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庄子》优游自得的哲理

 红谷斋主人 2016-05-04

《内篇·第二·齐物论》一


           庄子“三籁”


引言:庄子“齐物”的意思,就是世间所有的东西,都遵循着一个原则,适用一个道理。世间有什么?无非是“三籁”,“人籁”、“地籁”和“天籁”。声音有三种,世间的事物也可以从这三方面来考察。世间发出的一切真实的,自然的声响都归属于“地籁”。“人籁”指人演奏各种乐器的声音,扩大一点说,说话唱歌,怒吼叫骂,嚎哭嬉笑,叹息沉吟,细语传情,粗声大嗓,怪声怪调等等都可以归于“人籁”。“天籁”是什么?“天籁”就是宇宙的声音,既不能制造,也不能模仿,更不能消除。

你是你,又不是你。形是一个,精神是一个。形的(物质的)人,又可以分为自主的和自然的。饿得咕咕叫,就是自然的,看见美女就动了欲念,也属于自然,但是一心一意的升官发财,就是自主的行为。因此人以及一切事物,总是处在矛盾之中的。“物我两忘”是一种境界,只有“物我两忘”才能不为“物累”。

 

 

南郭子綦(南郭子綦,庄子寓托的隐士。一说:“楚昭王之庶弟,楚庄王之司馬,字子綦。”[1]因住城郭南端,而得名。“古人淳质,多以居处为号,居于南郭,故号南郭。”[2]隐机而坐,(依靠几案而坐。)仰天而嘘,(仰天而叹息)答焉似丧其耦。荅tà焉,离形去智的样子。耦,匹配。丧其耦。形神分离,“身心俱遣,物我兼忘,故若喪其匹耦也。”[3]一种解释“耦”,即“寓,寄也,神寄于身,故谓身为寓。”[4]颜成子游立侍乎前,(颜成子,姓顏,名偃,字子游。站在南郭子綦身边,伺候他。)曰:“何居乎?形固可使如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颜成子问:南郭子綦先生为什么坐在家里,身形如干枯树木的枝子,心就像燃烧过的死灰呢?你怎么就“物我两忘”了呢?)今之隐机者,非昔之隐机者也?”(眼下靠在几案边的南郭子綦,不是以前靠在几案边的南郭子綦了?)子綦曰:“偃,不亦善乎,而问之也!(你善意的问我)今者吾丧我,汝知之乎?(我把我自己丢失掉了,你知道吗?如果“吾”,可以理解为形体的我,那么“我”就是形神兼备的我。)女闻人籁而未闻地籁,女闻地籁而未闻天籁夫!”(你听说过人籁,没有听说过地籁;听说过地籁,没有听说过天籁啊!“籁”一种乐器,“箫也,长一尺二寸,十六管,象凤翅,舜作也。”[5]在此“籁”指一切音响,庄子认为世间有三种音响,人籁,地籁和天籁。)子游曰:“敢问其方。”(怎样识别它们呢?)子綦曰:“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是唯无作,作则万窍怒号。而独不闻之翏翏乎?(大块,就是大地。“解者或以为无,或以为元气,或以为混成,或以为天,谬也。”[6]地籁怎么来的?大风引起的。大地之风,不发作也罢,一旦发作起来,世间数不清的窍孔,都怒号起来。难道你单单没有听见?山林之畏佳,大木百围之窍穴,似鼻,似口,似耳,似枅,似圈,似臼,似洼者,似污者;山陵上,各种有棱有角的地方,百围的大树上,无数的窍孔,像鼻子的,像嘴巴的,像耳朵的,像圆柱上插入横木的,像圈围的栅栏的,像舂米的臼窝的,像深池的,像浅池的孔窍。)激者、謞者、叱者、吸者、叫者、譹者、宎者、咬者,前者唱于而随者唱遇(发出的声音,有的像湍急的流水声,有的像盛烈的斥责声,有的像大声的呵叱声,有的像细细的呼吸声,有的像放声叫喊,有的像惨烈的嚎哭,有的像风吹房子一角的声音,有的像狗咬的声音,有的像二重唱的声音。)。令风则小和,飘风则大和,(有的像小风徐徐的和声,有的像大风呼呼的交响,)厉风济则众窍为虚。而独不见之调调,之刀刀乎?”迅猛的风突然停止,所有的窍穴也就寂然无声了。你难道不曾看见风过处,万物随风摇曳的样子吗?)子游曰:“地籁则众窍是已,(地籁就是各种孔窍发出的声响。这是真实的,听得见的,感受得到的。)人籁则比竹是已,(人籁是人演奏乐器发出的声音。)敢问天籁。”子綦曰:“夫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已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 (“天籁的声响也是万般的不同,与地赖的声响,都是由风引起的不同,天籁的声响,都是自己发出来的,不是由谁来控制的。“地籁”与“人籁”没有什么本质上的不同,这两种籁与天籁不能等量齐观,因为“天籁”不是谁制造的。非“物我两忘”,不能感受“天籁”;非形如槁木,心如死灰,不能理解“天籁”。)

 

 



[1]清·郭庆藩《庄子集释》

[2]清·郭庆藩《庄子集释》

[3]清·郭庆藩《庄子集释》

[4]清·郭庆藩《庄子集释》

[5] 《庄子注疏》

[6]清·郭庆藩《庄子集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