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轼当年画了一幅《枯木怪石图》,如今已经价值连城

 昵称32901809 2019-11-11

从唐代开始,尤其是在唐代后期和北宋时期,在画家群体中便开始推崇'逸品',追求'逸气'的潮流在他们当中流行开来。其实,所谓的'逸品'在唐代朱景玄的《唐朝名画录》中便有被提到过,唐代前期李嗣真的《画品》中也有提到过'超然逸品'。到了宋代,'士人画'这一概念被苏轼首先提出来了,文人士大夫们开始与传统的宫廷画作相对立抗争,纷纷开始创作'不求形似'的逸品绘画。

我们大家都知道,在宋代一些知名的文人士大夫,他们身兼数职,没有时间也没有太多的精力去专门学习绘画,于是他们为了能够和那些职业画师区分开来,特意用所谓的'逸'这一评判标准来形容自身绘画,以达到某些具体的实际意义。那么,文人士大夫到底画过哪些逸品绘画呢?他们又是想要达到什么个人目的呢?接下来,我们便一起通过具体的绘画来探讨一下。

一、以苏轼《枯木怪石图》为例

苏轼这位大文豪,估计大家都比较熟悉,从他的绘画讲起,大家也会比较容易接受和理解。苏轼不仅是一位诗人、文学家,他平时还喜欢画画,这卷纸本水墨材质、现被收藏于日本私人手中的《枯木怪石图》便是其中最好的例子。虽然现在也有人质疑这卷画是否是苏轼当年所画的真迹,但是目前姑且可以认为这卷枯石图可以代表当时苏轼追求的一种'逸品'画风。为什么现在很多人都认为这幅画是苏轼所作的呢?因为该卷画的拖尾处有北宋文人刘良佐和米芾的诗文跋,他们都认为这是苏轼所作的,如今价值不菲。

苏轼当年画了一幅《枯木怪石图》,如今已经价值连城

苏轼《枯木怪石图》

现存于日本的这卷《枯木怪石图》,又可以称之为《古木图》,由小横披的笔法所作,石头的皴法显得较硬,整体画风看起来也十分奇怪,让人捉摸不到任何程式化的头绪,可谓是'标新立异'。整幅构图概括而言,简约而不空洞,石头虽小但是看起来相当沉重,枯木虽轻但是依旧挺拔高举,形成了一种像书法取势一般的动态平衡。

苏轼当年画了一幅《枯木怪石图》,如今已经价值连城

《枯木怪石图》局部

话说回来,苏轼其实很喜欢画墨竹、枯木、怪石这一类题材的绘画,他的这一题材绘画一方面是受到了文同'墨竹画'的影响,另一方面则是有可能受到了米芾奇古画风的影响。苏轼学习文同这一点是可以印证的,因为他们本身就有亲戚关系,学习的风格相近而豪放过之,而且当时也有评论这样说到:

'雪里壁间枯木枝,东坡戏作无声诗。霅川谪仙亦豪放,酒阑为吐烟云词。'

当时北宋时期的文人,画枯木主题画作的时候,一般以浓墨渴笔的方式披刷,'飞白'比较多,枯木的造型也比较曲折回环。正如黄庭坚在《子瞻寺壁作小山枯木》中提到的那样:'能回笔法作枯枝',而且米芾在《画史》中也有提到:'枝干虬屈无端'这样类似的枯木竹石画风特点。

苏轼当年画了一幅《枯木怪石图》,如今已经价值连城

《潇湘竹石图》

二、苏轼所崇拜追求的'逸品'潮流

苏轼对于绘画创作,总结而言大致有两个方面的论述,其一是关于形似的态度,而另一个是关于绘画的技巧。对于形似的态度,苏轼在诗中便有提到过:'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而针对于具体的绘画表现功能,苏轼主要着眼于绘画创作的过程,而非作品本身。只有到了后来的董其昌,才把'不求形似'这种观念进行了再次系统的表述:

'以(境)之奇怪论,则画不如山水;以笔墨之精妙论,则山水决不如画。东坡有诗曰: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作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余曰:此元画也。晁以道诗云:画写物外形,要物形不改,诗传画外意,贵有画中态。余曰:此宋画也。'

那么,究竟什么主题的绘画最符合所谓的'逸品'呢?我认为墨竹主题的花鸟绘画其实最为符合。就像文同曾经画过《墨竹图》,他以竹为'君',将自己作为文人的德性与竹子的德性结合了起来,苏轼对他也很赞赏。从《东坡全集》卷三十五中我们大致可以窥见一二。

'与可之为人也,端静而文,明哲而忠……君(竹)又疏简抗劲,无声色臭味可以娱悦人之耳目鼻口,则与可之厚君也,其必有以贤君矣…虽微与可天下其孰不贤之?然与可独能得君之深,而知君之所以贤。雍容谈笑,挥洒奋迅而尽君之徳,稚壮枯老之容,披折偃仰之勢。风雪凌厉,以观其操;崖石荦确以致其节。得志遂茂而不骄,不得志瘁瘠而不辱。群居不倚,独立不惧。与可之于君,可谓得其情而尽其性矣!'

