好。请看四川省2007年的高考试题。

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尝治室于毁垣中 治:修筑

B.臣不敢私,愿以助军 私:独占

C.且言其子仁杰可用状 状:情况

D.为留守者居半 居:超过

【答案】:D【分析】:第一,代入理解。【仁杰在官五十余年,为留守者居半】——贺仁杰担任官职五十多年,担任留守(职位)的时间就占有一半。考生只有学会代入,把相关义项代入材料,才会推断出答案。A、B、C都正确,D项中的“占”表数量。第二,词义引申。“居”的本义是“住”的意思,自然引申出“当,占,处于”的意思,如:居首、居中、居高临下、二者必居其一。“居半”为“占有一半”。居—— 占。如:谋计居多(清·邵长蘅《青门剩稿》)。

又如“二者必居其一”: 战国时期,孟子带学生去齐国,提了建议不被采纳就离开齐国,齐王送他100金,他推辞不受。而到了宋国却接受70金,到了薛国接受50金。学生陈臻对此不解,这两种行为对错二者必居其一。孟子耐心地分析当时的具体情况,陈臻认为有道理。二者必居其一的意思是——居:占。只能在两者中选择其中的一种。从词义引申的规律看,不能引伸出“超过”的意思。第三,分析语境。“仁杰在官五十余年”是说做官的总时间,而“为留守者居半”是与总时间相比较,在总数里边有多少,不可能有“超过”的意思,因此“居半”就是占一半。这样,只有这样,才能突出“为留守”时间之长,功劳之大,以突出文章中心。另外,“留守”就是一种官职。东汉字和帝南巡祠园,太尉张禹留守亦师。北魏孝文帝南伐,太尉元丕等留守京师。隋唐以后,皇帝出巡或亲征时指定亲王或大臣留守京城,得便宜行事,称“京城留守”;其陪京和行都亦常设“留守”,以地方行政长官兼任,总理军民、钱谷、守卫事务。唐、宋皇帝亲征或出巡时,以亲王或在臣留守京师,称京城留守,其陪都与行都亦置留守,常以地方行政长官兼任,或以重臣担任。辽五京置留守,留守行府尹事。金五京留守兼本府尹及本路兵马都总管。元有大都留守,掌守卫京城,供应皇室需求,营缮宫室。明有中都(今安徽凤阳)留守,掌防护皇陵。清代于盛京(今辽宁沈阳)设将军,相当于历代之陪京留守,但已不用留守之名。弄清楚了这些语境要素就能更准确的理解词语含义。“语境永远是固定语义的铆钉。”第四,事理分析。“超过”作为动词有“从后面赶到前面”和“高于某一基准”语义特征,如“最后一圈她接连超过3名对手,跑在最前面”,“她的身高超过1、10米”。从语境看,“居”没有“从后面赶到前面”和“高于某一基准”这样的语义特征,因而不能把“居”释作“超过”。学会了分析,才可能学会推断;分析正确了,推断才可能正确;培养分析能力,是培养高中学生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四、高考实词选录

1.安丘令以为诣己 诣:造访(2006年高考辽宁卷)安丘令以为诣己,整衣出迎之。【安丘县令以为他来拜访自己,整理好衣冠出来迎接他。】

2.特拜陕西行台中丞 拜:拜访(2006年高考重庆卷)特拜陕西行台中丞【朝廷特授他陕西行台中丞官职。】

3.访(周访)复以舟师造湘城 造:前往(2008年高考广东卷)访复以舟师造湘城,军达富口【周访又率小战舰前往湘城,军队抵达富口】

4.过立恭(其子立恭)宿别 过:拜访。(2009年高考安徽卷)未几,余归庐陵,过立恭宿别,始命笔追记之。【过了不久,我将要返回庐陵,临行特地到立恭府上留宿话别,这才动手追记东山之行】

5.未尝诣取直 诣:前往(2010年高考北京卷)积券如山,未尝诣取直【债券、欠条堆积得像山一样地高,宋清不曾跑去向他们收帐】

6. (08全国)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除著作郎,不就就:赴任

B.与从弟球俱诣高祖 诣:拜访

C.乃能屈志戎旅 乃:于是

D.若但如民,门户何寄 但:只是

【参考答案】C【命题立意】本题重点考查考生对常见文言实词和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含义的理解。能力层级为B级。【试题解析】A项中,“就”字,其常见的意义就有接近、前往、取向、登上、就职、从事、接受、借助等义项。这里解释为赴任,即就职意义,放在在原文中进行考查,是完全符合文意的,因而是正确的。B项中,“诣”字,其基本意义为往、到,引申为访问、拜访,试题中用“拜访”来解释,也是正确的。诣:拜访;进见。古代到朝廷或上级、尊长处去之称“诣”。如“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桃花源记》)——到了郡城,拜见太守,报告了这些情况。D项中,“但”字,是古代汉语中常用的一个副词,表示“只是”的意思 ,同现代汉语里转折连词“但”字有很大的不同,试题中用“只是”来解释,也是正确的。只是,轻转副词(有人认为是连词。我认为既是副词,又是连词。用在谓语前的是副词,用在主语前的是连词)。特征:①、后文引出的是对上文意思加上的限制、补充,语气缓和;②、上下文意思不是对立的;③、常常与句末的语气助词“耳”、“而”、“尔”等配搭使用;④、译为“只是”、“不过”、“仅仅”等等。如:无他,但手熟尔。(《卖油翁》)——没有别的(奥妙),不过手熟罢了。【注意】在古代汉语里,“但”字不当“但是”讲。“但是”的意义用“然”、“然而”或“而”来表示。C项中,“乃”字,虽也是一个常用的副词,但义项很多,为表示肯定、表示范围限定、表示时间紧相连接、表示两事物顺承相接、表示事出意外等等。“乃”表示事出意外的特征:①、副词;②、用于后一句谓语前;③、表示后一动作行为在情理上与前项是相背(相违;相反),或者是出乎意料的,从另一角度,后一动作行为在情理上与前项有相对、相反、意外等关系;④、可译为“却”、“竟”、“竟然”(在强调“出乎意外”时,一般译为“竟”、“竟然”)等。例如: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问现在是什么时代,竟不知有汉代,更不用说魏、晋了。】②、旦暮望若来佐我,乃欲自立为王。【日夜盼望你来辅佐我,你却想自立为王。】阅读材料中的“乃”在上下文(此君并膏粱盛德,乃能屈志戎旅——这个人既是贵族又有大德,却能够在军营里委屈他的志向)文意中应该表示事出意外,可译为“竟然”之类,但试题却拟为“于是”,表示事理上的顺承,显然是错误的,本题的正确答案应为C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