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以为古人只知道“天圆地方”?他们对宇宙的认识,超乎你想象!

 传统文化管窥 2019-11-09

神秘的宇宙,自古就吸引着人类的好奇心。我们的祖先仰望星空,凭借肉眼的观察和思考,对天地的结构宇宙的模型,提出了很多说法。

最古老的、也是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就是“盖天说”。这种说法在商周之际可能已经出现了,其基本观点是:天是圆形的,像一把张开的大伞覆盖在地上,地是方形的,像一个棋盘,日月星辰则像爬虫一样过往天空,因此这一学说又被称为“天圆地方说”

天圆地方

很多人以为,这就是我们古人全部的“宇宙观”,似乎我们的祖先只知道“天圆地方”,这实在是极大的误解。“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的观念,是比较容易通过直观观察得出的。这种原始的学说之所以具有长久的生命力,主要是由于它符合了封建礼法“天尊地卑”的规定,所谓“天道圆,地道方,圣人法之,所以立上下”。实际上,我们古人的“宇宙论”,一直都在发展。

古代铜钱,寓意“天圆地方”

对于“盖天说”,很早就有人提出了质疑:圆盖形的天与正方形的大地边缘是无法吻合的,因此这个宇宙图景有问题。为了应对质疑,“盖天说”又发展出了两个“修正”版本:

一种说法认为,天并不与地相接,而是像一把大伞一样高高悬在大地之上,地的周边有八根柱子支撑着,天和地的形状犹如一座顶部为圆穹形的凉亭。共工怒触不周山和女娲氏炼石补天的神话,正是以持这种见解的“盖天说”为依据的。

女娲补天

另一种形成较晚的说法提出,天是球穹状的,地也是球穹状的,两者呈平行的拱形,它们的间距是8万里北极位于天穹的中央,日月星辰绕之旋转不息,所以离我们时远时近,远了我们就以为它们落下去了,近了就能看见它们升起照耀

拱形的大地,虽然仍不合实际,但也是一种进步,有了拱形的大地,才可能发展到球形的大地。不过这个理论还是经不起人们推敲。比如,有人就质问,如果是太阳绕北极星旋转,离我们远了看不见,那么在日出、日落时应该呈“竖破镜之状”,为什么我们在高山上看日出、日落时,它是呈“横破镜之状”

一系列疑问又促使人们进一步思考和探索,一种新的概念逐渐形成了,认为大地是个球形,这就是“浑天说”

东汉科学家张衡在其“浑天说”代表作《浑天仪图注》中说:“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中黄,孤居于内,天大而地小。天表里有水,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天地各乘气而立,载水而浮……天转如车毂之运也,周旋无端,其形浑浑,故曰浑天。”

浑天说

可见,这种说法比“盖天说”前进了一大步,它认为天不是一个半球形,而是一整个圆球;地也不是方形的,而是球形的,它居于“天球”中,就如鸡蛋黄在鸡蛋内部一样。日月星辰就附在天球内壁上,随天球绕地球运转

更令人惊奇的是,“浑天说”并不认为“天球”就是宇宙的界限,它认为“天球”之外可能还有别的世界,正如张衡所言:“过此而往者,未之或知也。未之或知者,宇宙之谓也。宇之表无极,宙之端无穷。”

张衡

不过,上述说法认为大地是浮在水上,而水是与天相连接的。这又带来了问题:当日月星辰运行到地平线以下时,它们是如何从水里通过的呢?于是“浑天说”后来也进行了修正,改为地球浮在气中

“浑天说”依然有不少漏洞,比如有人就指出,日月星辰的运动都各有不同,有快有慢,全不像附在同一个天壳上运行。于是与“浑天说”同时发展的“宣夜说”,提出了另一种天地理论。

“宣夜”这个名字很怪,初看不知为何义,历来也无解释,按照清末邹伯奇的说法,“宣”表示喧嚣达旦,“夜”就是整个夜里,意思是天文学家整夜忙于天文观测,又互相讨论,可见宣夜之学即为有关天文学的知识

《晋书·天文志》讲,“宣夜说”起源很早,汉代就已有人记下了先师传授的东西。它的基本理论则是非常令人震撼的,有些说法已经接近我们近现代的观点——

“宣夜说”否定了有形质的天,天色苍苍,是因它“高远无极”,犹如远山色青、深谷色黑,而青与黑都不过是表象,透过现象看本质,其实并没有一个有形体有颜色的天壳。于是天的界限被打破了,在我们面前展开的是无限的宇宙空间。在这无限的空间中,漂浮着日月星辰,它们依靠着“气”在运动,各有其规律,需要分别研究,不能笼统地认为是像磨盘或车轮一样旋转。

“宣夜说”得到了后世不少知识分子的认可,并不断丰富和发展。比如元代思想家邓牧就提出了无限宇宙的类比:“天地大也,其在虚空中不过一粟耳。虚空,木也;天地犹果也。虚空,国也;天地犹人也。一木所生,必非一果;一国所生,必非一人。谓天地之外无复天地,岂通论耶!”(《伯牙琴·超然观记》)

天地之外还有天地!这与现代天文学观测到的,我们生存的太阳系之外还有银河系,银河系之外还有庞大的河外星系、星系团、总星系,在道理上几乎一致了!

仅仅拿“天圆地方”来评价我们的古人,是无知呢?还是无知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