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刹佛光—从五台山到云冈石窟【10】云冈石窟(中)

 溜溜达达的晖姐 2021-10-11

我们走到了云冈石窟的东头,看到山上的石窟,进去一看,里面风化得很厉害,佛像都看不清楚了,就直接奔窟前有四层木构楼阁的洞窟去了。

云冈石窟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昙曜五窟是早期开凿的, 中期石窟约开凿于465~494年,文成帝死后至孝文帝迁都洛阳以前,主要有第3窟和第1、2窟,第5、6窟,第7、8窟,第9、10窟四组双窟以及第11、12、13窟一组三窟。 晚期石窟集中在石窟群的西部,开凿时间约为494~525年,主要有第21~45窟,第4窟及……

  我们参观了中期的部分石窟,晚期的没有去看。

第五窟《大佛洞  公元471——494年》

说明牌上写着:“第五、六窟为一组双窟,窟前四层木构楼阁为清初顺治八年(1651)宣大总督佟养量主持修建,因岩结构,蔚为壮观。即明代云中八景中的“云冈摩云”。窟门两壁上层各雕一株枝繁叶茂的圣树,二佛侧身树下对坐,神情安详;下层金刚力士头戴双翼羽冠,身穿甲胄,威风凛凛。窟内北壁坐佛高17米,是云冈石窟中最高大的佛像,后世包泥彩绘,呈唐代风格。东西两壁各一立佛,西立佛鼻直眉弯,略显笑意,雍容秀典。后壁凿有礼拜道。”

  洞窟前排着长队,慢慢地挪进窟里。洞窟非常大,四壁满雕佛龛、佛像,看不过来。中央依壁凿刻的大佛高大巍峨,令人敬畏,仅端坐的两膝距离即达15米,仅右手中指长也达2.3米,他交叉在胸前的双手上面可以坐同时6个人,全身包泥彩绘,大佛面相慈祥,被周围的小佛围绕显得更加魁伟。这是北魏孝文帝之父献文帝拓跋弘的纪念像。

  

  

左右壁前的两尊立佛的衣服不一样,手印一样,都是在微笑。

  

  

  

因为不许拍照,加上人挤人,只能偷偷的拍,拍上面的,拍不到下面的。

说明牌上的“窟门两壁上层各雕一株枝繁叶茂的圣树,二佛侧身树下对坐,神情安详;下层金刚力士头戴双翼羽冠,身穿甲胄,威风凛凛。”我只拍到了一棵半圣树,下面都是攒动的人头了,聊胜于无吧。

  第六窟《释迦佛洞  公元471---494年》

说明牌上写着:“该窟为中心柱窟,亦名支提,塔庙雕饰富丽,被誉为“云岗第一伟观",是世界雕刻艺术史上的奇迹。窟内中央方形塔柱分上下层,高15米,上层四面各镌一立佛二菩萨,四角镂雕大象承驮九级楼阁式方塔;下层四面开龛坐佛。窟内四壁上层环列立佛11尊,华盖承悬,气宇轩昂。窟顶格状隔间可见骑乘各种动物的多臂多首天神。窟内现存反应释迦牟尼一生的佛传故事图30余幅。集中反映了佛主从诞生到出家、弘法一系列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场面。这些故事图雕刻,结构合理,手法简朴,为犍陀罗东传的新创造,弥足珍贵。”

        第六窟建于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前,是规模最大,设计最完整,内容最丰富,雕刻最精细,最为富丽堂皇的洞窟,也是保存状态最好的洞窟之一。有佛造像2900余尊,壁面几乎找不到一处空白,高达14.4米的塔柱直抵窟顶,整个窟顶上32个平棊方格内为天龙八部的“诸天仆乘”,刻着32诸天和坐骑,因为光线不好,再说也不容你仔细看,只觉得窟顶挺花哨的,分不出个数。幸亏拍了照片,可以立此存照了。

  

  塔柱分上下两层,下层龛内有一尊坐佛,穿着龙纹袈裟,表情淡然,是云冈石窟里唯一穿龙袍的佛像,大约是辽代作品。

  

         第六窟里大型佛像改变了过去的服装,都雕成了“褒衣博带”式。佛像褒衣博带是与孝文帝的服制改革汉化的结果,

  

  

