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牟宗三:《庄子.齐物论》讲演录第一讲(4)

 有而无限 2019-11-09

当我们说庄子所言“自然”、“天籁”是一个意义,你必须马上知道这个词语的使用,说它是意义那是对着它不是一个本体而发的。而这个意义是通过高度的修养而达至的精神境界。所以,它不是一个限定概念,不是指限定意义的概念讲的。那么,这样意义的“自然”、“天籁”庄子怎样来表达的呢?下面说一大套,你们看下文:

子游曰:敢问其方。子綦曰: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是唯无作,作则万窍怒呺。而独不闻之翏翏乎。山林之畏佳,大木百围之窍穴,似鼻、似口、似耳、似枅、似圈、似臼、似洼者、似污者。激者、謞者、叱者、吸者、叫者、譹者、宎者、咬者。前者唱于,而随者唱喁。泠风则小和,飘风则大和。厉风济,则众窍为虚。而独不见之调调之刁刁乎。子游曰:地籁则众窍是已,人籁则比竹是已。敢问天籁。子綦曰:夫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

“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是唯无作,作则万窍怒呺。”这是描述语句。“万窍怒呺”就是众窍发出来的呼呼的声音,大风刮起来就有声音。这是地籁。“大木百围之窍穴,似鼻、似口、似耳、似枅、似圈、似臼、似洼者、似污者。”这是种种形态的窍穴。“激者、謞者、叱者、吸者、叫者、譹者、宎者、咬者。”这是种种声音。“前者唱于,而随者唱喁。泠风则小和,飘风则大和。”这是形容风摇荡的状态。读文学的人读《庄子》当文章读,这文章很美。我们读《庄子》不当文章读,而作哲学看。

子游听他的老师说了这一大套,他明白了,所谓地籁就是众窍所发的那些声音,人籁就是比竹。但是,甚么是天籁呢?故曰:“敢问天籁。”讲“人籁”、“地籁”可以描写一大堆,但讲到“天籁”呢?没有办法描写了。你看子綦怎么表示“天籁”。“夫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这句子显出“天籁”的意义。

子綦用一个疑问句显示出“天籁”的意义,这是了解这句话的方向,这个大方向不能错。在这个大方向的指导下,再对这个句子加一个恰当的训解、解释。因为“天籁”不是一个东西,不能直说。他用一个疑问句来暗示,用这种暗示的语言来表达“天籁”的意义。这种语言不是科学语言。逻辑实证论说有两种语言,一种是科学的语言,一种是情感的语言。但庄子的这种语言既不是科学的语言,也不是情感的语言。逻辑实证论对这种语言没有了解。

这种暗示语言是指点语言,这种语言是要承认的。所以,逻辑实证论不承认这种语言,那是不行的。我们现在借用这些概念了解老古典,这对于古典的原意并没有歪曲,只是借用这些概念把古典的原意更明确地表达出来。所以,我们用现代词语一定要弄明白,要清楚、确定。不能影响古典的原意,不能瞎比附。

我们要了解“天籁”不能离开“地籁”,要就着“地籁”而达到“天籁”。它不能离开具体的东西而指点。我们了解佛教所说的“空”也不能离开具体的东西,“空”是甚么东西的意义呢?“空”是一个意义,它是就缘起法,就缘生而说的。一切东西都是因缘生起,就着因缘生起而说它没有自性,没有自性就是“空”。我们不能离开缘生法而了解“空”,“空”不能离开缘生法而了解。“空”是缘生法的意义。上帝也不是离开这个世界的高高在上的上帝。

那么,庄子所说的“自然”、“天籁”也不能离开“地籁”来了解,但是,它又不是“地籁”本身。“地籁”是可指陈的东西,“天籁”是不可指陈的,但这个不可指陈的“天籁”不能离开“地籁”而了解。这就是所谓玄。所以,了解这个东西需要玄智。这是道家的智慧。

那么,了解“天籁”怎么样离不开“地籁”呢?“夫吹万物不同。”这是“地籁”,就是众窍的各色各样的声音。谁使这万种不同的声音如此呢?从这个疑问暗示“天籁”。假定一个信教的人说上帝使它如此,那就坏了,道家的这个“自然”就不能说了。站在庄子的立场,这个“吹万不同”没有一个东西使它如此呀。他不在这上面追问一first cause来创造它。追问一个人格神来创造它,这是最笨的方式。道家不在这个地方讲“道”。

最后一句疑问句:“怒者其谁邪?”“怒”是怒发的意思。“吹万不同”是谁怒发的呢?你说是风吗?那么,谁使风出现呢?如此追问,问不出结果来嘛。这就像六祖慧能看到两个如尚的争论一样,一个说风动,-个说幡动。究竟是风动而后幡动,还是幡动而后有风呢?这就是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问题。六祖慧能说:也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是和尚心动。这就是见出六祖慧能的智慧。

“天籁”也可以从“和尚心动”这个地方来了解,心不动,“天籁”就出来了。心一动,也有风,也有幡,通通落在因果关系的串行中,没有说在哪个地方停止成一个first cause。所以,“怒者其谁邪?”这个疑问之后,下面不说了。这就是暗示。所以说,“夫吹万物不同,而使其自己也。”“使其自己”就是使其自己如此这般。“咸其自取”就是说,它自取如此,不是由一个东西创造它如此。“使其自己也”有作“使其自已”,我读作“使其自己”。

“怒者其谁邪?”这个疑问句暗示:没有一个东西使它如此,任何一个东西都是自己如此。这个自己如此就是“天籁”。这个“天籁”不是就从“地籁”的自己如此显示出来了吗?“地籁”是众窍,是具体的东西,而“自己如此”是一个意义。你能这样了解,把一切东西都平看了。一切东西都放平了,这就是“道”。假如你就着“地籁”众窍而喜欢这一个,讨厌那一个,这就是不见道。天地万物摆在这里,你为甚么喜欢这一个,不喜欢那一个呢?这就是你的心有所蔽。现实生活都是如此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