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假的“小组讨论”做了那么多年,真的到底怎么做?

 长沙7喜 2018-08-03

看点:小组合作讨论越来越多地进课堂,成为老师推动课程教学的一部分。由于老师水平不同,对小组讨论的认知不同,难免会有不同的实施结果。那具体到孩子学习中,是否真正的受益于小组讨论教学,这是一个值得商榷的话题。

本期,作为“魔都好课”第一篇文章,我们邀请来自上海协和教育集团研究院的资深研究者徐亚琳老师,分享她关于“小组讨论”的研究结果。在本篇中,她会分享国际前沿教育研究成果,并且结合自身一线本土化实践,详析一个实战案例,方便同侪交流讨论,以期支持更好“小组讨论”的发生。

本期教育“盗火者”:

徐亚琳

香港大学学习科学硕士

目前运营香港大学教育学院内陆校友社区

教育走向国际化的今天,在上海等国内一线城市,很多国际学校和比较开放的公立学校,小组讨论已随处可见。小组合作讨论作为互动教学的一种常用方法(类似的还有Jigsaw拼图教学等),被很多老师用来对传统教学课堂进行改造。

随着PBL项目制学习不断地开展、协作探究的理念不断地普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合作与对话,成为了学校课堂的重要部分。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越是非结构化的、长周期的活动,越难以控制。新老师更是对如何更好地组织小组合作讨论毫无经验,课堂上进行的合作探究活动往往变成了浑水摸鱼。

小组讨论中存在的问题

1. 并不是每位学生都“真正”参与到小组讨论中

场景1:一言堂。老师通常会选拔出几个所谓的优等生,或者在班级里培养几个“小老师”。往往小组合作讨论时,这几位学生就会全程投入参与讨论,而其他人只是附和应和,浑水摸鱼,因为他们不知道该如何说,说些什么。

场景2 :没重点。好像大家都在说,但大家的小组发言都没有重点。有些孩子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场景3: 缺少真正的倾听。有些优等生在组织讨论时候,虽然其他同学也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也并不想知道其他人的观点和想法,而只是想通过其他人的问答,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2.即使借来三头六臂,老师也完全应付不来

一个教室里,老师面对二三十个学生、四五个小组的,顾了这边,顾不了那边,但苦于没有三只眼睛,也没有三头六臂,无法对各个小组进行全方位的引导。

3. 老师无法有效观察和引导学生的小组讨论

老师无法很好地观察小组讨论的动态,更无法给予及时有效的反馈。即便是站在学生身边,也很难描述学生真实状态,只能用一些模糊的词语例如“积极”,“不积极”来形容。

“学生观点如何?哪里遇到了困难?是否通过讨论产生了新的火花?每个人在小组合作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面对这些问题,老师也束手无措。

很显然,即便老师知道了看似热烈的小组讨论并没带给学生深度的思考,讨论也仅仅只有一两个全程投入者,也没有找到很好的方法来解决。

所以,只有当老师使用有效的工具,才能更好地观察和组织课堂上的小组讨论,从而进一步教会学生小组讨论,让讨论真正推动合作的有效发生。

来自剑桥的小组讨论“葵花宝典”

世界各地的老师和研究者其实也都在为这样的课堂现实状况头疼。实际上,这反映了师生不知道如何通过对话沟通彼此的观点,推动讨论的进展。

针对于此,剑桥大学教育学院2016年实施了一个名为剑桥大学教育对话分析(Analysing Dialogic Interactions in Classroom)的项目。

这个项目的成员设计了一个课堂对话的组合表,并和世界各地的教育学院的学者合作,对这个表格进行验证和改进。

下图为英文原版表格节选:

这张表是不是猛一看,觉得太复杂了。

其实呢,这张图包含了小组讨论中,不可避免会涉及到的7种常见话语类型(I-R-B-PC-G-C-RD)。

如中英对照图示:

我通过翻译及本土化调整,整理出了这份小组讨论“葵花宝典”的中文操作指南,其中包括了7张表格,对应7种话语类型。

以其中“引导和聚焦”表格为例,我们来看看,老师可以在课堂上怎么借鉴实施:

右列是师生在讨论可以使用的话语

左列是对应的概念解释,即想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

那具体应该如何使用这7张表格?

