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意志力》 你的焦虑,大多来源于不自律

 人生拼图 2019-11-09
2018-04-23 
♪ 点击上方绿标即可收听主播 简宁 领读

昨天我们了解了葡萄糖对意志力的重要作用,葡萄糖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自我损耗,增强自我控制的能力,进而增强意志力。

在我们震撼葡萄糖的作用的同时,却可以总结出一些经验和策略——不要在饥饿状态下做决定,更不要拖着抱恙的身体玩命工作。

那么意志力又是如何为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服务的呢?又有什么可行的方法能增强我们的意志力呢?

今天的阅读目标是原书的第三章(第73页——第104页),让我们开始今天的阅读吧!

任务清单

起初,所有的一切,都是清单。

就像《圣经》中告诉我们的一样,创造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哪怕对无所不能的上帝来说都是一项巨大的工程。这项工程要求“神的孵化”,这意味着天地要像鸡蛋一样要求拥有一段孵化期。

这项工程必须分解成一个个的任务,第一天的任务是制造光,后人把这一天叫做星期一,把后面六天依次叫做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星期六和星期日。

星期二,上帝制造出空气,把天和地分开,星期三制造出陆地、海洋和植物,星期四制造出太阳、月亮和星星,星期五制造出鸟和鱼,星期六有了畜生、昆虫和人类。星期日,上帝累了,就休息了一天。

星期天休息,这像不像你?上帝创造世界使用的策略似乎再平常不过——设置一个目标,再列出实现步骤。但是,又有多少凡人能有毅力把清单上的任务都完成呢?

其实,清单越长,失败率也会越高。

研究者让人列出自己的目标时,大部分人都能轻易地想出至少15个目标,而在这些目标中,有些是互相支持的,比如戒烟和少花钱,但是大多数工作中的目标和生活中的目标无疑是会相互冲突的。

即使同是家庭方面的目标,“与配偶搞好关系”,也可能会与“照顾孩子”冲突。

相互冲突的目标带来的不是行动,而是苦恼,研究者也曾通过大量的实验检测过相互冲突的目标会造成的后果——愁得多、做得少、身体和心理健康都受损。

他们为“孵化”付出了太多代价,母鸡可以安心地孵蛋,但人们却因为目标相互冲突、难以采取行动而发愁。而且,人们在无法确定哪种目标会带来最大的好处之前,难以解决那些冲突。


短期目标还是长期目标?

我想请你和我一起做一个关于想象力的训练,我希望你帮我把乔的故事补充完整。

“乔正在一家餐厅喝咖啡,他在想,当......时间来临......”请迅速想象乔的脑子在想什么。

现在尝试一个类似的练习,请以下面一句话作为开头,讲一个完整的故事——“醒来后,比尔开始考虑他的未来,大体上他期望......”

完成了吗?现在看看在那两个故事中,你描述的行动要多久之后发生呢?

当然,这不是给想做小说家的人做练习用的,这是精神病学家在一家治疗中心以海洛因成瘾者为测试者做实验时使用的一个练习。

研究者把这组题给对照组做了,“乔坐在咖啡馆想当......来临的时候,”这个时间跨度一般是一个星期,而在成瘾者的故事里一般只有一个小时。

为比尔描绘未来时,对照组倾向于提到长远目标,比如升职、结婚,而成瘾者倾向于提到即将发生的事情,比如医生查房、亲人探望。

对照组能看到未来四年甚至更远,而成瘾者只能看到未来九天。

这种短视,一次又一次地在成瘾者身上得到了证实。毒品成瘾者在实验室玩牌,更喜欢冒险的策略,那些能迅速赢得一大笔钱的方法,比长远来看每次赢一小笔,但能赢好几次的方法更能勾起他们的兴趣。

几十年来,心理学家一直在争论,到底是短期目标好还是长期目标好,有个经典的实验也是为了能在这个问题上得出普遍的规律做的。

心理学的传奇人物班杜拉曾研究了一群7到10岁的孩子,这群孩子需要做很多算术练习。

他让一些孩子设置近端目标:每节课结束后都至少做六页题目;另一些孩子只设置一个远端目标:七节课都结束后要完成42页题目。

这样,两组的总节奏是一样的。第三组孩子没有设置目标,第四组连题目都没做。

课程结束后统一进行能力测验,结果发现,设置近端目标的那组,比其他所有组成绩都好。

他们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们每天都实现了目标,渐渐增强了自信和自我效能,最后,面对难题时,他们坚持得更久,更不容易放弃。

结果还发现,远端目标并不比完全没目标好,只有近端目标才能让学习有所进步,让自我效能有所提高。


多近才算近?