          另一面下层刻有两个佛面对面坐着,是释迦佛和多宝佛。又是孝文帝和祖母冯太后的显身像,北魏将冯太后和孝文帝并称为二圣或二皇,冯太后是一位汉族太后,按辈分她是孝文帝的祖母,但没有血缘关系。冯太后原本是北燕皇族,后来成为北魏皇宫的婢女,在文成帝的寝宫工作,13岁的文成帝登基不久,就选中12岁的冯氏做了贵人,显然冯妹妹工作非常出色。文成帝与冯贵人感情非常好,3年后,15岁的冯氏被文成帝立为中宫皇后。让婢女出身的汉人冯后主持中宫,除了她的聪慧与才貌外,也可以看出拓跋氏通婚不拘民族和出身成分,唯大力推行汉化的决心。文成帝恢复佛教也让冯后心情很舒畅,小两口琴瑟和鸣,日子非常美满,不过冯后没有生育。

  

        没想到好日子只过了10年,25岁的文成帝就英年早逝。冯后非常悲痛,嚎啕大哭非要去给文成帝殉葬,好不容易给拦住了。

文成帝的儿子年仅12岁的皇太子拓跋弘即位,是为献文帝,他虽然没有列入昙曜五窟里的五帝,可在第五窟里雕刻的那尊云冈石窟最高大的佛像就是为了纪念这位年轻的太上皇,开凿昙曜五窟的是文成帝,开凿第五窟的是献文帝的儿子孝文帝了,谁也不能挡着他给他爹凿一个最大的佛像。冯后被尊为皇太后,临朝听政。

        因为献文帝杀了冯太后的男宠,让“太后不得意”。冯太后利用自己的声威与势力,生生逼迫献文帝交出皇位,禅位给不满5岁的太子拓跋宏,就是孝文帝,让18岁的献文帝做了太上皇,说起冯太后的雷霆手段倒是特别有拓跋鲜卑范儿。年轻的太上皇5年后被冯太后软禁,很快就死了。

冯太后被尊为太皇太后,也就再度临朝听政,成为北魏的政治核心。在孝文帝登基的第13年,在冯太后的鼎力支持下,一场轰轰烈烈的政治经济改革正式启动,史称“太和改制”,从而进入“太和盛世”。

冯太后世奉佛教,对孝文帝有很深远的影响。

         第六窟在总体布局、造像风格、雕刻手法等方面,代表了北魏传统石窟艺术的最高境界,尤其佛像改变了过去的服装,雕成了褒衣博带式的佛装,采用了当时南朝士大夫地主阶层的服饰,被称为“太和造像”。

        四壁和塔柱的佛像采用近似圆雕的高浮雕,佛像立体感很强。整个洞窟雕饰富丽堂皇,仿佛进入了一个琳琅满目的佛国世界。尤以描述释迦牟尼生平故事的系列浮雕“壁画”著称于世。照片太少了,只好从网上找了几张图片。

  

  

  

  

         第五、六窟是北魏迁都洛阳前最后开凿的洞窟,经验成熟,政治稳定,是云冈石窟的巅峰之作。

北魏在大同定都的97年,可说是拓跋鲜卑族和汉族融合的一个过程,云冈石窟的修建就是见证了这段时期的民族融合。

第七窟《西来第一佛洞  公元471-494年》

说明牌写着:“第七、八窟是云冈最早的双窟。窟具前后室,主室平面呈横长方形。窟内造像胡风汉韵,交相杂糅,东西文化在这里发生了最绚烂的撞击与交融。第七窟明窗两壁为比丘树下参禅思惟像。北壁上层大龛正中为交脚弥勒菩萨,两侧为倚坐佛像,下层为释迦、多宝二佛并坐。南壁长方形帷幕龛内,六身高发髻供养天半跪相对,端静秀丽,风姿绰约,素有“云冈六美人”之誉,是西域造像融入东方元素的上乘之作。窟顶摹仿木构建筑中的平棊藻井,24对飞天围绕盛开的莲花飘然曼舞。”

         第七、八窟是继昙曜五窟后最早开凿的洞窟,和昙曜五窟相比有了很大的变化,展示了外来文化和中国文化进一步融合,最早出现了佛教故事的雕刻。

两窟外壁中央耸立由“龟趺”负驮之巨大丰碑,东西两侧以对称形式合围成下宽上窄呈直角三角形的耸立前壁。前厅宽大平坦,气势宏大。清顺治年在窟前建有三层木构窟檐。

  

         进入第七窟,看见东、西、南三面壁上,布满雕刻的佛龛造像,佛在墙上,地上全是人,五尺多厚。

         南壁门拱上有一组雕刻格外引人注目,那是六个供养菩萨,形象优美逼真,被称为“云冈六美人”。我从网上下载了这3张图片。这六位恬淡典雅的供养者,她们的眼神、面颊、嘴角乃至娇媚的身姿散发出的美,将北魏鲜卑女子生气盈盈和超凡脱俗的神态形象地保存到今天,成为云冈供养造像龛中尤为显现的经典画面,是云冈石窟供养者雕刻中的精品。

