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参与感的课堂,学生是幸福的

 剽悍前行 2019-11-12

       今天的共读内容是小组活动的三种形式:讨论、对话和合作。三种形式都是让学生组成学习小组一起来研讨,教师把更多的课堂时间让渡给学生,充分展开生生之间的互动,三种形式强调的是人人能参与,人人能总结,人人能说明。

      有参与感的课堂,学生是幸福的。为什么这么说,结合陈蕾老师今天的一堂高一政治课《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做说明,在“作为企业员工,选择哪一种薪资方案,会带来幸福感”的问题中,陈蕾老师先是让学生自己选择方案,在便签纸上写下关键词说明理由,再在组内进行小组对话,组内每一位学生向其他组员说明自己选择方案的理由,由于大家都是针对同一个问题在解说,听者在听的同时能够对照自己与说明者的想法,形成有意义的对话,自然而然演化成深度的思维交流。同时小组在对话的过程中形成统一的观点,陈蕾老师采用随机挑人的形式让学生来说明观点,这就达到了人人有参与,人人能总结的目的。

小组对话,向组内成员说明自己的观点

       陈蕾老师没有明确告知学生答案,而是挑选选择不同方案的学生来进行理由说明,随着课堂活动的进行,学生已经全程投入其中,不再需要老师挑人学生就自发的举手表达自己的观点,在激烈的思维碰撞中逐渐统一意见,得到按劳分配为主体的结果。

      在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教学中,陈蕾老师选择让学生自己阅读材料,找出不同分配方式的信息,画出关键信息,然后进行小组讨论,经过讨论达成共识,讨论的过程同样全员参与。

小组讨论,将答案标记在平板上

       针对学生容易产生混淆的问题,请学生先思考,全班投票,再采用随机挑人的形式来说明,帮助学生理清概念。这样的课堂正如学生所说,可以看到所有人提交的内容,可以看到所有人的思考过程,看到所有人的参与,这样的课堂是温暖的,是幸福的。

      有幸看到这堂课的我们也是幸福的,感谢陈蕾老师,让我从线上的共读理念马上看到了线下的课堂实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