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翰墨留香——大同市博物馆藏书画精品

 Kath2633 2019-11-12

古代书法和绘画是我国传统文化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其特有的表现形式,成就了独特的民族艺术风格。中国的书法和绘画历史悠久,博大精深,而中国书画发展到明清时代,更是达到了一个高峰。

大同,古称平城,是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交汇之地,曾是北魏首都,辽金陪都和明清重镇,历史积淀丰厚,多元文化融合碰撞,产生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反映在绘画和书法方面则表现得尤为突出和明显,其艺术性、地域性和民族性在中国书法和绘画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清·吕焕成  仿李唐山水人物图轴

公元4~5世纪的中国书法历史长河流经古都平城,宛若百泉齐冒,洪波涌起,古拙浑朴、豪放雄壮的魏碑书体应运而生。北朝史学家、考古专家已用大量的事实证明,魏碑书法出自平城。北魏建都大同是在398~496年,已发现这期间的北魏碑刻和墨迹有数十种之多。2000年出土于大同市城南智家堡北沙场的北魏明元帝永兴元年(409年)“王斑”“王礼斑妻舆”墓砖。2005年出土的北魏太武帝太延元年(435年)大同城东沙岭村壁画墓的破多罗太夫人题记,应当说是早期魏碑的见证。从北魏太武帝太延三年(437 年)《皇帝东巡之碑》开始,魏碑书体逐渐走向成熟,像《皇帝南巡之颂》,以至后来的《司马金龙墓铭》《司马金龙墓表》,更见盛世书体走向老成之风采。大同尽管有出土碑刻为证,但仍“每言魏碑必称龙门题记”,只知花开洛阳,不知根在大同,殊不知“龙门二十品”第一珍品《始平公造像记》是 489年刻的,这石刻中既蕴含汉晋雍容方正之态,又不乏“金戈铁马”的北方少数民族强悍粗犷的精神气质,那么秀丽老道、雄俊伟茂,仔细分辨,虽说凸显南方楷书秀气,但更显游牧书体粗犷之风,看得出两地书体一脉相承。

清·李鱓  把酒持螯图轴

宗教对书法和绘画在大同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寺庙文化中寺庙书法和壁画尤为特别。云冈石窟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块里程碑,堪称北魏佛教史,仔细端详,一窟窟气派宏大的石雕,仿佛就是北魏政治文化经济的写意形象,同时也让人嗅到了一股股当时首都平城佛教圣地的书气和后来追随者们的墨味。北魏太和七年(483年),第11窟东壁造像周围就有“文殊师利菩萨”“大势至菩萨”题刻;山门有匾“石佛古寺”;第 6 窟楼前康熙御书大匾“庄严法相”,配联“山迤随云秀,佛灯共日长”;第5窟楼前是总督佟养量书匾“大佛阁”,配联“顶天立地奇男子,炤古腾今大丈夫”;第7窟楼前悬兵部尚书马国柱的大匾“西来第一山”。虽然这些不少都消失了,但承传云城翰墨书道的作用不可磨灭。被称为辽金艺术博物馆的上下华严寺,以建筑、塑像、绘画艺术而享誉天下,同样以浓郁的书法艺术而闻名遐迩。一进上下华严寺,庙门上方的正匾,宛如斗大的“大雄宝殿”“薄伽教藏”令人敬仰不已,上华严寺14通碑刻,下华严寺6通碑刻,通通耐人寻味。上华严寺大雄宝殿北侧《释迦如来成道记》碑,由明代华严寺主持喜敬临、石工薛辅邢镌,字迹秀丽,个性凸显。南侧由云中赵普福书,太和刘江镌,书写大气,端庄苍劲。另一通《重修碑》虽然石质风化严重,字迹有些模糊,但也不失上乘墨宝风范。下华严寺殿内侧《大金国西京大华严寺重修薄伽教藏记》和《西京大华严寺佛日圆照明公和尚碑铭并序》2通碑,是庙内较早的 2块碑刻,书法行笔如神、刚柔俊爽,令人陶醉。创建于唐代的善化寺,庙院4通碑刻,都是书刻精品。《大金西京大普恩寺重修大殿记》,不仅碑文文采飞扬,翔实记载了圆满大师主持修建普恩寺的全过程,而且书法精湛,颜体纯熟老道。《大金西京大普恩寺重修释迦如来成道碑铭并序》,文为王勃所撰,对偶工整,辞藻华丽,记述了释迦牟尼的一生,由金代书法家党怀英撰的碑额虽已遗失,仍不失名品之作;碑身书法字迹圆劲有力,为书法瑰宝。当跨入奇峰壁立的北岳恒山景区时,高达13米的“恒宗”石刻,会仙府上的摩崖题刻,琳琅满目,美不胜收。从舜禹到秦汉,从唐宋到明清,历代帝王要么亲驾题刻、要么遣使题记,留下的题匾令人叹为观止。山门上的“人天北柱”出自清道光皇帝之手,主殿上的“化垂悠久”是清康熙皇帝御笔,3副木刻对联,虽出自当地举人、秀才之手,但也是精书精刻,神采飞扬。作为恒山特景的悬空寺,竟有几十处古人书刻,明代万春元书的“空中色相”“悬空寺”,明代陈斐书的“悬空岩”“悬空阁”,明代大同知府张升书的“悬空寺”,明代白忠书的“瞻汉云阁”,明代徐申书的“绝壁层楼”,明代道士孙训书的“青云独步”,明代房守士书的“公输天巧”,大大小小20多幅书法石刻和匾牌作品,每一处都令人惊叹。

