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礼翼书院·管子·形势第二】----第九次学习

 野有雅兰 2019-11-09

温故知新

(a)乌鸟(集)之狡,虽善不亲。不重之结,虽固必解;道之用也,贵其重也。毋与不可,毋强不能,毋告不知;与不可,强不能,告不知,谓之劳而无功。见与之友,几于不亲;见哀(爱)之役(交),几于不结;见施之德,几于不报;四方所归,心行者也。

导读

人是社会性动物,每个人的一生都会面临各种各样形势的考验。

作为千古第一相,作为有着“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功绩的  ”管仲大人在文章最后开始对《形势篇》全篇观点汇集“收势”了。本号曾经多次说过,先秦诸子提出一种观点,会自己从各个角度阐释论证,本篇本书会自带解读。

从第七次学习开始,《形势篇》启动“收势。”本号第八次和今天学习内容不仅是对全篇主要观点的进一步阐释说明。更是对全篇思想的大集合大汇总,鉴于其本身存在的难度,我们把最后一大段分为a和b两部分。这周我们开始b部分的学习。

截止本周,《形势篇》全文学习就结束了。接下来我们将用两周时间温习这九周学习内容,以便彻底学会如何在复杂形势下审慎观势,辨势,乘势和御势。

原文学习

独王(任)之国,劳而多祸;独国之君,卑而不威;自媒之女,丑而不信,未之见而亲焉,可以往矣;久而不忘焉,可以来矣。日月不明,天不易也;山高而不见,地不易也。言而不可复者,君不言也;行而不可再者,君不行也。凡言而不可复,行而不可再者,有国者之大禁也。

以经解经

1.《管子》山高而不崩,则祈羊至矣;渊深而不涸,则沉玉极矣。天不变其常,地不易其则,春秋冬夏不更其节,古今一也。蛟龙得水,而神可立也;虎豹得幽,而威可载也;风雨无乡,而怨怒不及也。贵有以行令,贱有以忘卑,寿夭贫富,无徒归也。衔命者,君之尊也;受辞者,名之运也。上无事,则民自试;抱蜀不言,而庙堂既修。鸿鹄锵锵,唯民歌之;济济多士,殷民化之,纣之失也。飞蓬之问,不在所宾;燕雀之集,道行不顾。牺牷圭璧,不足以飨鬼神;主功有素,宝币奚为?羿之道,非射也;造父之术,非驭也;奚仲之巧,非斲削也。召远者使无为焉,亲近者言无事焉,唯夜行者独有也。

2.《管子》:平原之隰,奚有于高?大山之隈,奚有于深?訾讆之人,勿与任大。譕臣者可以远举。顾忧者可与致道。其计也速而忧在近者,往而勿召也举长者可远见也;裁大者众之所比也。美人之怀,定服而勿厌也。必得之事,不足赖也;必诺之言,不足信也。小谨者不大立,訾食者不肥体;有无弃之言者,必参于天地也。坠岸三仞,人之所大难也,而猿猱饮焉,故曰伐矜好专,举事之祸也。不行其野,不违其马;能予而无取者,天地之配也。

3.《列子》:及管夷吾有病,小白问之,曰:“仲父之病疾矣,可不讳云?至于大病则寡人恶乎属国而可?”夷吾曰:“公谁欲欤?”小白曰:“鲍叔牙可。”曰:“不可。其为人,洁廉善士也。其于不己若者不比之人,一闻人之过,终身不忘。使之理国,上且钩乎君,下且逆乎民。其得罪于君也,将弗久矣。”小白曰:“然则孰可?”对曰:“勿已,则隰朋可。其为人也,上忘而下不叛。愧其不若黄帝而哀不己若者。以德分人,谓之圣人;以财分人,谓之贤人。以贤临人,未有得人者也;以贤下人者,未有不得人者也。其于国有不闻也,其于家有不见也。勿已,则隰朋可。”

4.《中庸》言:王天下有三重焉,其寡过矣乎!上焉者虽善,无征。无征,不信。不信,民弗从。下焉者虽善,不尊。不尊,不信。不信,民弗从。故君子之道,本诸身,徵诸庶民。考诸三王而不缪,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质鬼神而无疑,知天也。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知人也。是故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远之,则有望;近之,则不厌。

  《诗》曰:“在彼无恶,在此无射;庶几夙夜,以永终誉。”君子未有不如此,而蚤有誉于天下者也。

5.《易》言: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6.老聃说: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7..荀子:民可载舟,也可覆舟。