在我看来,对于新老师,特别是课堂对话文化建立初期,可以把中文操作版本对应的引导话语,打印出来给学生,参考里面的语句,在课堂上来推进讨论。

对于有经验的老师,也可以用来对自己课堂进行自我审视:小组讨论,是否充分体现了学生的思维过程。

我是如何在英语课上运用的

以上是我们介绍的这份“葵花宝典”的理论部分,但是如何具体如何运用实践呢?接下来,我会以在香港国际学校9年级的一堂英文语言文学课,来呈现理论的具体运用。

这个单元是对《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一经典莎士比亚剧本的阅读和探究。由于前面的几节课程中,大家已经完成了对文本初步的理解,开始进入了分小组讨论。在这一环节,各个小组主要任务是分别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角色或主题,进入深入讨论。

一开始,和大多数老师一样,我的课堂也出现了学生无法有效展开小组讨论的问题。在讨论中,一些学生并不知道如何回应其他人,没有形成一个对话链条,导致思考中断;或者对话过于松散和重复,尤其是对《罗密欧与朱丽叶》里面人物的理解中,总是在重复有限的观点,无法提出有建设性的想法。

针对这一系列问题,我又仔细研读了“葵花宝典”,并根据我自己课堂上的情况,重新做了一份课堂设计。我首先选择了7种话语类型中的其中三种:分别是追问(Invite),思考(Reasoning)和构建(Build on),简称RIB。(RIB英文也是肋骨的意思,是不是很好记?哈哈)

问题1:小组讨论中很多学生只会一味同意别人,自己没有观点或者不敢表达异见;又或者没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非要问出一二来才罢休。

适用的话语类型

追问(Invite):

表1:追问 Invite。

右列即师生可以使用的话语

左列即对应的概念解释,即想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

问题2:很多学生也没有证据意识,没有认真阅读思考,不基于文本和事实,就只是随大流,迎合一些所谓的观点领导者。

适用的话语类型

推理(Reasoning):

(表2:推理)

问题3:也有很多学生是老好先生,只是“泛泛而谈的认同和夸奖“,对别人的观点持绝对接受的态度,表扬对方也是凭空而谈,并没有对观点进一步的建设。

适用的话语类型

构建(Build on):

(表3:构建)

由此组成了:

我用这个话语工具制作的课堂PPT

当然,这张表格里的其他几组话语类型,我也用在了这个单元后期的讨论中,尤其是Connect(反刍和联系)和RD(反思和笃行),这些都是深入讨论和总结阶段常用的话语类型。

(表4:反刍和联系)

(表5:反思和笃行)

此外,例如Postioning and Coordination(定位和综合)中的Synthesise ideas(综合),被我用来启发大家对《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个剧本的人物命运,提出一些更有宏观性的,总结性的问题。

提出此类问题,通常需要学生对过去大家的讨论做自信的聆听和分析,特别是连接和比较不同的想法, 从而对人物的理解变得更加深入。

(表6:定位和综合)

我用这个话语工具制作的课堂PPT

例如这个问题:

讨论以下角色的选择如何影响这个故事的结局:罗密欧,朱丽叶,弗莱尔劳伦斯,Mercutio,Capulet勋爵,Tybalt。在故事的哪个阶段,他们命运开始出错了?这是谁的错?”

