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代为何一度禁止人们清明上坟?

 传统文化管窥 2019-11-08

严格来说,是一度禁止人们寒食上坟。寒食在清明之前一两日。自先秦以降,直至唐代,寒食均被作为一个大节日。只是在唐代以后,寒食节的地位才日趋式微,最终被清明节所取代。

而唐代,正是寒食和清明融合的一个阶段。不过社会上仍以寒食为主流,或者说,清明是包含在寒食节中的。

寒食的形成主要有两个源头:其一为周代仲春之末的禁火习俗,因这一段时间禁火不能举炊,只能吃事先准备好的冷食,故曰“寒食”;其二为春秋晋国故地山西一带祭奠介子推的习俗,介子推是春秋时晋公子重耳(后为晋文公)流亡时的一位义臣,后遭火焚而亡,为晋人所哀,所以在其死难之日禁火寒食。

唐代的寒食节规定禁火三日,要到清明早晨家家才能换上新火。所以清明是寒食节中非常重要的一天,可以结束寒食,开始热食了。

当时的寒食节也放假。唐代官方起初规定放假四天,后来延长到五天、七天。在这期间,人们在纪念前贤介子推的同时,也上坟祭奠自己的祖先,并趁机踏青游乐,形成了全国性的春游活动。

例如杜甫《清明》诗:“著处繁华矜是日,长沙千人万人出。渡头翠柳艳明眉,争道朱蹄骄啮膝。”描述了清明这天的热闹和繁华,长沙城的男男女女纷纷外出游乐。又如元稹《寒食日》诗:“今年寒食好风流,此日一家同出游。”反映了唐代寒食节注重游乐的现实。

由于游乐跟祭祖所需要的含悲致哀的精神是相矛盾的,有违孝道,所以皇帝曾多次下诏予以禁止。早在龙朔二年(662年),唐高宗鉴于人们上坟为乐的情况,甚至下诏禁止上坟。《唐会要》卷二十三《寒食拜扫》云:“或寒食上墓,复为欢乐,坐对松槚,曾无戚容。既玷风猷,并宜禁断。”

到唐玄宗开元二十年(732年),眼见禁令难行,又准许上坟:“寒食上坟,礼经无文。近代相传,浸以成俗。士庶有不合庙享,何以用展孝思?宜许上墓,用拜扫礼于茔。”但同时也规定“食馀馔任于他处,不得作乐”。开元二十九年(741年),唐玄宗又下了一道更为严厉的敕令:“凡庶人之中,情理多阙,寒食上墓便为燕乐者,见任官典不考前资,殿三年,白身人决(责打)一顿。”

然而,在墓前吃喝,古已有之,封建统治者想禁是禁不了的,不仅唐代,后世也仍有在扫墓之后,“食于墦(坟墓)间”的习俗。可见民间习惯一旦形成,改起来是比较困难的。

水华究灵奥,阳精测神秘。

传播、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