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德国二战前的思潮:极端化的历史主义和德意志虚无主义

 花间挹香 2019-11-11

虚无主义有两大传统,一个是俄国虚无主义,另一个是德国虚无主义。俄国虚无主义主要表现在文学和无政府主义当中,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群魔》是文学领域标志性的著作。而德国虚无主义植根于西方哲学传统,而其最为著名的表现形式便是纳粹。那么引发滔天灾难的德国虚无主义是怎么发展而来的呢?列奥·施特劳斯认为,要从德国古典哲学和现代性开始追溯。

德国二战前的思潮:极端化的历史主义和德意志虚无主义

列奥·斯特劳斯

一、德国哲学对英法哲学的拒绝

在笔者《前虚无主义时代:现代性》对现代性的描述中,我们看到道德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向现实“屈尊府就”,道德不再崇高,而是变成个人自保的理性规划,变成了技术的筹划。针对这种现象,德国哲学家,纷纷指责英法哲学家的市场道德,并决意要和他们分裂,重新恢复道德的崇高,强调自我牺牲,高尚和英勇。这种道德主张在尼采饱满热烈的修辞中扩散到德国军国主义当中。强调武德的军国主义意味着这样一种骇人的主张:永久和平连美梦都不是,战争也是合乎道德的。

德国二战前的思潮:极端化的历史主义和德意志虚无主义

在施特劳斯看来,德国虚无主义是军国主义的激化。虚无主义在这里被定义为:对文明原则的拒斥,对道德的异议。但对道德的异议并不是拒斥道德,反而是崇敬纯粹化、理想化的道德。

二、德国的政治态势

这里不得不提及德国的政治态势。当时德国社会对自由主义民主政治怀有极深的偏见;而除了自由民主制外,只有两条政治道路,一条是马克思所描绘的共产主义蓝图,一条是“开历史倒车”。对于共产主义所描绘的开放社会蓝图也有诸多狞恶的成见:“那里每个人都幸福而满足,每个人都有他渺小的快乐、不会再有伟大心脏的跳动、不会再有伟大灵魂的呼吸,没有真实的、非隐喻意义上的牺牲,也就是,一个没有血、汗与泪水的世界”。在他们看来,共产主义的梦想恰恰是人性的堕落和末日;随便什么秩序,甚至是野蛮的自然状态也比这种社会好得多。因此它们宁愿选择拒斥现有的文明,走向野蛮,走向那看似英雄辈出的喋血时代。

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如此极端地拒斥文明,并不是所有人信奉如此偏激而幼稚的“主义”。某种程度上,虚无主义者是年轻人的专属领域。当时的德国年轻人普遍接受着进步教育。“进步”意味着当下要与过去进行断裂,而当下作为一种进程,包含着不断涌入的未来。然而什么才是进步的?如何以一种可界定的标准来定义“这”是进步的?

德国二战前的思潮:极端化的历史主义和德意志虚无主义

三、卢梭和尼采

这里回过头来谈谈与现代性第三次浪潮相关的尼采。卢梭的公共意志已经隐隐约约将“历史性”的观念勾勒了出来:本质为正义和善的公共意志不仅代表公民组成的国家,还代表了历史的进程。然而问题是:公共意志在哪里?集合了个人意志的公共意志如何能正确代表善和正义?公共意志会不会演化为多数人的暴力?

在尼采之前的哲学进路中,许多人就意识到了“一切思想原则与行动原则都是历史性的”;我们的文化,我们所谓普遍必然的知识,我们对未来的客观展望,都是人类的历史性筹划的结果,历史性摧毁了客观,摧毁了必然。尼采对理性源头的谱系意味着所有看似普遍必然的真理只不过是某一类人由于内部生活形式的相似而共享的视角,不过是对世界的一种解释。于是理性和真理丧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历史主义。

德国二战前的思潮:极端化的历史主义和德意志虚无主义

尼采

历史主义的极端化使得理性主义信奉的普遍价值摇摇欲坠,“一切价值观念与一切认识皆决定于产生它们的历史环境而造成的结果”。历史主义只能评判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价值标准却模糊不清,于是“唯一能够继续存在的标准,乃是那些纯属主观性的标准,它们除了个人的自由选择之外别无其它依据”,“从而,在好的与坏的选择之间的分别并无任何客观标准而言”。于是在那个狂热的时代,主观性的自由选择以拒斥现代文明诸原则及其功利道德的方式,走向虚无主义。在德国当时特殊的时局里,虚无主义与军国主义共生,导向武德与战争,成为纳粹的信条,为后来的滔天罪行负起不可推卸的责任。

德国二战前的思潮:极端化的历史主义和德意志虚无主义

四、结语

我们可以看出,德国虚无主义和纯粹化的精神不无关系。这种纯粹化的精神尽管剑指现代性的谎言和理性,但由于太过脱离现实而嬗变为任由摆布的疯狂和罪恶。列奥·施特劳斯的分析和谱系,至今仍有警示作用。

德国二战前的思潮:极端化的历史主义和德意志虚无主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