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他们争来争去到底在争什么?

 bookman1959 2019-11-11

从春秋到战国,我们的历史经历了一次类似西方文艺复兴似的文化繁荣,从这一繁荣产生出来的思想家也和文艺复兴的艺术家一样,至今被我们铭记和讨论,教科书把这个时代叫做“先秦诸子,百家争鸣”。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他们争来争去到底在争什么?

纵观这一段文化繁荣的历史,我们能清楚的看到,它和文艺复兴一样,是在激烈的政治动荡中孕育出来的,且被一条清晰的脉络所催动,那就是贵族阶级的衰落和游仕阶级的崛起。

这一脉络直接促成了三拨文化人的出现,第一拨以孔子、墨子和老子为代表,它们在春秋晚期对周礼做了不同的诠释,孔子主张继承周礼的文化,于是提倡“仁爱”;墨子主张对周礼进行扬弃,也就是创造性的转化,于是提倡“兼爱”;老子主张彻底否定周礼,于是提倡“无为”。

用政治立场来划分的话,孔子属于保守的极右,老子属于激进的极左,墨子则在中间。

第二拨思潮的代表人物是战国前期的孟子,庄子,鬼谷子,他们开始思考如何把自己的学术应用到政治中去,从而让士人阶层重回权力中心。

到了第三拨,即战国晚期,思潮又开始出现变化。这一变化的代表人物是荀子,韩非子,苏秦,张仪。他们探讨和研究的方向,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意识形态,在当时则叫帝王之术。所谓帝王之术,就是帮助统治者把民间有影响力的思想化为己用。

鬼谷子和苏秦,张仪的故事大多为汉朝经学家所杜撰,不可尽信。他们的思想也并没有形成一个所谓的派别,顶多是儒家和道家的杂糅,因此,儒、道、法三家最终被历史选择,成为了流传至今的所谓“国学”。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他们争来争去到底在争什么?

对比这三拨人,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现象,那就是思想家的身份越来越低。起初,“诸子出于王官”,孔子是宋国贵族的后裔,熟悉殷商的礼乐;老子以前是史官,曾任周王朝的图书馆馆长;墨子虽然出身贫寒,但他也是宋国贵族目夷的后代。

到了孟子和庄子,情况就不同了。孟子的父亲孟激是典型的游仕,既没做过官,又没什么俸禄,很早就去宋国游学,不幸早逝,所以才有我们从小听到的孟母三迁的故事。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他们争来争去到底在争什么?

庄子更不用说了,一生贫寒,而且甘于隐居,父亲的生平基本不可靠,只知道是逃难去宋国的游仕。至于鬼谷子,传说他活了三百年,父母和孔子同代,这不是扯吗?

由此证明,在当时的乱局,学术发展呈下行趋势,贵族因为骄奢淫逸,思想反倒腐化,游仕于是取而代之,承担起继承和改造传统文化的重任。

然而有意思的是,这些游仕,即法家,道家和儒家的代表,发展到最后又不约而同地转而维护起贵族的利益,荀子把人分为四等,制定了严格的等级制度;韩非子写了《五蠹》,开篇就是:“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要求统统杀掉;老子的思想则直接演变为愚民政策,走向彻底的反智。

这些思想最后被秦始皇采用,开创了一套等级森严的制度,为秦汉大一统奠定了基础,你说其中又是什么道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