雅兰读经

“独王(任)之国,劳而多祸;独国之君,卑而不威;自媒之女,丑而不信,未之见而亲焉,可以往矣;久而不忘焉,可以来矣。

《易》言:贵而无位,高而无民,贤人在下位而无辅,是以动而有悔也。

子曰: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灾及其身者也。

管仲:小谨者不大立,訾食者不肥体;有无弃之言者,必参于天地也。坠岸三仞,人之所大难也,而猿猱饮焉,故曰伐矜好专,举事之祸也。不行其野,不违其马;能予而无取者,天地之配也。

理解了这些引文,这几句大体说什么也就差不多意会了。

文句大意

明君处理国内事务不独断专行,集思广益,善于纳谏,依靠群体智慧;昏君则反其道而行之。昏君生性猜疑,事必亲为,搞得自己虽然很劳累最终还是不能避免祸患(请各位自动脑补大明亡国之君朱由检故事)。这就是"独王(任)之国,劳而多祸。"要说的道理。

明君对本国人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处理国际政物,能柔远人,怀诸侯,使得邻国亲近他,远邦信任他并纷纷与之结盟。有国际麻烦或逢灾年邻国会替他分忧,施于援救。昏君反其道而行之,恃强凌弱,邻国有难或遇灾年,不仅不会因悲悯苍生施救反而乘机掠夺其土地和人口。从而失去邻国信任并埋下怨恨,再加又无智慧与远邦结盟。导致在国际上被孤立而无援。于是一旦自己国家遇到麻烦,即使卑躬屈膝四处用“宝币”纳贡也并无友邦替他分优解难白白遭到他国羞辱。这就是"独国之君,卑而不威。"要说的道理。

“独王(任)之国,独国之君”句讲人君因失道搞砸内政外政而有可能带来的的危害。下面则开始说避免这些咎害的方法了。

“自媒之女,丑而不信。

管仲大人上两句明明在说国家内政外政之大事,为何突然说起男女婚嫁之事?

婴孩曰,善喻者可以为师。

作为千古第一相的管仲大人是在用婚姻缔约需要媒人才能达其所愿,来比喻明君治理天下既需要贤德大臣来辅佐,处理国际事务又需要有兄弟盟约之国首尾相助——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如果贤德大臣和百姓是群星,明君就是北斗和他们背后的天幕。人君明其为君之道,臣下尽人臣之责,君君臣臣,分不同任,而复合为一体。同时还在说一个有志于天下的贤德才能之人也需要”一个媒人,”一个媒介来施展自己才能报复。也就是互相“借势。”——蛟龙借水之势立神;虎豹借幽深之山载威。

“自媒之女,丑而不信。”上接“独王(任)之国,劳而多祸;独国之君,卑而不威”言无“媒人”也就是贤德之人辅佐带来的咎害,下启“未之见而亲焉,可以往矣;久而不忘焉,可以来矣。”言如何任贤用能也就是如何选拔人才。

这里管仲大人再次给我们见识了什么是真正的严密逻辑。前句堪比《诗经》之比兴,中句是敷陈事实,最后是汇总。层层深入递进,滴水不漏。

本号常常说,要想拥有严密的思维,学西方哲学那些表面的文字严密一不小心会使你学成拘泥于教条的形式主义,学先秦诸子之逻辑那是学的用神之严密,表面语句看似不连贯,实则是哪一句都不可替代。这就是神龙见首不见尾之意味无穷空灵文化!

回到经典

老聃说: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大家都知道,无论古今中外,男女双方在婚姻缔约过程中,如果没有合适的中间人介绍,男女双方就自行媾合或私奔,不仅不符合一般社会公序良俗,被视为另类丑行被众人诟病,重要的是这样的婚姻没有任何保证,不经过明媒正娶就私自跑到男方家的女子其利益不仅很难得到保障,也很难取得夫家尊重信任。始乱终弃通常是她们的可悲结局。

文句大意

明君治理天下,一定会启用贤德之臣,而后天下可治;未婚女孩子嫁人,必须通过合适的媒人,而后婚姻可成。若是治理天下不启用贤德之人,政令则难以上传下达。人君的政令不能被百姓了解,百姓就不会亲近;未婚女子欲得到满意归宿不通过媒人,不仅会失去他人尊重和信誉,还会招来丑恶的名声。这就是"自媒之女,丑而不信。"的大体意思。

至于如何“选媒人”——选贤任能,请诸位读者君自动回放“平原之隰.......不行其野,不违其马”学习内容并脑补管仲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贞观之治太宗善用魏征,房玄龄,杜如晦等贤臣故事以及管仲大人在下句的进一步阐释——