  

  

        窟顶用莲花与飞天装饰的平棋藻井,浮雕的飞天,生动活泼,各以莲花为中心, 盘旋飞舞,舞姿动人。用中国传统建筑样式表现佛国仙境般的浪漫。

        仰望北壁,是上下两层佛龛,下龛分化得分不出来模样,上龛是一座大型帷幕龛,龛内五尊造像,中间坐着4.8米高的交脚弥勒菩萨,旁边各一尊坐佛,两边还有二尊站着的菩萨。

  

     

 第八窟《佛籁洞  公元471-494年》

说明牌写着:“窟门西侧雕骑乘孔雀的鸠摩罗天,五头六臂,颜若童子,踡发喜笑,手中或托举日月,或执弓箭,左下手当胸持斑鸠。具有浓郁的异域风情。东侧骑神牛的摩醯首罗天,三头八臂,面型浑圆,两侧小头戴尖顶帽,主臂一手叉腰,一手持谷穗,其余支臂或托日月,或执弓箭,或提如意。多首多臂天神像造型来源于古印度,原为婆罗门教神祇。该组雕像为云冈石窟所独有,反映了早期佛教杂密兼容的特征。”

  

第八窟与第七窟的形制基本相同,北壁上也分为上下两层,风化的非常悲催。

         2007年和我一同来云冈石窟的朋友里有北京大学著名的考古学家、石窟寺考古开拓者之一阎文儒先生的儿子阎万钧大哥,他对云岗石窟颇有研究,耐心的为大家讲述石窟的历史,北魏时期佛像的特点,有些佛像只能看到影影绰绰的轮廓了,阎大哥说在二战时,日本人拍摄的这些佛像的照片还是非常清晰完整的,才几十年的时间,毁坏得如此严重,真令人心疼。

        在网上找到两张日本人在1940年代在云冈石窟拍的照片。

  

        窟顶的平棋藻井与六窟的也差不多。

  

南壁门拱与明窗之间同样雕刻六个供养菩萨,但这六位的姿态与六窟不同,类似鲜卑民族的日常坐姿,比较像平日的生活场景。

     墙上雕塑有希腊爱奥尼亚柱头。(网)   

          第八窟的看点是在前后室间的窟门上边对称雕刻佛教中八部护法神的首位护法神像——即鸠摩罗天与摩醯首罗天。阿弥陀佛,这两尊大神被我拍到了。

三头八臂的摩醯首罗天骑着神牛,五头六臂的鸠摩罗天驾着金翅鸟,他们来源于古印度神话中的天神湿婆和毗湿奴,一位可以毁灭宇宙,另一位则能够创造世界。这种将婆罗门教大神转化为佛教护法神的现象,是印度密教思想的反映,完全属于西来像法,为中西石窟寺的绝版遗存。

鸠摩罗天高1.5米,长发卷曲披肩,面似童子,有五个脸,面含微笑,天真无邪,这快乐的表情与肃穆的佛像形成强烈的对比,鸠摩罗天为世界守护神形象,为五头六臂乘于朱雀背上,手持日、月、弓和飞鸟。

图片的下方可以看到一只握着三叉戟的手,我印象三叉戟是希腊海神波塞冬的武器。

        摩醯首罗天高1.6米,面部圆润、弯眉细长、目光俯视,充满慈爱;一看就是一位慈眉笑眼的好神仙,他有三头八臂,中间的头戴高宝冠,一手执累累硕硕的葡萄(象征丰收)、一手持弓矢(象征破坏)、一手托日月(象征法力),葡萄还喻意生育很多孩子的愿望。

         两尊造像鲜明的浮雕轮廓很有古希腊雕刻作品的特点,确实是云冈石窟中具代表性的上乘艺术珍品。

第八窟里还有两尊供养菩萨,不用说都是很仪态万方的。可是,其中一尊笑了,不止微微一笑,而是露出了牙齿,,露出六颗洁白的牙齿(也有说八颗的),最令人不可思议的是,一对深深的酒窝也明明白白地显现在脸上,她惊艳的一笑,用女性的温婉与娇娆,温润了冷肃的窟壁,沉寂的山。

当然她只能是唯一的,在受到严格监管的皇家工程,工匠要忠实地依照粉本按计划去雕刻,决不允许借题发挥,否则,他的余生就不再多余了。然而,有一位工匠却敢冒大不韪。

          (网)