苏轼当年画了一幅《枯木怪石图》,如今已经价值连城

文同《墨竹图》

文同画竹子,以墨竹为主,但是他也会画'着色竹',就是双钩染色的竹子。饶宗颐先生将文同所画竹子的特征,概括为了四点:'一为以铦利之笔写竹叶;二为以浓淡之法定向背;三为纡竹曲竿以取势;四为细茎密梢以增姿。'饶宗颐先生的评论与苏轼所说的'与可论画竹木,于形既不可失,而理更当知。生死新老、烟云风雨,必曲尽真态,合于天造、厌于人意,而形理两全,然后可言晓画'有相似之处。也正是苏轼对于文同如此高度的评价,苏轼与文同之间也形成了一种'逸气'的互动,互相标榜了自身的文人身份。

苏轼当年画了一幅《枯木怪石图》,如今已经价值连城

《墨竹图》局部

三、'逸品'绘画潮流对于后世的影响

'逸'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文人画家的天性,继而促进了唐宋以后的艺术创造。很多人都知道,宋代重视艺术创造,许多文人画家会以道家或禅宗的方式来表达自我。他们关注事物的天性,而不是外在形态,充当着一种绘画语言阐释者的重要身份。从米芾的《珊瑚笔架图》中也可以感受到一些精神内涵,是如此的不俗趣味!

苏轼当年画了一幅《枯木怪石图》,如今已经价值连城

米芾《珊瑚笔架图》

'逸品'的这种观念对于后世影响甚远,元代的'复古'思潮、明代的'心学'思潮,甚至董其昌的'南北宗论'主张等,这些后世观念与所谓的'逸品'标准其实都可以建构起某种精神内核方面的关联。比如说,倪瓒'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写胸中逸气耳'、石涛'我之为我,自有我在''借笔墨以写天地万物而陶泳乎我也'以及齐白石'似与不似之间',他们的这些观念其实都与所谓的'逸'有关,都是从偏重真实表现客观现实向着重表现主观情感方面转移,以求达到一种文人自我娱乐的实际性的直接目的。像齐白石画的一些虾图,便有些相似的韵味蕴蓄其中。

苏轼当年画了一幅《枯木怪石图》,如今已经价值连城

齐白石 虾图

苏轼所提倡的'士人画'概念,之所以可以形成一股潮流,这与'逸品'观念的渗透有着密切的关系。后人所推崇的'寓意说'、'墨戏说',以道学为根本依据,以'逸品'言论为先锋,进一步促进了'士人画'艺术观的形成,成就了后世长久不衰的'士人画'、'文人画'经典传统脉络。其中,元代受到'逸品'言论的影响尤为明显。元代汤垕在《画鉴》中便记载有关于'墨竹''枯木''奇石'的一些言论,而且像元代的吴镇、柯九思等人,对于北宋以来'士人画'统摄之下的'寓意说'与'墨戏说'领悟深刻,创作出了一系列墨竹题材的绘画作品。

苏轼当年画了一幅《枯木怪石图》,如今已经价值连城

吴镇《墨竹图》

苏轼当年画了一幅《枯木怪石图》,如今已经价值连城

柯九思《清閟阁墨竹图》

四、结语

其实,所谓的'逸品'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神秘高古、不可捉摸,现在的我们依旧可以从一些古代文人的绘画中找寻到几丝线索。从苏轼开始,历经数代文人士大夫,'逸品'理念以自身鲜明的艺术特点长盛不衰,立倡以非艺术本位的人品、学问作为绘画品评的最高标准,并且以此确立了文人士大夫业余绘画的艺术价值。这样仔细想一想,虽然不合逻辑,但是引起了后世文人士大夫们的一致共鸣。

虽然,此类'逸品'绘画在一定程度上压制到了传统宫廷绘画的发展,但是'逸品'立在理念,破在画法,绝不可否认它对于中国绘画艺术产生的巨大贡献。自唐宋以来的'逸品'理论嬗变,可谓是'非画之本法'到'新画之本法',在最大程度上凸显出了文人士大夫绘画的'文人气质',继而标榜身份、消遣娱乐,给中国特有的文人画贴上了闪亮的人格化标签。

苏轼当年画了一幅《枯木怪石图》,如今已经价值连城

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

苏轼当年画了一幅《枯木怪石图》,如今已经价值连城

欢迎大家点赞留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