为了实现目标,计划应该做得多具体?在一个实验中,研究者监控了参加某课程的大学生。

研究者把这些学生随机分成三组,一个小组制定计划,详细到每天何时何地学什么,第二个小组也制定类似的计划,只是不以天、而是以月为单位。第三组是对照组,没有制定计划。

研究者预测,很有可能是日计划最管用,但结果又一次让他们震惊了。不管在学习习惯还是学习态度上,月计划组的表现都要优于日计划组,即使课程结束一年后,月计划者的学习成绩仍然比日计划者好。

为什么会这样?

日计划确实能让人准确地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但它的制定太耗时间,因为确定一个月每天要干什么与确定一个月总体要干什么相比,花费的时间要多很多。

日计划会减少了让人边执行边调整的可能,做计划的人也总会觉得自己困在了一系列僵化而磨人的任务中。

生活很少严格按计划来,所以,只要哪天落后了计划,就会大受打击。也许,这就是日计划最大的弊端了。


蔡氏效应

什么做了什么没做?又有什么正在做?我们的记忆是否能严格区分已完成的任务和未完成的任务呢?或许,这需要从20世纪20年代的一顿午餐说起了。

柏林大学曾经有一群人去餐厅吃饭,为他们点单的是同一个服务员,这个服务员没有用笔记录,只是不断地点头。最后,他给每个人端来的东西都没有错,他超强的记忆力让这一群人大为惊叹。

后来,有个人把自己的东西落在了餐厅,他回到店里找到那个服务员,他希望服务员超强的记忆力能帮到他。

但是,服务员什么都记不起来,他甚至记不起客人,更不知道他坐在哪。客人疑惑地问他为什么会这么快忘了这一切,服务员解释说他只把每个单子记到上菜之时。

这个回答让心理学家勒温大为震撼,他思考,这背后是不是有一个更为一般的原则呢?人类记忆是否能区分已完成和未完成的任务呢?

之后的几十年,他们一直在进行着了类似的研究,也终于用几十年的时间证实了著名的“蔡氏效应”——

任务未完成、目标未实现,脑子里就会有个声音不断提醒你去完成,一旦任务完成了、目标实现了,脑子里那个声音就会消失。

而“蔡氏效应”或许还需要另一个实验来补充和佐证。

研究者曾要求一些人写下最近刚刚完成的任务,让另外一些人写下没有完成但急需完成的任务,第三组被试者也要写下未完成的任务,除此之外还让他们就如何完成任务制定出具体计划。

然后,他们每个人都要做一个“独立的、无关的”事,阅读一本小说的前十页。他们阅读期间,会被定时检查是否分心了。

那些写下未完成任务的人,很难专心阅读小说,写下未完成任务的同时制定出计划的人,分心次数相对较少,在阅读理解测验上得分也比较高。

原来,蔡氏效应原来并不像心理学家几十年来假定的那样,直到任务完成那个提示音才会消失。而是一旦计划做出来了,无意识脑就不会再用提示音催促有意识脑。

所以,请在设定目标的同时,附上详细的计划吧!


-【结语】-

今天我们深入探讨了“目标”两个字更深的含义,也通过一场场实验证实了近期目标更有利于我们的学习和提升,但“近”似乎也要有一个度,日计划显然没有月计划更有效。

而经过几十年锤炼的蔡氏效应更希望我们在设定目标的同时,制定出详细的计划。

那么,与意志力关系紧密的另一个词“决策”又是如何影响和作用于我们的意志力的呢?让我们期待明天的阅读吧。

-【今日话题】-

有时候,我们讲的别人的故事里,藏着的其实是我们自己,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补充在文章中做的那个练习吧,“醒来后,比尔开始考虑他的未来,大体上他期望......”

也许你会发现,你对比尔未来的安排中,蕴含着自己的真实期望,也许身处局外,你更能看清自己。欢迎在留言区分享你的故事。!
-领读-

崔晓燕,十点读书会签约领读人。巨蟹女,超爱说,超爱笑,超温暖。微博@Delision崔小燕。

-主播-

简宁,声音控,电台主播。世界如此喧嚣,愿用声音给你这一刻心灵的安宁。个人微信:jianning20171114。

实习编辑:陈豌豆

正在共读《意志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