第九窟 《阿閦佛洞  471—494年》

说明牌写着:“第九~十三窟俗称“五华洞”,因后世施泥彩绘而异常绚丽。由于营造于北魏民族变革、文化更新的时代,而汉风转浓,具有鲜明的中国化、民族化特色。
第九、十窟为一组双窟,前后室结构,汉式殿堂布局。窟门列楹柱,面各三间。柱雕千佛,承以狮、象,蔚为壮观。第九窟窟门为仿中国传统庑殿式建筑,两侧对称布龛,分层雕刻,中西合璧,具有浓重的装饰意味。窟内四壁分层布龛,造像题材多出自《法华经》。窟顶格状,格内雕团莲及飞天,八夜叉体魄健硕,力举万钧,单手承托横枋。后室北壁主像雕释迦,东西两壁各一胁侍菩萨。”

         第九窟和第十窟开凿时代略晚于七、八窟,是为孝文帝和冯太后开凿的一组双窟。同一形制、同样规模,内容相连。当年外壁两侧还竖立了九层高浮雕高塔,窟前立四根六齿大象或者狮子驼着八面佛柱(据说一进云冈石窟大门看到的路边那两排石雕大象驼着佛塔就是是仿九,十窟前的佛柱新建的),与两窟中间的须弥山柱和两侧的九层双塔一起,成为一座宏伟壮观的中国宫殿建筑,是云冈艺术最成熟时期的作品。

  

      1940年代这组双窟前面就如此悲惨了。

        2012年国家文物局与大同市政府重修了这两个窟的木构窟檐,新修的窟檐的风格为北魏风格,其特点为三斗三升和人字型斗拱,使用的木材为非洲进口红花梨木。

          第九窟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眼花缭乱,满墙壁都是浮雕的佛像、飞天、花卉、精美图案。明清以来对九窟到十三窟进行过大面积施彩装饰,故称之为“五花洞”。

  

  窟门上面开有明窗,明窗顶部雕团莲,四周飞天盘旋。在一片花团锦簇的中露出半个金面蓝螺髻的佛脸。

         洞窟的窟门上边有个石雕仿木结构庑殿式房顶,房顶上有鸱吻,还有几只金翅鸟,房檐下有斗拱,斗拱下面有几个飞天拉着璎珞,飞天中间还有一个博山炉呢。门楣处精细雕刻着5朵莲花门簪。

  

          明窗上面有长长一排天宫伎乐列龛,里面的伎乐天手持各种乐器,正在奏乐。象征天宫的龛门前设置寒风浓郁的勾栏,龛门内各有一天人或舞或乐,具有龟兹、凉州乐舞特色。龛下有飞天和供养天人。

明窗周围的浮雕都是佛教故事,两边柱顶各站着两个胖孩子伸着胳膊吃力地撑着房梁,这种造型很像在欧洲宫殿墙上的浮雕,一个壮汉拼命顶着柱子。没想到这是说明牌里的“八夜叉体魄健硕,力举万钧,单手承托横枋”。

          窟门两边和东西墙壁上有很多佛龛,每个都有来历。特别厉害的是很多佛龛上面有中式屋顶,下面是希腊式的柱子,有的希腊柱子立在在佛龛两边,有爱奥尼亚柱头,也有科林斯柱头。

  

  

  

       这尊交脚菩萨还算完整,可比起1940年代日本人拍的照片真差了不少。

  

  

前室窟顶为平棊方格,中部格内雕莲花,周围格内雕阿修罗诸天,平棊内雕飞天。色彩鲜艳,飞天婀娜。

         进入后室,看到阿弥陀佛,除了面部凃金,身上风化得挺厉害的,面部及衣纹均为清代敷泥彩绘补做,痕迹明显,已无北魏原始风格。

  

      窟顶的藻井有一半保存得还好。

     佛像左侧为观音菩萨,右侧为大势至菩萨。

  

     转身回望窟门上方和墙壁上满满的都是浮雕,大量的佛教故事。

      1940年代日本人拍的后室照片,可以一窥全貌。

  墙壁上的这幅浮雕是不是很像欧洲的小天使?白白胖胖挺可爱的,你再想不到他们是鬼子母夫妇,右边抱着孩子的是鬼子母本尊,洋派得一塌糊涂。

          当走出第九窟时,看到石雕的八面佛塔朝里面的千佛像还有呢,可惜只剩四面了。塔柱渐上渐细,柱头刻栌头、栏额等部件,柱下刻须弥座及驮塔的大象、狮子,当初该有多么壮观呀。

  1940年代日本人拍的柱头照片。

未完待续。

感谢发小们支援的照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