清·黄慎  人物图轴

在大同市博物馆内存放着明代大同府学明伦堂正壁“四条屏”宋代理学大师朱熹的《易经碑》,是明代崇祯十一年(1636年)镂空摹刻的,堪称时代佳作。那一座座古堡城楼匾牌、一片片村镇古宅的门匾,众多的墓铭碑刻,数量之大、层次之高,确为古典书法作品的宝库。

绘画艺术在大同也是源远流长,从大同沙岭北魏壁画墓、富乔垃圾焚烧发电厂北魏壁画墓、云波里路北魏壁画墓,到辽代大同军节度使许从赟夫妇壁画墓、东风里辽代壁画墓、京原迎宾馆辽代壁画墓;从司马金龙棺板漆画人物,到大同境内众多的名寺古刹内保存完好、精彩绝伦的古代壁画,成就了大同绘画艺术的技艺传承和地域风格,成为我国的书法绘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明·董其昌  草书七言诗轴

正是这些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从侧面反映了古代大同辉煌的书法和绘画水平,为我们今天的传承和光大奠定了雄厚的实物基础。

大同市博物馆是在原大同古迹保养所的基础上成立的,1959年对外开放,时称大同市文物陈列馆,1963年改为大同市博物馆,一直沿用至今。大同市博物馆自成立之初始终秉承突出大同地域文化特色,将征集和收藏独具特色的精品文物为立馆之本,尤以北魏和辽金时期的文物最具代表性,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针对大同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明清重镇、近代商旅重要集散地这一实际情况,在建馆之初,将大量流散民间的珍贵文物作为征集收藏工作重点,不失时机地向社会征集到大批珍贵的书法和绘画作品,填补我馆藏书画藏品不足之虞。本书选取的70余幅书画精品就是其中的代表。

清·刘墉  行书轴

大同市博物馆绘画和书法收藏是其一大特色,尤以明清时期的作品为收藏大宗。我们知道,明清时期的画坛技法多样、流派众多,呈现出生机勃勃、绚丽多姿的景象。由于馆藏的局限,未能全面系统、完整地反映各流派的书画作品,但也选取董其昌、龚贤、黄慎、戴熙、郑板桥等名家作品,从中反映出“松江画派”“金陵画派”和“扬州画派”等重要书画流派的艺术水准,为我们学习和欣赏明清书画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本书的另一特色是以突出反映地方书画作品为重点,深度解读每幅作品的艺术性,增加可读性。通过展示傅山、祁寯藻、栗毓美、李殿林等书画名家的作品,从一个侧面反映明清时期大同地区的书画家的艺术水平,为人们欣赏和研究山西尤其是大同明清时期的书画艺术提供重要的参考资料。



本文由蔡鸿博 摘编自 大同市博物馆 编著《翰墨留香——大同市博物馆藏书画精品》之“前言。内容有删节、调整。

(孙莉  审核)

978-7-03-062333-1

定价:328.00元

该书以大同市博物馆藏明清时期的书画为研究对象,精选出 75 幅具有代表性的馆藏书画佳作进行展示,内容有山水、花鸟、人物、书法等。其中既有董其昌、龚贤、黄慎、戴熙、郑板桥、傅山等名家作品,也有反映大同本土的书画名家,如栗毓美、李殿林等的书画作品。本书通过对每幅作品的质地、尺寸,绘画技艺和风格以及书法作品的技巧和释文、题跋、钤印及作者生平等基本信息进行了系统整理研究,为我们进一步研究明清时期大同地区的书画艺术提供重要的参考资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