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6.18黑科技?别再盯着C端秀了,来号一号B端有力的脉搏

 昵称66099137 2019-11-12

末端配送中可回收的共享快递盒

眼看就到”6.18”,你一定会看到各家电商争抢着比拼两件事,一个是最快一单包裹送达的用时,另一个是线下零售各种黑科技的展示,这是最能给消费者直观感受的“秀肌肉”方式。平台最看重的可能仍是销售额,但大促中的用户体验越来越被重视。

说实话,我觉得首单配送用时意义不大,甚至有那么一点作秀,重要的是大多数消费者的收货天数和体验。这背后考验一个平台弹性化地调度物流资源、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能力,而这个能力是靠平时的技术与经验沉淀的结果。普通消费者不会因你首单配送用时最短、或你的店里安装了刷脸支付而选择多买多逛,人们看重的仍是所买商品本身的质量,以及得到它的过程是否舒心。

国内消费者的电商收货时间已经比欧美人快多了。一位澳大利亚华人对我说,澳洲同城快递要4天才能到;花800刀在网上买一台空调,师傅的上门安装费却需要900刀。难怪中国消费者被老外视为“被惯坏了”。

这是因为中国各家电商与快递企业共同养着200多万名快递员,他们保证了末端配送的时效,他们的单位成本比欧美国家低。别看现在还“养得起”,未来一定有这些企业不堪重负的时候。况且像屈臣氏、海澜之家等越来越多传统实体店也加入3公里配送大军,对物流的需求与成本支出会越来越高。

我最近一段时间的感受是,业内素以“服务好”著称的顺丰快递员现在也不打电话、不送货上楼了,往小区门口的自提柜里一塞,手机短信发来一个取件码了事。有时忘了看短信,取件码过期了,还得很啰嗦地关注它的微信号,手机注册后激活取件码。实际上增加了末端配送的不确定性。

世界银行给出的物流总费用占GDP比重,最右边是中国,来源:2017智慧物流峰会现场图(点开看清晰大图)

再来看干线运输。全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例是衡量物流效率的重要标准,我国消费者的电商收货速度虽然快,但在这个指标上是落后欧美的。以世界银行给出的2016年数据为例,美国、荷兰、德国、日本、新加坡等发达国家这一比例在8%左右,中国是它的近两倍。

我觉得背后有两个主要原因,一个是结构性因素,中国的第二产业所占比重高,各地都在大兴土木搞建设,所需的砖头瓦块等大宗生产资料需要频繁运输;更重要的因素是国内干线运输的效率比较低,没有充分利用海陆空的效能,货车满载率不高,物流业的整体技术水平待提高。

零售与物流同属于流通业、是上下游关系。这个产业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是靠经验运作的。以1990年代在南京新街口起家的空调集合店苏宁为例,商品进销存、物流运输、客服与维修等一度是依靠那批老零售人在线下打拼多年积累的经验。直到2009年左右,苏宁开始往线上转型,这些流通要素逐渐数字化。再到张近东提出智慧零售目标,数字化要求更高了,老经验在决策中的地位未来会让位于数据与技术。

从发展历史看,中国的零售与物流业只有美国的1/5-1/3,但中国庆幸赶上了这波传统产业的数字化浪潮,数字化可以说是未来在效率上超过美国的唯一路径。

流通要素的数字化程度越高,过度依赖经验导致出错的风险就越低,越可能通过重构流程降低成本,而数字化的手段是技术。现在,无论是苏宁广场与智慧无人店里的人脸支付、重力感应货架、智能试衣,还是盒马在门店与App端打通识别一个消费者,都属于构建人的数字化,让商家后台的服务器知道你是谁。这是所有围绕C端场景进行五花八门改造的目的。希牧投资管理集团有限公司希牧财富

苏宁“卧龙一号”无人配送车在南京的小区

但我觉得苏宁的数字化优势更多蕴藏在B端,即供应链端(包含物流环节)对货的数字化,这也是智慧零售最大的机会所在,当然也比C端的黑科技更难实现。区别于一开始就诞生在网上的电商企业,苏宁是从线下转型线上、再融合线下的螺旋式的发展过程。它一开始就是与物业、与货、与进销存、与供应链、与物流打交道的,对这条实体链条的理解更接地气。

举个例子,苏宁4月份在南京河西的滨江一号小区试点投放无人快递车“卧龙一号”,样子很萌蠢,采用多线激光雷达等技术能避开障碍物,会自己上电梯,它解决的是最后500米的上门服务,一般配送3C小家电与生活用品。它在末端的价值在于时间上的确定性,比如上班族业主可以指定它在下班后的任意时段上门。

在场景设计背后有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是,它平时该放在哪?目前看它肯定不能在大街上溜达。这一环解决不了,技术只能被搁置在那。它的首个投放试点选择南京的高档小区滨江一号,背后是苏宁银河物业,这就扫清了管理上的障碍。但光靠自有物业去覆盖毕竟范围太小,苏宁今年最显著的一个动作是大规模开苏宁小店(开在社区、地铁、CBD、医院周边,功能有差异),其中就有以小区为半径规划的小店形态,未来这些机器人配送车就能驻点社区小店。这就构成了一个场景闭环。

苏宁智慧零售规划图,围绕消费者的圈层化布局

苏宁这两年悄悄在B端进行了一系列科技布局,形成了机器人仓库——仓对仓的无人卡车(已在江苏盐城和上海奉贤测试)——末端配送机器人+无人机——可回收的共享快递盒这样一条链路。B端各段流程的数字化会最终反映到C端的用户体验上。有时,消费者对于部分网购商品的快递要求可能不是一味地快,而是时间上的确定性和自主选择,以及安全准确的妥投。

人的流动产生价值,货的流动产生费用。零售业的成本理念中就是要让货尽量“少动”。假设未来真有瞬间传送门,商品就能直接从工厂传送到消费者家里,现在像FedEx、DHL等快递巨头研究的用3D打印替代货物运输就类似这个理念,但这毕竟与现实太过遥远。

对此,张近东选择的是就近原则,让规模庞大的末端小店尽可能渗透到人们的生活轨迹上,比如小件商品备到店里,大件就绕开小店,从苏宁全国的43个大仓就近直接发到消费者手上,减少货的中转次数。这也是一种先进的分仓物流理念,前提是全国库存与门店数据的实时共享,仍回到了技术上。

早晚有一天,6.18也好、“双11”也罢,企业与消费者关注的不再是GMV和营销新玩法,而是环保、科技创新和人文关怀。多一些人文思考,才能让零售更有温度。

Mr.Key关注电商、零售、云计算、互联网金融、数字音乐、海外市场等。你也会在雪球专栏、新浪财经、老虎证券、虎嗅、钛媒体、头条、搜狐新闻上看到[一千二百字]的文章

以及

爽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