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芽(植物小品之三十五) 传统的豆芽是指黄豆芽,后来逐渐开发出绿豆芽、黑豆芽,还有蚕豆芽等品种。豆芽在我国出现最少也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开始只作药用。从《神农本草经》记载的“大豆黄卷”即可认定。“神农”虽为托名,但亦为战国及秦汉医药学家搜集整理的一部药物著作。黄卷者,晒干的黄豆芽。南北朝著名医药学家陶弘景所著的《本草经集注》解释:“黑大豆为蘖芽,生五寸长,便干之,名为黄卷,用之熬过,服食所须。”同时,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竹筒上记载此墓主陪丧品中有“黄卷一担”文字,也可证明。 明代陈嶷(1534年)为豆芽作赋曰:“有彼物兮,冰肌玉质,子不入污泥,根不资于扶植。金芽寸长,珠蕤双粒,匪绿匪膏,不丹不赤,宛讶白龙之须,仿佛春蚕之蜇……,涤肠清,漱清肌,助清吟,益清职……。”使豆芽的美姿、美色、美味跃然纸上。 南宋诗人方岳有一首《豆苗》诗,记叙了当时发豆芽的方法:“......山房扫地布豆粒,不烦勤荷烟中锄;手分瀑泉洒作雨,复于老瓦如穹庐;平明发视玉髯璨,一夜怒长堪冰苴.......”用“碧丝、晴云”描绘豆芽之形;用“涎滑、脆响”形容豆芽之性,真可谓有声有色,美妙绝伦。明代陈嶷作《豆芽》赋曰:“有彼物兮,冰肌玉质。子不入于淤泥,根不资于扶植。金芽寸长,珠蕤双结。匪绿匪青,不丹不赤。宛讶白龙之须,仿佛春蚕之蛰。虽狂风疾雨,不减其芳,重露严霜,不凋其实。物美而价轻,众知而易识别。不劳乎椒桂之调,不资乎刍豢之汁。数致而不穷,数餐而不蔌......涤清肠,漱清臆,助清吟,益清职。”通过对豆芽菜的朴素清纯的赞美,竟然把豆芽演绎成有龙飞凤舞之姿,青松翠柏之志的仙品。这当然是作者以物喻志,表达心迹罢了。宋人林洪《山家清供》中载:“温陵人前中元日以水浸黑豆暴之。及长,则覆以桶。晓则晒之,欲其齐而不为凡日侵也,......越三日出之”。 而绿豆芽当在绿豆栽培之后。宋朝僧人文莹所撰《湘山夜录》云:“真宗深念稼穑,闻占城稻耐旱,西天绿豆子多而粒大,各遣使以珍货求其种。占城得种二十石,至今在处播之。西天中印度得绿豆种二石,......秋成日宣近臣尝之,仍赐占稻及西天绿豆御诗。”《东京梦华录·诸色杂卖》也说:“每日卖梨枣、黄糕糜、宿蒸饼、发豆芽之类。”故知绿豆芽应该在宋朝以后普及开来。 北宋时,人们常把绿豆发芽作为七夕供养之品。在七夕前几天,将绿豆、小豆、小麦等浸于磁碗中,等它长出敷寸的芽,再以红、蓝丝绳扎成一束,称为“种生”。南方各地也称为“泡巧”,将长出的豆芽称为巧芽,甚至以巧芽取代针,抛在水面乞巧。 绿豆芽,其色泽洁白如玉,堪称“蔬中佳品”。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绿豆”条中载:“诸豆生芽皆腥韧不堪食用,唯此豆芽白美独异,食之清火益神,利泄减脂,饮誉美肴者也。”明人高濂的《遵生八笺·绿豆芽》中说:“将绿豆冷水侵两宿,候涨换去水,淘两次,烘干。预扫地洁净,以水洒湿,铺纸一层,置豆于纸上,以盆盖之。一日两次水候芽长”。 蚕豆芽也是古代佳蔬。高濂《遵生八笺》书中野有“蚕豆芽”的作法:“用蚕豆淘净,将蒲包趁湿包裹,春冬置炕傍近火处,夏秋不必。日以水渍(喷)之,芽出去壳,洗净,汤焯入茶供,芽长作菜食。” 豆芽菜是我国人民传统的优质蔬菜,深受大家欢迎。不仅清素悅目、脆嫩爽口;而且雅俗共赏,简单制作,它便是饭桌上的一款家常菜;倘若是用心烹调,它又可成为席间的美味佳肴。有一道名菜《镶豆芽》,其精美程度实在无与伦比。把绿豆芽摘去芽和根,其梗称为豆莛,用开水先烫一下捞出,用铜丝将中间挖空,然后仔细地用针尖一点一点把剁好了的肉糜,还有以鸡肉泥或火腿末一点一点地往里灌,其精细的程度简直可和苏州刺绣媲美,最后再上屜蒸熟即可。 黄豆芽形似如意,大大方方;绿豆芽貌若银钩,娇娇嫩嫩。难怪有的饭馆里一道黄豆芽炒绿豆芽的菜肴,名之曰“勾勾搭搭”。一种写意的缠绵,活现了俗世里男欢女爱的暧昧风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