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记忆:船上岸

 吴越尽说 2019-11-11




江南水乡

      苏州一带因河道众多并纵横交错,素称江南水网地区,水多船多,这是普遍的现象。尤其是农村,运肥送粮,游春访友,咫尺往来,均用农船。

农   船
       

所谓农船,即用于农业生产的。旧时农船均为木材制成的,在使用过程中,船只难免磕磕碰碰,容易损坏;又长年浸泡在水里,船底生有青苔,致使桐油褪变、油灰脱落;甚至出现船板腐烂、舱内渗水等现象,那就必须予于修理保养。

农用木船的修理保养,一般都要拔上岸,称为船上岸,尤其是大木船,船上岸修理比较方便。

362076-218237.jpg

河泥

362076-218235.jpg

农闲进城

翻   船
 

船上岸前,先要在水中翻船。

水中翻船可有趣呢!我小时候,经常目睹大人们在村浜里翻船。

记得还未合作化时,牛船家生都属于私有财产。我家隔壁的一户周姓人家,有条五吨大船要上岸。翻船时,我和几个小伙伴正在河浜中淴浴,听说翻船,都簇拥到那里。周家较富裕,有田有牛有船。船还是两只呢,一大一小,一条是载重五吨的大船,一条是称为羊角头的小船。只见那条要翻的大船,平基、水椽、勒木,船上各种可拆卸的构件都拆下来了,只剩光秃秃的船体。七八个大男人,站在船上,上身光着膀子,下身只穿一条短裤,正在用竹篙撑着。撑到河浜的开阔处,他们七手八脚地注上绳索。绳索注在前后夹脊橹后方的龙骨眼上,从水中兜过船底,于橹后穿到橹前。绳索注妥后,翻船的人分别攥住,排成一行,站在橹后一侧。七八人一站,船体顿然倾斜。站成一排的大人们,双脚沾住船沿口,双手拉紧绳索,喝住我们不许靠近船体。他们一齐攥住绳索,有节奏地一拉一松,船只随着绳索的收放几经晃荡,听得一人大喊着“拉紧—拉紧—”,船体随即慢慢地向着站人的一侧翻过来。船体合下的一霎时,拉绳索的人都掉进水中,有几个踩着水,伸手托住船沿;有的则拚命游开,生怕被船体合住。船底朝天了,我们小孩从四处游来爬上向天的船底蹦跳、打闹。大人们则清洗船底,把青苔、泥巴用洗帚刷去,甚至用一种专用的刨刨去一层船皮。清洗干净了,再把船只重新翻过来。又把船只上面各处也冲涮清洗一番,然后搅去三头三仓的水,搅干水后,又把船撑到村东头。村东有座庙,庙旁的场地宽敞又平坦,也无围墙。东家又招来不少大人,把船拔上岸。拔上岸后,又把船翻个身,底朝天,用4条搁船凳搁起。

139农家船棚.jpg

停靠在岸边的农家船

timg (1).jpg

农船是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

修   船

船上岸后,船家就请木匠师傅来修船了。修船的当口正值热天,船家为木匠师傅用车荐搭建了一个凉棚,还安排人员协助木匠工作。此称之为值匠。值匠的就是为匠人师傅服务的,如炼油灰、跌麻丝,解板时拉锯,钻眼时牵钻等干些杂七杂八的活儿。

修船师傅则根据农船受损的情况,来决定是小修还是大修。小修的,找到破损处,用油灰、麻丝镶嵌一下缝隙,刷上一通油;大修的则要换旁板什么的。修船师傅那修船时敲的花榔头,其响声有着节奏,具有音乐感。船修好后,船体普遍刷上桐油,整条船显得油光锃亮,如同新的。

timg (3).jpg

修船

船 下 水

其实,我小时候,最期盼的不是船上岸,而是船上岸后的船下水。船修理结束后要下水了,船家一清早,逐家叫人,船家娘娘事先已炒熟许多干蚕豆。船下水后分发给帮忙的人每人一汤盏,作为酬谢。我们小人跟去了自然也也会得到一份熟蚕豆。要知道,那时候,小吃的东西少之又少,能得到一份香脆的炒蚕豆有多高兴呀。

u=3925391634,2708911917&fm=26&gp=0.jpg

炒熟的干蚕豆

合作化后,船只归集体所有,但船上岸、船下水、依旧是翻船、拔船,只少了船下水时的那一汤盏炒蚕豆罢了。

后来木船逐渐被水泥船替代了,尤其是随着农村城市化进程加快,农船也很少见了。现在运载货物有货车,出门远行有汽车。尽管时代变了,社会进步了,但我依旧忘不了船上岸那热闹的场面,也时常怀念那木匠音乐般的花榔头声!

timg (5).jpg

水泥船

本文作者:吴兵

本文来源:吴江通微信公众平台

责任编辑:王来刚、吴英

技术编辑:吴英

图片来源:倪黎祥、馆藏及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