回答上面这样的问题,就要求学生以整体方式审视和理解情节发展,并分析它通过考虑不同角色的互动。当他们掌握了这种能力,将帮助他们对戏剧人物和主题的全面理解。

因为学生是通过在线工具进行讨论和写作,所以,我把这些话语类型做成预设的知识支架(Sentence Starter),引导学生通过猜想,搜索和发现的对话过程,使思维和学习过程高效和有效,同时通过以对话的方式进行沟通,增强社交互动。

英语课堂上小组对话片段节选

在本次课堂小组讨论中,Andy小组里的Mary和Mary的搭档选择了Remeo(罗密欧)这一角色,而Andy和Ben选择了Fate(命运),这一具有挑战性的角度,他们四个人正在对Remeo和Fate这两个方面进行讨论:

Andy首先提出了这个问题,在第3幕和第1幕中,谁真正对Mercutio(茂丘西奥):的死负责?谁挑起了战斗:Tybalt(提伯尔特)或Remeo?

Andy小声嘟囔道:好像Tybalt和Mercutio都有问题,上次我们课上说过,Tybalt非常暴力。

Mary说:我认为,Mercutio应该为他自己的死负责,因为他嘲笑Tybalt并说了粗鲁的话。

Ben提问道:你有什么证据吗?

Mary随即找到了文本中这样一段话作为证据:

Tybalt: Mercutio,thou Consort’ st with Remeo.

Mercutio:“Consort? What, dost thou make us minstrels.” (III,i,42-43) 

Ben追问(Invitating)道:但是它的意思是什么呢?这为什么说明Tybalt在挑衅?

Mary解释(Reasoning)说:我在网上查了,Consort有两种意思,Tybalt这里的Consort是说Mercutio 和Remeo来往密切,“陪着他到处乱闯”,而Mercutio的回答,却把Consort故意理解为另外一层意思:当街吹拉弹唱,卖唱的人。

Ben进一步确认(Build on)说:哦,所以说他吹拉弹唱是一种嘲笑?我之前并没有理解Consort的意思。

Mary补充说到:对,这是对Tybalt轻浮行为的嘲笑。

Andy:我认同Mary说的,Mercutio应该为他自己的死负责。

在这个对话里面,我们可以看得出来,在小组内的其他人对Mary的观点提出质疑后,Mary进行了有理有据的解释。事实上,之后小组内其他人也最终同意了她的想法。

在Ben之后写的自我反思笔记中,体现了在这场讨论中,他观念的改变:“通过讨论,我意识到Mercutio实际上已经先开始了言语上的“斗争”。这是因为Mercutio对Tybalt采取了激进的态度。“(以前,他认为Tybalt是先挑起战斗的人)。

事实上,合作学习的主题最终是要落实到个人的,小组中各个成员的观点是否统一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向同伴表达观点时候,能够挑战自我的原有想法和认知,从而产生新的认识。

总结和后记:

当然,本文所介绍的也只是支持小组讨论的一种思路,注重逻辑思维严密和完善,以期在潜移默化中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而对中国教师来说,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应该不只是一个口号,而要寻找基于课堂的具体操作路径。这,就是其中一种。

各位老师和家长,“葵花宝典”虽好,不过还有以下几点建议:

作为老师,我们首先要有建构这种话语习惯的意识,然后在与学生生达成共识的过程,认真倾听孩子的发言,积极引导,让学生习惯这样的讨论;

在使用这7种所有的话语类型时也要注意:无需每一堂课都用到,可以灵活地做一些选择和组合;

老师无需反复的使用,或者生硬的要求在课堂孩子有一模一样的表达。因为当孩子一旦习惯了这样的集体探究的氛围,就可以有自己更加灵活的表达。

其实这份“葵花宝典”,家长也可以在日常与孩子的沟通中使用,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本期教育“盗火者”说:

无论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作为老师,我们必须是相关方面的专家,真正做到教一知十。因为在问题比较开放的情况下,学生发展的方向是很难预先准备的。

而在合作探究学习中,如何巧妙设计问题引导知识、如何引导方法学习,如何让学生被问题所激励,产生的自主学习冲动,都是非常值得探讨的话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