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降低化学性静脉炎发生率的正确打开方式

 紫燕玥玥 2019-11-10

在静脉给药的治疗过程中,化学性静脉炎仿佛是一道绕不去的坎。据报道,化学性静脉炎的发生率高达80%~90%[1-2]。这其中,有一些是来自护理操作的原因,另一些则属于药物的不良反应或是患者自身情况所引起。那么,作为护士小姐姐,该如何帮助患者降低化学性静脉炎的发生率呢?

严格掌握输注液体的pH值,渗透压

人体可耐受的输液pH范围在4~9范围之间。当pH超出该范围,则会导致静脉疼痛和静脉炎的发生,例如,当静脉滴注pH小于4.5的溶液时,静脉炎发生率高达100%。因此,将药液的pH控制在6.0~7.4,则可降低静脉炎和静脉疼痛的发生[3]

渗透压作为一个独立于输液总量和输液速度,是导致静脉炎的重要因素。输入如甘露醇等高渗溶液时,血管内皮细胞因血浆渗透压升高而脱水、萎缩坏死,血管内膜受损,同时释放前列腺素E1、E2和组织胺,血管壁发生炎症改变,进而使静脉血管收缩、变硬[3]

一项研究实验[4]表明,若能延长给药时间,则相应可耐受的渗透压就会下降。另外,当等量溶液以相同渗透压5或10ml/kg/h的速率滴注时,可造成静脉炎。但当以15ml/kg/h的速率滴注时则几乎未造成静脉炎。

警惕抗生素内的抗炎因子

充分溶解药液减少液体中存在微粒

抗炎因子是引起静脉炎的重要因素,白细胞的黏附是引起炎症的先决条件。高浓度的抗生素可使内皮细胞细胞间黏附因子(ICAM-1)的表达增加[5]。不同抗生素导致输入性静脉炎发生率不同,其发生机制是ICAM-1被抗生素剂量依赖式激活,高浓度的抗生素通过过度表达ICAM-1而引起内皮细胞炎症反应。

静脉输液输入的不溶性微粒主要包括药物结晶和非药物微粒。输液中微粒含量的多少,与静脉炎的发生有关,约占70%。不溶性微粒随血液循环的过程中,刺激血管内壁.使血管壁正常状态发生改变,血管内膜受损,引起血小板的聚集、黏附而诱发静脉炎。

遵循药物的配伍禁忌

合理安排给药顺序

临床上,当合并使用数种注射液时,若产生药物配伍禁忌,则会降低疗效,或者增加毒性,并且附带一些异常反应,对患者的治疗产生影响,使患者无法有效的进行治疗,甚至加重患者的病情[6]。常见的有:水溶性维生素注+kcl、速尿+多巴胺+葡萄糖注射液、地塞米松+VitB6 、多烯磷脂酰胆碱+kcl 、VitC+Vitk1、胰岛素+VitC、头孢曲松+葡萄糖酸钙、Vitk1+kcl 、氨茶碱注+氨溴索注+α糜蛋白酶、VitC+肌苷、葡萄糖酸钙注+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奥美拉唑+VitC、奥美拉唑+5%GS等等。

正确选择穿刺位置

减少同一位置的频繁穿刺

有研究表明,静脉管径越小,其血流速度越慢,药物与血管壁接触时间延长,对血管壁的刺激越大,发生静脉炎的可能性越大。所以静脉输液时尽量选择弹性好、管径相对较粗、回流通畅、易于穿刺的血管,避免选用硬化、受损、感染的血管,注意避开静脉瓣及关节部位。首选上肢浅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前臂正中静脉。除上腔静脉压迫综合征须下肢静脉穿刺给药以外,还应尽量避免下肢静脉输液,国外多项研究也证实,下肢静脉炎发生率更高,这与下肢静脉的静脉瓣多、血流回流慢等因素相关[7]

另外,2016版《静脉输液治疗实践指南》还指出:每名临床工作者用短导管进行外周静脉穿刺时,穿刺次数不超过2次,限制总次数不得超过4次[8]

充分评估治疗用药方案

合理选择静脉输液工具

现在是一个钢针零容忍时代,早在2011美国CDC指南就规定[9]:避免使用钢针输液和给药,防止液体外渗引起组织坏死。2016年INS指南[8]也规定:头皮钢针只可用于单剂量给药,不可留置。除此之外,外周静脉留置针宜用于短期静脉输液治疗,不宜用于腐蚀性药物等持续性静脉输注。而针对抗肿瘤药物、持续腐蚀性药物或已知刺激性药物、胃肠外营养、各种抗生素,以及许多pH值小于5或者大于9的液体或药物,渗透压超过900mOsm/L的液体或药物需要通过中心血管通路装置输注。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

导管相关并发症的内容,

欢迎收看由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

血管外科、日间手术中心的

亓明副主任讲解的

血管保护,以始为终”微课

- 辽宁省医学会血管外科分会委员

- 中国微循环协会血栓防治专家委员会常委

- 周围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中青年委员

- 中国医师协会腔内血管学下肢动脉学组委员

- 中国医促会血管外科分会委员及血栓与抗凝学组、颈动脉学组委员

-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血管医学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

- 国际血管联盟中国分部委员及血管炎性疾病专家委员会

- 血管相关并发症委员会委员

- 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血管外科专业委员会静脉学组委员

- 担任《中国普通外科杂志》中青年编委

- 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发表论文10余篇,SCI论文2篇,主编著作3部



参考文献:

[1]张超男,方爱军. 减轻去甲长春碱所致局部反应的给药方法[J]. 中华护理杂志,2001,36( 3) : 227. 

[2]张鸿雁,郭丽娟,高琳,等. 冰敷预防诺维本注射致静脉反应的观察[J]. 护理学杂志,1999,14( 2) : 107.

[3]徐波,陆宇晗.《肿瘤专科护理》,220页

[4]Kuwahara T , Asanami S , Kubo S . Experimental infusion phlebitis: Tolerance osmolality of peripheral venous endothelial cells[J]. Nutrition, 1998, 14(6):496-501.

[5]De Dim Garcia-Dies J,Santolaya Pen'in R,Paz Martinez Ortega M。Et aL Phlebitis duo to intravenous administmtion of macrolide antibiotics:a Comparative study of erythromycin vel_u8eledthromycin[J]_MedClin(Ba∞),2010,116(4):133—135.

[6]杨淼芳 . 社区医院常用中西药联用的配伍禁忌分析 [J]. 中国乡村医药,2017,24(14):56-57.

[7]徐波,耿翠芝.《肿瘤治疗血管通道安全指南》,126页

[8]2016版《静脉输液治疗实践指南》

[9]2011美国CDC《2011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的预防指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