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止扫墓与祭祖,清明节的来历与习俗,你真的知道吗?

 ZL89 2019-04-06

只要一说清明节,人人都会脱口而出唐代大诗人杜牧的《清明》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人们喜欢这一首诗,正如周汝昌先生所言,是因为其“音节十分和谐圆满,景象非常清新、生动,而又境界优美、兴味隐跃”。我国重要的民俗节日有许多,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等。然而既是民俗节日又是二十四节气的却只有一个——清明。2013年,清明节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不止扫墓与祭祖,清明节的来历与习俗,你真的知道吗?

清明节是怎么来的?历史上都有哪些习俗?说起清明节,人们就会将其与寒食节联系起来,甚至说清明节是由寒食节演变来的。寒食节在夏历冬至后105日,清明节前一二日,顾名思义寒食就是禁火,不生火做饭,吃冷食,因此寒食节亦称禁烟节,这是我国唯一以饮食命名的节日。寒食节的时间有3天、5天,甚至长达一个月。寒食节的由来最为广泛的说法是为了纪念介子推。相传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躲避祸乱而流亡他国,有一群人跟随着他漂泊,其中就有介子推。重耳在流亡十九年后取得了晋国的政权,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重耳当上国君后,封官时把介子推落下了,介子推愤而带着他母亲躲到了绵山,晋文公悔悟,为了迫其出山相见而下令放火烧山,介子推被火焚而死。晋文公将其葬于绵山,并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有人说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

不止扫墓与祭祖,清明节的来历与习俗,你真的知道吗?

其实,寒食节初时只是禁火、吃冷食物,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插柳、荡秋千、放风筝、蹴鞠等。插柳的形式更是多种多样,如插柳于坟、折柳枝于户、戴柳枝于头或系衣带等。

不止扫墓与祭祖,清明节的来历与习俗,你真的知道吗?

寒食节禁火,带来很多弊病,遭到有识之士的反对。《后汉书·周举列传》中说:周举任并州刺史后,见太原一郡士民常常因寒食造成“老小不堪,岁多死者”,于是在子推庙焚烧了一篇吊文,文中说:“盛冬去火,寒食节上残损民命,非贤达者之意,以宣示愚民,使还温食。”在官府干预下,老百姓才敢在寒食节生火。人们虽然不再禁火寒食,但是上述习俗大多仍然在民间流传,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古代的社会生活。

不止扫墓与祭祖,清明节的来历与习俗,你真的知道吗?

现在我们再说一下清明节。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一般在公历4月4日、5日或6日。清明是一年中气候变化的一个节点,用于指导农业生产,如南方采茶采明前茶,中原地区有“清明蜀黍谷雨花”(清明种蜀黍谷雨种棉花)之农谚。历史上,寒食、清明两节时间相近,久而久之,便合为一个节日。到了唐代,寒食节与清明节合而为一,并被列入了国家的法定假期。

不止扫墓与祭祖,清明节的来历与习俗,你真的知道吗?

寒食节与清明节合二为一,寒食节上述习俗因融入清明节得以延续,最典型的是踏青、扫墓祭祖。到了清明节,一家或一族人同到先祖坟地,致祭、添土、挂纸钱。扫墓诗最有名的当属宋高翥的《清明》:“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不止扫墓与祭祖,清明节的来历与习俗,你真的知道吗?

清明节的另一个重要习俗是踏青,踏青也叫踏春、探春、寻春、春游。清明前后正是“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柳临风”的季节,“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春风和煦,风光满眼,所以踏青成为清明节俗的一项重要内容。清明节人们都会放松一下身心,去欣赏和领略大自然的勃勃生机。

文化的理想国,让每一个诗意的灵魂,都有栖身之地。感谢您的关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