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唯石之美永不凋零

 Michael430 2019-11-11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形制多样的石头被保留下来,体现了不同时期人们对美好的追求。
我们挑选三十个来瞅瞅……

↑ 辽代 萧仪石狮门枕 

高40厘米  厚21.5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上部的幼狮呈半蹲卧状,枕石正面和外侧面阴刻牡丹等花纹。狮子起镇门辟邪的作用,牡丹则含有期冀家庭门庭兴旺、富贵连绵之意。

↑ 唐代  陀罗尼经幢(残部)

通高 50.2厘米  宽 40.4 厘米 美国克利夫兰美术馆藏

残存部分为呈八角形的石柱,文字内容是八户人家致敬逝去的亲人。八面分别刻有佛像,雕工精美。


↑北宋 福建泉州开元寺镇国塔(局部)

八角五层仿木楼阁式石塔,塔每层的门龛两旁有武士、天王、金刚、罗汉等浮雕像。塔的基座、梁枋,以及各种门亮、各部位的图案、装饰,均为花岗岩精雕细凿而成,是我国宋代石构建筑中的精品。

↑唐代 山东历城神通寺龙虎塔南面石刻(局部)

此塔建于唐代,属单层石塔,高10.8米,塔身由四块巨型石板组成,每面辟火焰形券门,塔基为六角形须弥座,布满浮雕图案,塔座雕刻为仰莲形。

明代 石雕宝座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1573-1620年)第四子朱常治不到两岁时夭亡,葬于北京西郊厢红旗董四墓村西南的金山,图中为其冥座。冥座采用五屏风的形式,五扇围子构成冥座的靠背和扶手,表面凸雕如意云头装饰,中间靠背的上面有一宝珠,下有祥云承托。

↑ 北魏  永固陵石券门  

国家博物馆藏

1976年山西大同永固陵出土,北魏石雕艺术的杰作。门由拱形门楣、门柱、门槛、虎头门墩、石门五部分组成,门嵌入门楣内,无轴,不开合。门楣两端各浮雕一精美的捧莲蕾童子,门柱上部浮雕孔雀。

 东汉 四川渠县沈府君阙

汉阙中唯一的双阙幸存者。约建于东汉延光年间(122-125年),子阙已毁,东、西两阙之内侧分别有青龙、白虎浮雕。

↑清代 北京北海公园禅福寺石拱券窗  

拱门中部的六瓣形菱花样式图案,代表着宫廷建筑中的最高等级样式。“三交六椀”菱花样式图案,象征了帝王面前是天地相交、万物生长、国泰民安、前景光明的一片胜景。

唐代 地藏寺经幢(大理国经幢)

昆明市博物馆藏

方锥形石幢,幢由五段紫砂石精雕细刻而成,通高6.5米,幢体呈七层八面,宝塔形,层级间有界檐。雕工精致,线条细腻,形象生动,有“滇中艺术极品”之称。

清代 万佛楼石碑

乾隆皇帝为祝其母80寿辰而建万佛楼(现已无存)。万佛楼石碑立于清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石碑四面分别用汉、满、蒙、藏文镌刻乾隆御制《万佛楼成瞻礼诗》,石碑原在万佛楼前,1987年移立于北海公园。 

清代 北京故宫江山社稷山双层须弥座式方形塔

   位于乾清宫前。双层须弥座经变体后垒叠而成,四面通体雕山水云纹图案,石塔顶有重檐攒尖顶铜制金殿,下檐为四面坡式,上檐为圆形。

↑金 掩门妇人形象石雕

宋代墓葬内雕刻有反映应墓主人生活场景的形象,如宴饮或妇人半掩门等,此做法影响的范围也波及到了金王朝统治的地区。妇人半掩门形象成为考古学金代墓葬断代的重要特征之一。

“花木阴阴,偶过垂杨院,香风吹。半开朱户,瞥见如花面”

——金·董解元《董西厢》

 ↑清 北京故宫须弥座式天灯座(旗杆座)

 位于皇极殿前。六边形高浮雕立狮束腰仰覆莲须弥座,上面圆雕12只坐狮围成一圈,守护灯杆,上、下枭混处的“巴达马”(莲花瓣)亦采用高浮雕。整体线条流畅,雕工极为精湛。

唐-清 福建泉州开元寺焚香炉 

三层仰覆莲束腰须弥座及变体垒叠的石雕基座与香炉,唐、宋、元、明、清五代石雕杰作。最底层为唐代石雕遗存;二层为宋代石雕;上面第三层的仰覆莲须弥座稍小,系元代遗物;盂形莲瓣炉身为明代遗物;炉顶的石狮系清代补加。

↑汉代   幽州书佐秦君神道双柱 

 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藏

1964年6月北京石景山老山北坡出土。东汉元兴元年(105年)造。双柱通高225厘米,柱头上有双螭浮雕,柱额阳刻隶书“汉故幽州书佐秦君之神道”11字,为汉代隶书精品,是迄今国内发现东汉神道石柱中保存最完整的一对。