“未之见而亲焉,可以往矣;久而不忘焉,可以来矣。

这是管仲大人在给我们传授如何审慎“观势、辨势、用势”选“媒人”——也就是可栖之木了。

为了更好理解这句,请各位读者君自动回放本号第八次学习内容——乌鸟(集)之狡,虽善不亲。不重之结,虽固必解;道之用也,贵其重也。

“未之见而亲,可以往矣”

因喜欢而相聚,因了解而分手。

值得一提的是这里并不否定“一见钟情”而结为莫逆之交的友谊。但因其概率太低,所以常被忽略不计。

文句大意

还没有见面就有了亲近之心,多因道听途说或仰慕他人名声地位。这是建立在不了解基础之上的好感亲近。这种好感亲近多数会因为了解而最终分道扬镳。此为“未之见而亲,可以往矣”的道理。

“久而不忘焉可以来矣。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与人交往过程中,若是一个人一件事能让你或者你能令对方长久铭记于心。这样的人就可以互相作为合作伙伴了。

因为古人做事和人际交往讲究善始善终,所以对于选择服务对象就有了有很高的要求。总的来说,这里的“未之见而亲焉,久而不忘焉”是对“道之用也,贵其重也。”的再次回应。

文句大意

人或人主行事令人久而不忘,多因善美人之怀,人们感怀其德。所以会纷纷来投靠。这就是“久而不忘焉可以来矣。要说的道理。

良禽择木而栖。有志于服务天下的贤德之人选对了君主,开明君主能任贤用能,下面就是分工合作了。

在《形势篇》最后,管仲大人分别对辅佐之人和人君两大“势力”指出了各自的职责所在。但此责有先后有大小有主次。一国之兴衰离不开人君和大臣的紧密配合。这两者该如何通力合作完成各自大业呢?

读过《论语·尧曰》就会发现,管仲这一对君臣同时问责思想和孔门为政思想不谋而合。《尧曰》篇也是在最后分别对人君和从政者提出了要求,而且对君臣双方的要求更细致具体。开篇就是“一把手问责”然后就是对从政者提出的方方面面细则要求。简单说两者同属于儒家“君君臣臣”责权分明体系。一起看——

“日月不明,天不易也;山高而不见,地不易也。言而不可复者,君不言也;行而不可再者,君不行也。凡言而不可复,行而不可再者,有国者之大禁也。

“日月不明,天不易也;山高而不见,地不易也。

文句大意

日月昭昭在上,是用来照亮万物的。但若是天空中云气湿气一多,日月之光就不那么明亮了。人君,就如同日月一样;大臣中奸邪之辈多了,就会结党营私,蒙蔽君主,君主便不能明察国家事务,百姓下情上达之路就会被阻塞。这就是"日月不明,天不易也。"的道理。

山,在天下万物之势中属于最高的,本可一览众物,俯视天下,但是若地面险恶崎岖。地面情形如何,山虽高也就无法看清了。人君之势如山之高,本可明察群臣百姓,但左右近臣若是结党营私,蒙蔽君主,君主也就无法看透臣下所作所为了。这就是"山高而不见,地不易也。"说的道理。

“言而不可复者,君不言也;行而不可再者,君不行也。凡言而不可复,行而不可再者,有国者之大禁也。

要注意的是此处“言”不是我们一般的家常闲话和唠嗑,而是谏言。

《牧民》:毋蔽汝恶,毋异汝度,贤者将不汝助。言室满室,言堂满堂,是谓圣王。

《形势篇》:道之用也,贵其重也。

上失其位,则下逾其节。上下不合,令乃不行。

因为这一小节是《形势篇》结尾。要想知道管仲大人在“临别赠言”中到底说了什么,我们不妨对比前面提到的《论语·尧曰》:

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舜亦以命禹。曰:“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于皇皇后帝: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简在帝心。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周有大赉,善人是富。“虽有周亲,不如仁人。百姓有过,在予一人。

通过对比我们就会发现相同点:两处都是在问责“君主”也就是“一把手。”这种“一把手问责制”贯彻了中国政治思想几千年。至今仍在实施。

这种思想在《牧民篇》体现的更是淋漓尽致:御民之辔,在上之所贵;道民之门,在上之所先;召民之路,在上之所好恶。故君求之则臣得之,君嗜之则臣食之,君好之则臣服之,君恶之则臣匿之。毋蔽汝恶,毋异汝度,贤者将不汝助。言室满室,言堂满堂,是谓圣王。城郭沟渠不足以固守,兵甲强力不足以应敌,博地多财不足以有众,唯有道者能备患于未形也,故祸不萌。天下不患无臣,患无君以使之。

