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话说“无常”

 野有雅兰 2019-11-09

在《西游记》中,在各种神魔小说中,”无常“在《聊斋》中出现次数最多。我们常看到“无常”,有时是一位,有时是两位,叫黑白无常。既然“无常”如此频繁地出入于我们的文学作品中,也许能透过这两位“无常”,一窥“道”之信息。

首先我们应该知道,“无常”是代表容易变化的现象,不是“鬼”。其实,“鬼”也非鬼,在中国的正统道家中,所谓鬼,是指人的精魂。列子说;“精神者,天之分;骨骸者,地之分。属天清而散,属地浊而聚。精神离形,各归其真,故谓之为鬼。鬼,归也,归其真宅。”可见,我们的古代哲人所说的鬼,是指人的自然生命在一段时间内结束后,其精神生命,也就是佛道儒苦苦追寻的'真我,"  在回“老家”路上所呈现出的另一种生命存在形式。

曾经为中国奠定下农业治国根基的古代圣人大禹曾说过,“生者寄也,死者归也”。可见,在我们中国正统的上古文化中,我们的古人一点也不迷信。把这个生死现象看的很自然。活着是暂时的住旅馆,也就是杨朱所说的逆旅。死了才是真正的回家,即古人说的“归”。

至于在小说戏剧电影等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黑白无常'两位,其实是中国道家文化更深入的演绎。因为”无常“代表了生命随时生死这个自然现象,所以黑无常,白无常,是在暗示人们,无论在白天,还是黑夜,人的这个生命随时会结束,当然新的生命也会随时来临。既然这个个体生命的生死如此平常自然,为什么黑白无常在文学中又被塑造的如此恐怖可怕呢?那是因为大多世人由于没有像古代哲人,圣人那样勘破生死,视名利如土块,而是贪生怕死舍不得名利之故。所以有的影视作品中黑白无常的帽子上还会写着”一见生财'"天下太平'..更是警示世人,如果一生营营碌碌只为名利,只不过是活着的'无常',是毫无意义的。天下太平则是说,如果世人不为名利,不在乎生死,将会是天下太平,那么黄帝所说的华胥梦也就为之不远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