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执行|本刊编辑部 中国人本来没有椅子。 唐宋之前,多是席地而坐。两千多年前,孔子开坛讲学,坐而论道,聚集弟子三千,大致都是铺着草席坐在地上。 《论语·乡党》篇中记载了孔子的容色行止,说他'食不语,寝不言',与此同时,他也'席不正,不坐',在就座前,一定要把席子摆端正。这倒并不是孔子'清高迂腐',也不是他故意装出一副为人师表的模样,而是他中和明亮的内心结合当时环境的自然体现。 '坐'这个字是会意字,上面两个'人',中间一个'土'。两人双膝跪地、臀部垫着脚后跟,相对而坐于地上,前面摆着一张案或一方席子,这大概便是'坐'的本意。《说文》上说:'坐,止也'——坐下来交谈,这在古人心中,原是指让身心得到休息。 椅这个字出现在椅子之前。《诗经》中就有'其桐其椅,其实离离'句,那高大的梧桐和椅树,正果实累累,形容一位君子宽厚仁慈的德盛之貌。'椅'在这里是一种植物,即梓树,还没有如今'椅子'的意思。 中国椅子的最早出现,大概从马扎开始,便是著名的'灵帝好胡床'的典故。'胡床'即马扎,名叫'胡床',是因为马扎从西域传入中国,所以有个'胡'字。而'床'的命名,《说文》中说'床'是'安身之几坐也''床之制略同几而卑于几',它是与几很像但又比几矮的一种可依凭坐卧的家具。 史书的记载是'灵帝好胡床,京都贵戚皆竞为之',汉灵帝喜欢马扎,所以京城贵族竞相模仿,形成一种风气。刚开始时,这种'胡床'多用于狩猎与郊游,大约唐宋时,又加上了靠背,变成'交床',亦即交椅——而用'椅'作这种坐具的名称,也正缘于它有靠背可以'倚靠'的缘故。 大致可说,唐宋前的中国人,坐着的时候就端正地坐着,几乎没有靠着的习惯,有一种伟岸雄略的气象,这也与当时阳光洒脱的文明气象相合。唐宋之后,带靠背高坐具开始逐渐流行,于是靠背椅、圈椅、交椅、官帽椅之类陆续出现,到了明代,就形成完备的高坐具家族。 坐卧越便利舒适,客观上越易使人心流于涣散与卑琐,但我们于这其中幽微复杂的文明走向还难以作出有效探讨。本期封面故事,我们谈谈中国人的椅子,对各种椅子分而述之,以或显幼稚的笔力,探寻其源流、故事与情怀。 历史上坐具和坐姿的改变,可见证文化外相变迁,也可看见文明性格。我国文明基于历史上的圣贤学说,因此便自然有包纳四夷、海纳百川的胸怀,也有着万变不离其宗的自信。因此,坐具与世相皆难免变迁,但所不变的,或许便是中国文明眼中的那种朴素之道和'上古天真',而这实际是一种人情的温暖,虽说来话长、无可把捉,但这大概才是中国文化中真正的'坐'与'倚'。 总 编 | 邓雪松 主 编丨林育程 执行主编丨程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