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刀切式”减负多可怕?南京家长已疯,浙江家长也要小心了……

 陈春土 2019-11-10

作者 | Vivi  编辑 | Bamboo

01.

南京家长已经疯了,

浙江家长在疯的路上……

最近被舆论推上风口浪尖的,当属南京的素质教育试点了。网络上流传甚广的一则通报,总结了南京的学校目前的两难境地——

“四不许”:不许补课,不许考试,不许排名和公布分数,不许按成绩分班;

“突击检查”:检查孩子的书包里有没有课外辅导书,学生只能用教材配套的练习册;

早早放学:小学的孩子基本下午三点就能待在家里,家里没有长辈帮忙看着,就只能高价报个托管班……

减负愈演愈烈,南京的学校已经hold不住了,纷纷表示:我们没招了,你们家长在家自己努力吧。

以至于有位南京家长甚至投诉教育局,大声疾呼:“请给我们孩子的未来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

如果说南京家长已经疯了,那么浙江家长就是走在疯了的路上。

10月28日,浙江省教育厅发布《浙江省中小学生减负工作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公布了33条减负方案,其中“小学生晚九点做不完作业可拒绝完成”的规定甚至上了热搜,引发各地讨论。

上了热搜的那条规定,在实施方案中详细写道:

“小学生晚9点、初中生晚10点不作业。关注学生差异,保障睡眠时间。小学生到晚上9点、初中生到晚上10点还未能完成家庭作业的,经家长签字确认后,可以拒绝完成剩余的作业,教师不得对有此类行为的学生进行惩戒。”

一石激起千层浪,虽然也有比较中立或乐观的声音,但多数南京和浙江的家长,不满情绪已经快要溢出屏幕——

“一刀切”式的减负已经够头疼了,让学生用撒谎来应付检查,才是最可怕的:

学校减轻了多少负担,家长就要成倍奉还,下午三点送娃去托管班只是小case,校外的学而思、各种思才是大数目,甚至有人说,减负时代下,学而思周边的房子的才配叫学区房:

不给月考、期中考,好不容易期末考一次还不给看名次,这让家长如何知道自己孩子的真实水平和进步空间:

减负应该是自上而下的举措,中小学是快乐了,轻松了,等到孩子升上高中、大学,却要面对越来越严峻的竞争环境,路越走越窄:

更有民办学校的家长叫苦不迭,交着高价学费,上着同样强度的课程,太“冤”

02.

“一刀切”式减负的后果,

南京学子已经试过了……

我们编辑部就有一位高中就读于南外的土生土长南京人,她说,南京的减负运动已经开展了好些年,但其结果就是并不理想。

网上甚至有评论:

我们去查了查南京历年来的数据,发现残忍的现实就是:

南京学生经过中考,几乎有半数考不取普通高中,只能去读职中、中专等;再经过高考筛选,只剩下10%左右的一本录取率。

反观那些进入985/211的南京学子,大概率都是通过竞赛、保送等渠道获得“直通票”。有调查数据显示:

“2019年,南京获得国际国内奥林匹克奖牌数达222人次,奖牌总数、金牌总数均为全省第1。另外,马南京通过保送被国内名校录取学生达152人,占全省98.7%。”

减负的一方面,就是学生们的整体平庸,以及上升通道的愈来愈窄,另一方面,则体现在疯狂的校外“军备竞赛”中。

这是中国家庭普遍平均每月课外教育指出的调查数据,放在南京,这数值恐怕要再加上几倍。

最近减负政策加大力度实施,已经有南京的家长反映,当地的学而思开始涨价,尖子班的名额更是比“双十一”更加火爆,是实实在在的既紧张,又饥饿。

别说南京了,就连我们的东亚邻国日本,也早就已经深受减负之苦,转而探求应试与宽松教育的平衡了。

之前我们也谈论过(),日本一味追求减负的宽松教育,不但培养出一批“平成废物”,更是从消极意义上影响了整个教育竞争的公平性日本孩子在学校里享受着轻松快乐的学习环境,走上社会却面临着近乎残酷的竞争与淘汰。

这样的后果,由谁来买单?

03.