元代 北京居庸关云台基座  

始建于元代,规模宏大,石刻浮雕造像造型生动,雕琢细致,技法高超,是元代藏传佛教雕塑艺术的代表作。

 清 清东陵定陵神道旁的石像生(之一)

《史记·霍去病列传》载:“冢上有竖石,前有石马相对,又有石人。”石像生艺术的发展,在明代朱元璋时期达到鼎盛。明时,每逢大典,除文武百官及军事仪仗,人工驯养的狮子、大象等动物均列队于御道两旁,以壮皇威。而对石象生的使用,自唐朝就有了规定,例如,三品以上官员准用石兽六只,五品以上官员准用四只。《明会典》、《大清律》中也都记载了对石象生的使用制度。

东汉 朱雀兽面铺首纹墓门扉画像石

高113厘米,厚4厘米,故宫博物院藏。画像石是汉代地下墓室、墓地祠堂、墓阙和庙阙等建筑上雕刻画像的建筑构石。图为拓片。上刻展翅的朱雀,中刻兽面铺首衔环,下刻双翼青龙。

东汉 家居六博图画像石拓片

高90厘米,厚24厘米,故宫博物院藏。画像石是汉代地下墓室、墓地祠堂、墓阙和庙阙等建筑上雕刻画像的建筑构石。六博是古代民间一种掷采行棋的博戏类游戏,因使用六根博箸所以称为六博,以吃子为胜。

  清代  故宫螭首

此螭首位于中轴线三大殿台基上。螭为传说中的一种无角龙。螭首最早用于石碑,在彝器﹑碑额﹑庭柱﹑殿阶及印章等上均有使用。图中螭首在大雨天会吐水,是排水设施。

  清代 北京颐和园任泰门前抱鼓石 

基座为须弥座式,上有锦铺,鼓座为卷叶状,顶部侧面雕刻图案为“如意”和“卷草”,鼓顶有衔环兽。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宾阳洞外壁褚遂良碑

褚遂良书“伊阙佛龛之碑”位于第159窟外壁北侧,篆额题《伊阙佛龛之碑》。唐贞观十五年(641年)刻于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壁宾阳洞内,是早期传世褚书的代表作。

  北魏  河南巩县石窟寺第1窟东北角平棋

平棋(天花)为仿木石雕卷草花卉纹样,大方格内被分成四个小方格,图案各不相同,以卷草花纹为主,其中一个为盛开的莲花,莲心端坐一双手合十的菩萨。

北魏 石棺床之前支撑 

宽212.3厘米,高53厘米。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藏。

北京北海公园石狮子 

自辽、金两国在北京建都起,北京的石狮子便应运而生,历代的狮子凝聚着工匠的心血。狮子是官品、财富与权力的象征。狮又是百兽之王,力压群雄。以门狮镇宅辟邪,象征神圣、吉祥。

 北魏  山西云冈石窟第12窟门楣(细部)

单檐庑殿顶下可见直脚人字栱和一斗三升,这种组合形式是汉代到北魏时期早期建筑所常用的形式。第十二窟也是云冈石窟中艺术氛围最浓的,被称作“音乐窟”。窟内飞天起舞、伎乐弹奏、组成了一个宏大的乐舞殿堂。色彩华美、风格绮丽的浮雕造像,向世人展示着当年北魏王朝文化的繁盛。

↑北魏  山西云冈石窟第六窟南壁下层(局部)  

刻画内容为《踰成出家》图。图中左下角的单檐庑殿顶建筑正吻硕大,檐下的人字栱和一斗三升清晰可见,板门,有带栏杆的台基和踏道,显示此建筑的规格较高。

北魏  山西云冈石窟第一窟中心塔柱 

位于云冈石窟东端,凿于孝文帝迁洛前,窟内中心方形塔柱为双层,下层出檐,四面开拱券,上层为平顶,不出檐;四面开龛造像,呈上大下小形态。塔柱顶处以二龙相交缠绕的须弥山與窟顶相连。

北京故宫栏板式石栏杆

   华板的装饰与纹样,随时代变迁而变化。汉有套环、斜方格等形式。南北朝至隋、唐、五代多钩片纹、卍字纹;也有龙纹或刻人物故事。明清时期则繁复细腻。图中的石栏杆位于御花园,中间的净瓶上面没有采用三福云,而是用了花卉装饰。栏板池子中也雕有龙戏牡丹纹,都与御花园的环境呼应成趣。

明代 山东曲阜孔林万古长青石牌坊(局部)

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建,六柱五门,飞檐起脊,三层横梁,顶呈瓦垅状。明间雕二龙戏珠,次间雕双凤朝阳,梢间雕行龙,坊额雕“万古长青”四字,为曲阜现存最大、最精致的石牌坊。 

  唐代 四川乐山大佛石壁上的石刻阁楼 

重檐三层的高大楼阁前有一座两层的小抱厦,气势宏伟,造型别致,是商周、春秋战国时期“高台榭、美宫室”建筑理想在唐代石刻艺术中的完美再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