通过以经解经搞清了大意,管仲大人的临别赠言大体意思也就出来了——

文句大意

大臣有对朝政的谏议不敢再说,是因为人主不喜欢听,臣子惧祸故不敢再言;有利于天下百姓苍生之善行不能再度实施,是在位之君不想再做。这就成了独任之国。不听群臣之谏言,臣子也就无法为国家效力,成了摆设。臣失其事,君失其道,上下皆失其职,难以长久有其国。这是一个明君不愿看到的结局,也必然会禁止此类事发生。所以说言而不可复者,君不言也;行而不可再者,君不行也。凡言而不可复,行而不可再者,有国者之大禁也。

《中庸》: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

《诗》:"维天之命,于穆不已。"盖曰,天之所以为天也。于乎不显。

“文王之德之纯。”盖曰,文王之所以为文也。纯亦不已。

《形势篇》到此结束!

参考译文

明君处理国内事务不独断专行,集思广益,善于纳谏,依靠群体智慧;昏君则反其道而行之。昏君生性猜疑,事必亲为,搞得自己很劳累最终还是不能避免祸患。这就是"独王(任)之国,劳而多祸。"要说的道理。

明君处理国际政物,能柔远人,怀诸侯,使得邻国亲近他,远邦信任他并纷纷与之结盟。有国际麻烦或逢灾年邻国会替他分忧,施于援救。昏君反其道而行之,恃强凌弱,邻国有难或遇灾年,不仅不悲悯苍生施救反而乘机掠夺其土地和人口。从而失去邻国信任和埋下怨恨,再加又无智慧与远邦结盟。导致在国际上被孤立而无援。于是一旦自己国家遇到麻烦,即使卑躬屈膝四处用“宝币”纳贡也并无友邦替他分优解难白白遭到他国羞辱。这就是"独国之君,卑而不威。"要说的道理。

明君治理天下,一定会启用贤德之臣,而后天下可治;未婚女孩子嫁人,必须通过合适的媒人,而后婚姻可成。若是治理天下不启用贤德之人,政令则难以上传下达。人君的政令不能被百姓了解,百姓就不会亲近;未婚女子欲得到满意归宿不通过媒人,不仅会失去他人尊重和信誉还会招来丑恶名声。这就是"自媒之女,丑而不信。"的大体意思。

还没有见面就有了亲近之心,多因道听途说或仰慕他人名声地位。这是建立在不了解基础之上的好感亲近。这种好感亲近多数会因为了解而最终分道扬镳。此为“未之见而亲,可以往矣”的道理。人或人主行事令人久而不忘,多因善美人之怀,人们感怀其德。所以会纷纷来投靠。这就是“久而不忘焉可以来矣。”要说的道理。

日月昭昭在上,是用来照亮万物的。但若是天空中云气湿气一多,日月之光就不那么明亮了。人君,就如同日月一样;大臣中奸邪之辈多了,就会结党营私,蒙蔽君主,君主便不能明察国家事务,百姓下情上达之路就会被阻塞。这就是"日月不明,天不易也。"的道理。山,在天下万物之势中属于最高的,本可一览众物,俯视天下,但是若地面险恶崎岖。地面情形如何,山虽高也就无法看清了。人君之势如山之高,本可明察群臣百姓,但左右近臣若是结党营私,蒙蔽君主,君主也就无法看透臣下所作所为了。这就是"山高而不见,地不易也。"说的道理。

大臣有对朝政的谏议不敢再说,是因为人主不喜欢听,臣子惧祸故不敢再言;有利于天下百姓苍生之善行不能再度实施,是在位之君不想再做。这就成了独任之国。不听群臣之谏言,臣子也就无法为国家效力,成了摆设。臣失其事,君失其道,上下皆失其职,难以长久有其国。这是一个明君不愿看到的结局,也必然会禁止此类事发生。这就是“言而不可复者,君不言也;行而不可再者,君不行也。凡言而不可复,行而不可再者,为有国者之大禁也。”要说的道理。——本译文有婴孩亲自捉刀

 ——《管子·形势篇》第九次学习结束!

初稿:2014-04-15 15:57     

再次修订:2019-08-18 10:40

计6445字


不媚俗  不苟合  先秦诸子学习  尽在雅兰在世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