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桓温堪称文韬武略,为何数次北伐尽都失败?浅析桓温北伐失败之因

 Yitwlvxjzzdcpw 2019-11-09

东晋十六国时期这段历史虽然是中国古代史上最黑暗的一面,但是这段历史比之三国时期也是同样很精彩。因为这时期也是名将辈出:有那“闻鸡起舞”、“中流击楫”的祖逖,也有那“东山再起”谢安,还有那“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刘裕刘寄奴。

但是有一个人在历史上和曹操一样褒贬不一,他就是桓温。他说出的那句“纵不能流芳千古,也要遗臭万年”可以看出他也是一个不安分的野心家。当然他虽然有野心可他也有很强的能力,他和志大才疏的庾氏兄弟不同,也和一心只想偏安江南的王导也不尽相同。桓温主掌东晋期间,也是东晋北伐最多的时候,他一灭成汉,三伐中原。可是剿灭成汉之后,桓温便开始走下坡路了,三次北伐除了第二次之外都没有什么大的作为。所以我们不得不疑问,这是为何呢?

桓温堪称文韬武略,为何数次北伐尽都失败?浅析桓温北伐失败之因

北方政权已经稳固,桓温已经难有作为

历史上桓温虽然三次北伐尽数失败,但是不要因此否定他的功绩。他其实也可以称得上是文韬武略,只不过桓温所处的年代堪称是十六国时期最不容易北伐的时期。东晋时期各路枭雄虽然接连北伐,但是真正有能力并且能够取得巨大成就的仅仅有以下四人:

1.祖逖.仅仅数千人孤军奋战,不靠朝廷的支援便收复了黄河以南的大片土地。

2.桓温.第二次北伐收复了古都洛阳,击溃流民统帅姚襄。

3.谢玄.淝水之战后北府军在谢玄的领导下一度将战线延伸到邺城一带。

4.刘裕.自朱元璋以前的北伐成就最高者,创造了“却月阵”,同时也创造了“七分天下而有其四”的刘宋王朝。

桓温堪称文韬武略,为何数次北伐尽都失败?浅析桓温北伐失败之因

虽然他们都力主北伐,可是四人所面对的形势却截然不同。首先是祖逖,祖逖北伐之时是北伐形势最好的时候,他过江之时士兵很少,但是当时他有巨大的优势:

1.当时西晋灭亡不久,百姓至少对当时的晋朝还有留恋,有利于收服人心。

2.当时河南之地没有强敌,都是一个个坞堡主盘踞在那块地盘之上,势力大小各不相同,有助于祖逖各个击破。

3.当时石勒在攻略河北和前赵打的不亦乐乎,根本管不了祖逖,给了他发展空间。

祖逖就在这种情况下收复了大片土地,无奈最后庙堂之争让祖逖北伐不得不终止。所以四人之中以祖逖的北伐最是可惜,而谢玄在淝水之战后和祖逖一样,前秦一朝败北瞬间分崩离析,河南之地没有什么大势力,谢玄趁着这大好时机收复了大片领土并趁机向黄河以北推进,一度打到了河北的邺城。

到了刘裕时期,刘裕统一了南方各部开始锐意北伐,而北方政权当时除了北魏之外都在走下坡路,并且各大势力也是相互攻伐,南燕甚至都已经到了崩溃边缘。

桓温堪称文韬武略,为何数次北伐尽都失败?浅析桓温北伐失败之因

上述三人北伐之时所面对的北方政权可以说都是分崩离析的,所以这就给他们北伐创造了便利,但是桓温北伐之时所面对的形势要严峻的多:

1.当时北方沦陷已经四十年了,对晋朝其实已经没有很大的归属感了。

2.面对的两个政权都不好惹,一个是冉冉上升的前秦,另外一个则是尽占北方大半国土的前燕。

一个有完整体系完整秩序的政权对当时的桓温来说是极其不利的,因为他们能够很快的做出应对方案,而且前燕慕容恪堪称是军政一流的双向人才。所以桓温第一次北伐尽量避开他,转向刚刚建立的前秦,前秦符健也是一只狡猾的老狐狸,前秦虽然建立不久可也是蒸蒸日上,而且手下也是人才济济,所以这就是桓温北伐的第一个原因。

桓温所处时期,名将辈出

桓温北伐之败第二大因素,桓温所处年代堪称是名将辈出的时候,不知道是不是有意不让桓温建功立业,这一时期堪称是群星璀璨,十六国时期鼎鼎大名的那些明君良相桓温几乎都和他们交过手,

桓温堪称文韬武略,为何数次北伐尽都失败?浅析桓温北伐失败之因

前燕:被许多人冠名为“十六国第一名将”的慕容恪以及后来在枋头之战中打败桓温的慕容垂兄弟。有这两兄弟在就注定了桓温对前燕难有作为:一个带领前燕走向强盛,另一个建立后燕,延续了政权。

前秦:首先是第一次北伐之时的前秦君主符健,他虽然可能比不上桓温,但是能打下前秦的根基证明其也非泛泛之辈。接着是第三次北伐之时的符坚和王猛的前秦最佳组合,也正是他们打造了淝水之战时的那个强大的前秦。

流民统帅:姚襄,在十六国时期在各大政权之间摇摆不定却总能全身而退,堪称狡诈如狐,也是后秦创建人姚苌的哥哥。

从上述的阵容可以看出桓温北伐的时候他的对手的阵容有多么的庞大。上述任何一个人在十六国时期堪称是个中翘楚,碰上任何一个人其实都够桓温受的了,而他们都恰巧不巧的和桓温处于同一时代,这造就了桓温的悲剧也注定了其在灭成汉之后不能建立更加大的功勋。

