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起学《论语》15.9卫灵公篇——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文冠厚朴 2019-11-10

一起学《论语》15.9

卫灵公篇——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原文】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白话】
孔子说:“有志之士和求仁之人,不会为求活命而有害仁道,却能牺牲生命来成就仁道。”
 
【释词】
志士仁人:志士,有志之士、忠节之士。仁人,则成德之人也。
无:不要。
求生:苟且求活命。唐文治:“曰求、曰害,其本心失矣。”
仁:仁道。张栻:“夫仁者,人之所以生者也。苟亏其所以生者,则其生也亦何为哉?曾子所谓‘得正而毙’者,正此义也。”
 
【先贤精义】
《论语注疏》曰:此章言志善之士、仁爱之人,无求生而害仁
张栻曰:人莫不重于其生也,君子亦何以异于人哉?然以害仁则不敢以求生,以成仁则杀身而不避,盖其死有重于生故也
朱子曰:理当死而求生,则于其心有不安矣,是害其心之德也。当死而死,则心安而德全矣
郑汝谐曰:志士不以死生为惧,仁人则明死生之理。可以死,可以无死,惟曰不惧,或未免于徒死,荀息、子路是也。惟仁人之心,天理昭融,见之之明、处之之审,其死也必可成吾仁也,故以志士仁人兼言之
陈祥道曰:“生,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舍生而取义”,此“无求生以害仁”也;“死,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患有所不辟”,此“杀身以成仁”也。无求生以害仁,伯夷是也;杀身成仁,比干是也。非特仁人为然,志士亦能之,故孟子曰志士不忘在沟壑,子张曰见危致命。志士则利仁,仁人则安仁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其成功一也
蕅益大师曰:如此,方名志士仁人。今之志士仁人,宜以此自勘。
《论语集说》曰:士尚志,非仁无守也,非义无行也,夫是谓之志士。仁人,则成德之人也。仁者,心之德,求生以害仁,则身虽存而心之德亡矣。杀身以成仁,则身虽死,而心德之全、天理之正,浩然充塞乎天地之间。
唐文治曰:志士之杀身成仁,如不忘在沟壑,不避刀锯鼎镬(huò),夷、齐、龙、比是也。仁人之杀身成仁,如御灾捍患,鞠躬尽瘁,以死勤事而不惜,大禹、周公是也。志士之成仁,完千秋之名节;仁人之成仁,立百世之宏功。故此章不仅为舍生取义言也。
《朱子语类》曰:死生是大关节,功夫却不全在此,学者须是于日用之间,不问事之大小,皆欲即于义理之安,然后临死生之际,庶几不差。若平常应事义理合如此处都放过,到临大节未有不可夺也。
刘宗周曰:古今仗节义之士,其品亦有不同者,及其至则一也。方逊志先生临难晓门人廖镛曰:“汝读书几许,尚不识个是字?”
《四书解义》曰:此一章书是言仁为固有之良,不可以死生利害而变也。好生恶死,人之常情,然事有适遭其变者,贪生畏死,则失其本心之安。故有志之士与夫成德之人,当义理与躯命不可两全之际,断不肯偷生苟免,以害吾之仁。宁可致命遂志,以成吾之仁。国家欲得临大节而不可夺之人,必于淡泊宁静之中求之。
钱穆曰:生必有死,死非孔门论学所重。孔门论学所重在如何生,苟知如何生,自知如何死。杀身成仁,亦不惜死枉生,所重仍在如何生。孔子曰:“未知生,焉知死。”
 
【附录】
《论语补疏》曰:杀身成仁,皇邢两《疏》引比干、夷齐,固矣。乃杀身不必尽甘刀锯鼎镬也。舜勤众事而野死,冥勤其官而水死,为民御大灾、捍大患,所谓“仁”也。以死勤事,即是杀身成仁。苟自惜其身,则禹不胼胝不至于跳步,则水不平,民生不遂,田赋不能成,即是不能成仁。故有“杀身以成仁”者也,不爱其身以成仁,则能敬其事,故“修己以敬”,即能安人安天下也管子不死,而民到于今受其赐。则成仁不必杀身,死不死之观乎仁不仁,可互见矣。
 
【本章参考书目】
《论语注疏》《论语集注》《论语全解》《癸巳论语解》《论语点睛》《论语学案》《论语正义》《论语新解》《论语补疏》《论语大义》《论语集说》《论语集释》《论语意原》《朱子语类》《四书解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