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香菱学诗,看林黛玉的诗学理论

 读书工 2019-11-09

格律诗在唐代发展到了高峰,出现了很多伟大的诗人和传世的作品。我们现在很多人仍然热爱这一体裁,特别是上了年纪的人更为喜爱,有的人仍然在坚持写作,并取得一定的成功。

而在一般人的书房里,唐诗宋词也都是必备的典籍,他们虽然不去写作和研究,但是读诗和欣赏也很有意义。读过唐诗宋词的人,他们对悠久的历史文化就有了更多的了解。

读诗能够陶冶人们的情操,作诗更能磨练一个人的性情。但是这种文学形式它是有一定的规定的,有一些格式的约束,不能随便写。如果太随便,那就是人们所说的打油诗。

如何写格律诗呢?《红楼梦》里第四十八回有个专门的介绍,实际上应该是作者曹雪芹的诗学主张,不过是通过林黛玉之口讲出来罢了。

香菱早就想学诗了,一直在找了本诗集子偷偷地看,但是苦于无人做老师教她,所以走了许多弯路,现在她找到林黛玉了,就拜林黛玉为老师。

林黛玉平时是有点清高的,但对于写诗反倒谦虚起来。从她对香菱那种虔诚和自豪的神情来看,她应该是对古典诗词情有独钟的。

林黛玉讲作诗的要领,抓住重点,通俗易懂。有一段话,很能够说明问题。

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的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果是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

林黛玉还和香菱讨论,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原来这些规矩,竟是不守也可以的。只要词句新奇为上。立意为先,有了意趣,词句自然就好,只要不以词害意就行。

了解这些基本规则以后,就是多读诗,多读古人的好诗,林黛玉给香菱推荐的是王维、杜甫、李白几位诗歌大家,叫分别把他们的五言律、七言律、七言绝句读个一二百首。

这里林黛玉说的起承转合,指出转与承是中间的两副对子,但是也有很多例外的。我们读唐诗,那杜甫的《登高》,四联就是四副对子。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不但上下句对,而且句内也对。看“风急”对“天高”,“渚清”对“沙白”。合起来是“风急天高”对“渚清沙白”。因为对仗特别工整,因此明朝的胡应麟就说杜甫的《登高》是古今七言律第一。

当然也有一二联对仗的,一三联对仗的,还有二四联对仗的。所以林黛玉所说的,那个里面还有很多变化。我们读诗的人,可以到具体的作品里去体会。

至于说到立意第一,说到不以词害意,我们也举一个例子。唐人崔颢的诗《黄鹤楼》是这样的,那前面四句就根本不符合七律的平仄,对仗也不是。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你看这首诗讲的就是气势,借了黄鹤的神话传说,一气呵成。至于前四句的平仄对仗,都不符合七律的要求,特别是第三句,几乎全是仄声字,所以有人说是一首古诗。

但是就是这样的一首诗,却被严羽的《沧浪诗话》评为唐人七言律诗第一。可见林黛玉说的不错。

就是写诗非常严格的黄庭坚,他推崇杜甫,讲究无一字无来处,他的《寄黄几复》诗里,“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上句后面就是五连仄,也是破了例的。

还要说一点,林黛玉说“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这个要从两个方面来看。

如果从词性上来看,这个说法可能是一个口误。按照《声律启蒙》和《笠翁对韵》,在对仗的时候,只能是实词对实词,虚词对虚词。

但是要是按照诗境意蕴来讲,它又说得通。古人写诗,在一联的上下两句,为了规避合掌,是故意要错开来写的。或动与静,或时与空,或古与今,或虚与实。所以有人说林黛玉讲错了,那是不全面的。

如杜甫的《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其中的“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上句就是虚写,下句是以实写来对,叫做“实对虚”。

总的来说,林黛玉的诗论是立意第一,诗以境界为上。其次要有规矩,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三是要灵活运用,不能受到束缚。香菱在林黛玉诗学主张的启发下,写诗有了很大的进步,可见林黛玉的理论和实践是成功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