桓温堪称文韬武略,为何数次北伐尽都失败?浅析桓温北伐失败之因

朝堂之败,举世皆敌

不知道各位其实注意到没有,桓温北伐之时总是会面临两个问题:

1.兵力不足:其数次北伐的兵力最多时不过就五万多人,还要分一部分出去作为偏师侧击敌人,主力部队也就四万多人左右(灭成汉仅仅一万)。

2.军粮不济:第一次和第三次北伐其实都是因为军粮不济而不得不撤兵,两次北伐都要打到对方的首都附近了,却总是因为后勤补给不得不退兵,这就给了对手可乘之机。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其实是多方面的,一个是地利上的原因,桓温两次北伐走的是水路。当时水利工程还没有很发达,河道狭窄,河流喘急。在地利方面桓温根本不占一点优势,外加上桓温本身就是客场作战,一旦北伐失败这些物资都会尽数归于北方政权,这是桓温本人不愿意看到的,所以桓温每次北伐之时也是采取的精兵政策,也是为了尽量减少损失。

桓温堪称文韬武略,为何数次北伐尽都失败?浅析桓温北伐失败之因

另外一个原因也是很关键的,桓温北伐时期堪称是东晋朝堂斗争最激烈的时候,东晋门阀世家的政治注定了其只能偏安却不能建功立业。这其实也有优点也有缺点:

优点是一旦北方的外部力量对他们的利益造成威胁之时,他们会为了保护自身的利益团结一致,比如淝水之战时,在谢安的领导下各大世家都携手抗击前秦;但是缺点也很明显,因为这种政治生态就导致他们不会允许内部有一个超级大的庞然大物威胁到他们的存在,因而他们不允许桓温再建功立业,所以当冉闵向东晋求援之时他们为了制衡桓温不允许桓温出兵,在北伐之事上经常给桓温使绊子。

很多人说冉闵危亡之时东晋不肯救援这其实是对的。至少桓温其实已经看到了这绝佳的战机了,所以他再三请求出兵北伐,但是一方面他剿灭成汉之后声望日渐高涨,因此朝廷派殷浩来制约他;另一方面冉闵的国号是“魏”,司马家本身就是篡的曹家的“魏”,这不是成心给人添堵吗?也因此桓温出兵的请求被驳回了。

就这样冉闵最后只能在北方孤军奋战,最终身死慕容氏。而当时桓温还有殷浩制约着,一旦他有所异动,朝廷的大军便会从背后攻击桓温,桓温就会腹背受敌,因此对于这种情况桓温除了叹息之外便只能按兵不动,毕竟他还是晋臣。

而且经过了“王敦之乱”、“苏峻之乱”后,门阀世家对荆州的一举一动方面可谓分外敏感,一方面他们手握重兵随时可能割据自立;另一方面荆州地处长江上游,一旦手握重兵的强藩顺流而下,那么他们就是任人宰割的羔羊,将毫无抵抗之力。

而中央政权为了削弱荆州的力量可谓花招百出,比如将荆州一部分割出去另立江州、湘州。

这个举动一方面可以达到削弱荆州的实力以便于他们更好的控制地方:另一方面也为扬州创造了一个缓冲地带,至少有江州在前面挡着,可以为他们争取时间。

桓温堪称文韬武略,为何数次北伐尽都失败?浅析桓温北伐失败之因

桓温北伐时期一方面他要防着蹂躏北方的异族,但是另外一方面他却也不得不留下一部分人马时时刻刻防守着门阀世家在他背后对他捅刀子。所以这就造就了之前讲的两个原因:

1.粮食的运输只能靠自己来解决,并不能寄希望于后方的门阀世家,但是水路不通造就了一旦军粮不足只能后撤。

2.不能把荆州之兵尽数拉出去北伐,荆州地大物博,所以驻扎在荆州的可用之兵起码在十万朝上,但是这十万多人起码得拨出一半人驻扎在荆州本土按兵不动,桓温防着的就是扬州的东晋朝廷。

第三次北伐之时郗超劝他等物资粮草都筹备完毕之后再行北伐之时他毫不犹豫的拒绝了:一方面他当时年龄已经很大了,他已经耗不起了;另一方面他也不放心远在扬州的世族们,一旦日子久了必然生变。

这就注定了桓温的北伐其实还没开始就已经输了,庙堂之败已经注定了他再难有所作为。他的对手是团结一心,而他不但要时时刻刻防着前面的敌人也要防着背后的敌人,这个背后的敌人就是远在南方的东晋政权。可以说桓温三次北伐都是孤军奋战,除了自身所占据的荆州之外,周遭全都是敌人,只不过一个是明面上的敌人,另一个则是背地里的。

桓温堪称文韬武略,为何数次北伐尽都失败?浅析桓温北伐失败之因

笔者的看法

笔者看来桓温北伐之败最主要的还是东晋朝堂对他的制约:

他的军事才华可能不如他同时期的慕容兄弟,但是慕容兄弟真的想要轻易击败他绝非一件简单的事。枋头之战和慕容垂的对决就可以看出,面对桓温这支狡猾的老狐狸就是大名鼎鼎的慕容垂也不得不小心谨慎,否则惨败的就是他了。

名将之间的对决往往都是见招拆招,他们并非说直接就互相厮杀,而是先战略相持,然后见招拆招,看谁先露出破绽然后一击即中一战打垮他。

他所面对的形势也的确比刘裕等人所要复杂的多,第一次北伐之时如果东晋政权能够全力支持他,或许就不会有后来的淝水之战了。

桓温虽然有野心但是他也是属于那种渴望建功立业之人,东晋对他的再三掣肘也渐渐的令他对这个朝廷失望了,所以这就造就了后来的桓温欲取而代之司马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