请给我们孩子的未来

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

说了这么多,还是要回到本次事件爆发的开端——南京家长的诉求中来。

说到底,教育资源都是有限的,优质的教育资源更是稀缺品。“一刀切”式的减负,本质上是让孩子的公平竞争越发困难了,让普通中产家长的负担更加重了。

有实力的家庭永远有机会,兴趣班、补习班、精英教学,这都是那一部分是孩子轻松可得的资源和平台,但普通人家的孩子,甚至条件不那么好的家庭出来的孩子,要想上一流大学,争夺那万分之一的名额,路是极其窄的

在这场争议中,也有家长支持地说:减负下来的时间,让孩子多阅读,多玩玩,还他们一个返璞归真的童年,何乐而不为?

然而讽刺的事实就在于,在中国现行的高考“千军万马走独木桥”的应试选拔方式下,所谓的素质教育,给孩子带来的却是一种轻松快乐的表象。教育的军备竞赛仍在那里,升学的通道与路径只有寥寥,那些从小拥有单纯童年的孩子,又如何实现真正的减负?

就举两个例子,前几年声势浩大的“禁奥赛”与“叫停学而思”,现在进展如何了?

我们前些日子正好发布过一篇追踪报道(),其中提到:

历经2018年“最严整治”的洗礼之后,原先的奥数四大杯赛似乎走向了沉寂。据报道,上海部分奥数培训机构盛况不再,不少家长开始弃坑、退班。

然而,奥数班的浪潮从未止息。现如今,机构不再直接以“奥数”的名义招生,但奥数仍通过各类低调的培训班得以延续。对于部分家长而言,整治反而在无形之中增加了他们的负担。

出乎意料却也在情理之中的是,“禁奥”不仅消灭不了奥数班,反而加剧了中国家长对于奥数的热情与追捧,反向成了一种“饥饿营销”。

以上演最激烈的北京海淀为例,奥数杯赛改头换面,以“研学夏令营”的名义重现江湖。又因为其名额的有限,通常报名费用会比原先的市场价格高出好几倍。

幸运的,5000元搞定,最贵的,可以达到上万;海淀家长们一年花在数学上的钱,平均差不多要四万多……

那么前两年成都叫停学而思,引发大规模声讨,有让情况改变吗?答案也令人失望。

上个月,学而思还已成功“输出”美国硅谷地区,开办了海外第一间分校。而在国内,就像上文提到的那样,补习班越来越火爆,抢一个名额比双十一还积极。

我身边的帝都魔都公立校家长,几乎都是学而思的客户。我问他们:为什么这么执着于报班抢名额,让娃们的周末好几个兴趣班补习班连轴转?他们一致答曰:无奈啊!减负又减负,考试内容学校又不教,我们上哪学?

由此说来,减负教育倒像是如今中国的新时代“乌托邦”,那个理想国虽美好,短期却真是难以实现。

这次南京和浙江的减负,反倒让我想起我们团队之前采访过的一所号称“美国版衡水中学”——KIPP学校。事实上,当中国的中产阶级纷纷效仿美国的快乐教育之时,美国的普通甚至贫困家庭却早早投奔了中国的应试教育,开始给孩子增负了。

KIPP实际上是一所Charter School(特许学校),即私人办学,可以拥有独立的教材和教学系统,但政府给与补贴,家长不用支付学费。Charter School是独立于轻松的公立教育与培养精英为导向的私立教育以外的一种独特教育体系。

KIPP在此体系下,以其管理严格、孩子在校时间长、升学率高而闻名。

在我们的采访中,学校老师就提出了:

对于普通人家的孩子而言,刷题、考试,这其实是他们考上大学、找到出路的有力稻草。而提早放学、多玩少学,其实是对减负教育的一种误解。

再看这次家长们对减负的大规模吐槽,其本质还是那个直指教育焦虑最核心的问题——每年录取清北的、走上金字塔尖的孩子,说实话多数出自那些拥有优质资源的家庭;而中国更多的,是我们这些普通人家、或者甚至都达不到中产阶级出身的孩子,义务教育制的学校减负了,我们家长的担子就更重了。

想起前年一位北京高考状元道出的扎心真相……

因而,反观中国如今的庞大而复杂的教育问题,无论是减负还是增负,都不能简单地以“一刀切”的方式让天平倾斜。否则,最后落到我们家长身上的,都是顶着“减负”之名的另一种负担啊……

*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回复 小学书单,获取语文名师蔡朝阳精选中文书单。

回复 门萨书单,获取门萨天才俱乐部K-12英文书单

回复 大礼包,获取精选系列书单及纪录片资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