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疲乏、气短,甚至血压不稳定,是上气不足,健脾益气升阳

 高山流水cjl 2019-11-10

一些刚刚步入中年的伏案工作者常常困扰于疲乏、气短,甚至血压不稳定,去医院反复检查通常又难有明确的结论,以致多有惶恐,本文或可排忧解难。

上气不足证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证候。《灵枢·口问》说:“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它是与中气不足、下气不足相对而言的气虚的一种表现。

辨证要点

必须具备以下几点,才能诊断为上气不足证。

1
气虚

疲乏是最主要的表现。多数病人诉说容易疲劳,不能坚持长时间的脑力或体力劳动,劳累后,头晕等症状加重。有些病人终日乏力,呵欠频频,总想躺下。有些病人气短,面色不华,舌淡胖,脉软弱无力。部分病例兼有脾胃虚弱而纳少、便溏。

2
清阳不升

头目上窍失养,见头晕、耳鸣、耳聋、眼花、视力减退等症。其中头晕最常见,多数表现为头脑不清醒,昏昏沉沉,反应慢,思维较迟钝,注意力不易集中,记忆力差。有的病人则感到周围物体在晃动,如坐舟车,甚者觉天旋地转,墙倒屋倾,闭目不敢动弹。部分病例兼肝阳上亢,头胀、头痛、脉弦,或兼痰浊上扰,而见苔腻、呕吐等。

3
与髓海不足证的鉴别

髓海不足者的某些症状与清阳不升相似,区别主要有以下三点:

①肾主骨生髓,故髓海不足之根源在于肾亏,见症以下元不足为主,如腰膝酸软、行走不便等;上气不足证没有这些症状。

②髓海为有形之质,其盈亏变化缓慢,当出现髓海不足症状时,多为持续性;而气属无形,变动不止,故上气不足之证临床表现时轻时重,或为阵发。

③有形之髓海不足难以骤填,故收效甚慢;无形之上气不足可以速补,故收效较快。

治则与方药

治疗原则是在调理脾胃的基础上益气升阳。方用益气聪明汤:

益气聪明汤初见于李东垣的学生罗谦甫所编《东垣先生试效方》,用以治疗“饮食不节,劳役形体,脾胃不足,得内障、耳鸣。或多年目昏暗,视物不能”之症。后世楼英、王肯堂、汪昂,以及中医研究院眼科韦文贵等,在他们的著作中皆论及此方,但适应证均限于耳目疾病。

将此方治上气不足之证,因方中参、芪、草补气,升、葛、蔓荆子升发清阳。益气药与升药同用是必须的,若只益气不升阳,则气无以上达;只升阳不益气,则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非但无气可升,有时反而造成上盛下虚之证。为防升发太过,反致下虚,故用芍药酸收、黄柏苦降以监制之。且芍药养肝,黄柏坚肾,共护下焦,以免下虚之弊。此方益气升阳,用药配伍得当,且有节制,是治上气不足之良方。

病案举例

万某,男,71岁。

初诊:有“高血压”多年,近年来疲乏无力,视物不清(左眼视网膜剥离),听力减退,阵发眩晕;发作时自觉周围环境在旋转,面色苍白,出冷汗。目前血压180/96毫米汞柱,脉弦滑,苔黄腻、舌胖。

证属清阳不升,挟痰上扰。治以益气升阳,佐以化痰浊。

蔓荆子,升麻,葛根,太子参,生黄芪,赤芍,白芍,黄柏,炙地龙,泽泻,麻仁,炙甘草,丹参,7剂。

二诊:服上方后眩晕消失,除视物模糊外,余症均减轻。血压154/84毫米汞柱,苔、脉同前。用原方加夏枯草,续服1月。

家属来说,自初诊以后眩晕未发过,诸症均明显减轻,唯视物仍不清,要求服原方。给初诊方加枸杞子,再服1月。4个月后随访,病情稳定,眩晕未发,已能去外地讲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