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回归保障 四大寿险公司迈入发展稳健期

 缈雨印痕 2019-11-09

2017年的寿险业在“保险姓保,监管姓监”主旋律之下,推动保险业务方向发生了实质性的转型,中短存续期产品大幅缩减,寿险公司纷纷转型风险保障型业务以及长期储蓄型业务。从4家上市险企年报来看,寿险业务不俗的表现可圈可点。

年报显示,2017年,平安寿险规模保费4758.95亿元,同比增长27.32%,实现净利润347.32亿元,同比增长42.1%;中国人寿实现保费收入5119.66亿元,同比增长18.9%,实现净利润322.53亿元,同比增长68.6%;太保寿险实现保费收入1756.28亿元,同比增长27.9%,实现净利润100.70亿元,同比增长17.9%;相较于其他3家的正增长,尽管新华保险稍显落后,实现保险业务收入1092.94亿元,同比下滑2.9%,但纵观全年,坚定砍掉趸交业务的负增长幅度正逐渐缩小,未来实现正增长指日可待。

国泰君安证券分析指出,四大上市险企2017年的业绩表现有所分化,后续保险公司利润中枢将稳步上移,开门红不佳导致目前市场预期处于低点,但十分看好上市险企今年的表现。此外,还有市场预测,2018年4家上市险企在渠道实力、代理人销售能力、客户储备方面的差距将加速放大,预计2018年全年保费收入增速在10%左右。另一大利好消息是,据市场方面透露,目前税延型养老保险试点方案已经国务院通过,具体实施办法也将很快落地。随着税延养老优惠政策的渐行渐近,预计2018年保障型产品需求将带动价值持续增长,从而提升险企公司的保费收入和内含价值。

加减法得心应手 甩开趸交业务包袱轻装上阵

2017年,上市险企进一步主动下调银保趸交保费,提升期交保费增速及占比。

从银保趸交压缩幅度来看,新华保险银保趸交降幅最大,同比下降99.8%;中国平安次之,同比下降60.1%;中国太平下降19.7%;中国人寿下降12.2%。

经过两年转型,新华保险基本甩掉了趸交包袱,初步形成了续期拉动的保费增长模式,2017年续期保费同比增长19.4%,占总保费的比例由2015年底的53%上升至71%。 “公司坚定转型,聚焦期交尤其是长期期交业务,使公司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2017年趸交保费同比减少约200亿元,基本甩掉了趸交包袱。” 新华保险董事长万峰表示。

不同于新华保险较为“彻底”的策略,中国人寿由于体量巨大则采取的是一种逐年压缩策略。中国人寿总裁林岱仁在业绩发布会上表示,2017年实现了约600亿元的趸交保费,今年对于趸交保费下达的目标是500亿元,即今年相比去年继续压缩100亿元。年报显示,因调整结构,中国人寿银保保费微增,总保费达1135.05亿元,同比增长4.8%。其中,首年期交保费中,十年期及以上首年期交保费达61.39亿元,同比增长46.3%;五年期及以上首年期交保费占首年期交保费的比重为55.9%。一年新业务价值大增150.4%。

2017年,太平人寿银保保费由去年436.32亿港元上升0.2%至436.97亿港元。其中银保首年期交保费由去年42.07亿港元上升至60.86亿港元,增长44.6%,而银保趸交保费同比下降19.7%。太平人寿2017年银保趸交保费为174.2亿港元,较2016年削减42.75亿元。同时,太平人寿推动银保长期期交保费增长,5~9年期交保费占比达35.9%,10~14年期交保费占比达62.5%。

结构优化适时而动 代理人队伍稳增提质促发展

在寿险业,“以人为本”无疑是行业共识。

整体来看,2017年4家上市险企整体保费收入实现较高增长主要受益于代理人数量的增长,其中中国平安和中国太保新单保费高增长的主要原因即为代理人数量的高速增长。年报显示,平安寿险2017年代理人规模达138.60万,较年初增长24.8%;中国人寿个险渠道营销员规模达157.8万人,较2016年底增长5.6%,中国太保代理人规模达87.4万,较年初增长33.8%;新华人寿个险营销员规模达到34.8万人,同比增长6%。

除了代理人队伍增加之外,代理人质量、产能提升,也成为寿险公司的重要任务之一。

2017年,中国人寿个险渠道有效人力大幅提升,银保渠道量质齐升价值贡献抢眼:2017年,销售队伍总人力达202.5万人,同比增加11.7%,其中,个险渠道规模157.8万人,小幅增长5.6%,季均有效人力同比增长29.8%。银保渠道营销人员达到33.9万人,同比增长43.9%,且月均举绩人力增长11.3%,银保渠道的NBV贡献达到65.36亿元,同比大幅增长150%,银保渠道价值率由上年同期3.0%提升至8.0%。公司创新客户经营方式,在巩固存量客户的同时,积极拓展新的客户群体,全年个人长险新增投保客户同比增长18.9%。

值得关注的是,近两年,平安人寿不断强调代理人质量提升,并不断披露代理人产能提升情况。2017年,平安人寿更借助神经网络、人脸识别、声纹识别等AI技术对代理人进行动态画像,实现增员全流程在线管理,精准识别高留存人员;预设代理人最佳成长路线,提供在线实时指导,帮助队伍改善留存、提升产能。数据显示,2017年平安人寿代理人产能较去年提升7.1%,月均首年规模保费达到8373元,月均收入也达到6250元。

与大健康浑然天成 科技创新元素嵌入场景化

2017年,中国寿险业发展的一大亮点要归功于科技创新。

通过新技术应用推动产品、服务、运营、管理等改革创新,改善客户体验不佳、经营效率低下的寿险行业痛点,而且,由于保险业与“大健康”战略天然联系,投资医疗健康领域、提高医疗健康保险服务水平、创新健康保险产品也一直是保险业的大战略之一。

去年,4家上市险企纷纷对接场景化、规模化和个性化的消费需求,布局以人工智能、云平台和区块链为主的产品,逐渐将保险科技应用到各业务流程和服务环节,努力实现承保、核保、定损、理赔等功能的智能化。比如数字太保、科技国寿、掌上人保等,而这其中以中国平安在科技方面走得最快、走得更远。

截至2017年底,中国平安的专利累计申请数高达3030项,较年初增长262.0%,涵盖人工智能、区块链、云、大数据和安全等多个技术领域。其中,中国平安孵化出的4家“独角兽”之一的平安医保科技,目前已累计为超过200个城市和8亿人口提供医保、商保管理服务,商保自动化运营网络接入超2000家医院,“城市一账通”APP在26个城市上线。基于国内首创的疾病分组器Ping An Grouper,结合神经网络先进算法,医疗总支出预测准确率高达99.7%,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另一家“独角兽”平安好医生目前已累计为超过1.9亿名用户提供健康管理服务;目前自有医疗团队888人,外部医生约2100名;健康商城可为用户提供7×24小时的1小时药品快递服务,覆盖北上广深等全国14个城市。

不仅是保险科技的创新,4家上市险企在健康医疗险的表现也十分亮眼。其中,2017年新华保险健康险保费收入达到312.62亿元,同比增长33%,增速远超公司其他险种。而且仅去年第一季度,健康险就实现保费收入166.02亿元,超过2015年全年水平。2017年,新华健康险保费收入占比为28.6%,远超行业平均水平。目前已形成以“健康无忧”等系列产品为核心的产品优势。除此之外,中国太保长期健康型产品保费收入206.50亿元,同比增速51.1%;平安寿险及健康险业务实现归母营运利润521.28亿元,同比增长29.7%,其中平安好医生重组交易贡献利润108.50亿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